你的位置: 首页>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单髁亚纲> 长翅总目> 双翅目

  双翅目Diptera包括蚊、蝇、蠓、蚋、虻等,为昆虫纲第四大目,全世界已知85000种,我国有4000余种。头部一般与体轴垂直,活动自如,下口式。复眼大,常占头的大部,单眼2~3个或缺 。触角形状不一,差异很大。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刮舐式,下唇端部膨大成1对唇瓣,某些种类口器退化。前翅膜质,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全变态。幼虫虫体分节,头有或无,口器不显著,眼常缺如,无真正分节的足,根据头部发达或退化情况,有全头型、半头型和无头型。喜潮湿环境,不少种类幼虫和蛹水生。摇蚊科有些种类耐盐性强,在海湾内陆盐湖常有大量幼虫发生,是昆虫中唯一能真正生活在海水中的种类。有些种类雌虫吸血,传播多种疾病。有些种类为农林害虫。食性多样,生态地位重要。双翅目的分类比较复杂,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康斯托克J.H.Cornston将其分为直裂亚目和环裂亚目,前者又分长角组和短角组,后者又分无缝组和有缝组,共75科;埃西格E.O.Essig(1942)分为直裂类和环裂类,前者含4亚目,后者含2亚目,共138科;布鲁斯、梅兰德和卡彭特(C.T.Brues,A.L.Melander,F.M.Crpenter,1954)则分为长角亚目和短角亚目,后者又分直裂部和环裂部,共136科;最新的分类系统是德尔菲纳多和哈迪(M.D.Delfinado&D.E.Hardy,1977)及理查兹和戴维斯(W.Richards&R.G.Davies,1977)提出来的,他们均主张将双翅目分为长角亚目、短角每亚目和芒角亚目(环裂亚目)3个亚目。

 
长角亚目 Nematocera
成虫体细小;触角丝状、羽状或环毛状,6节以上,长于头部和胸部之和;口器刺吸式;下颚须4~5节。幼虫为显头型(瘿蚊除外);上颚发达,左右活动;属多气门式。蛹为被蛹,但瘿蚊为裸蛹。主要包括大蚊、蚊、瘿蚊、蠓科、摇蚊等重要类群。
 

大蚊科:大蚊 Tipula naxima
 

毛蚋科:毛蚋 Bibio hortulanus
 
 

蚊科:埃及斑蚊 Aedes aegypti
 

蚊科:巨蚊 Toxorhynchites rutilus
 
 

短角亚目 Brachycera

为大至中型,体粗壮;触角3节,短于胸部,第3节有时分亚节;触角经常具端刺;R脉一般4分支。多数成虫捕食其他昆虫,幼虫捕食或寄生。幼虫头部骨化弱,半头式,口钩垂直活动取食。蛹为围蛹,成虫羽化时蛹壳呈“T”形裂开。主要包括虻、食虫虻、蜂虻等类群。
 

虻科 Tabanidae
 

食虫虻科 Asilidae
 
 

食蚜蝇科 Syrphidae
 

舌蝇科 Glossinidae
 
 

家蝇科:家蝇 Musca domestica
 

丽蝇科:红头丽蝇 Calliphora vicina
 
 
双翅目成虫头部小,有颈,可自由活动。复眼发达,常占据头的大部分,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或缺单眼。触角在不同类别中差异很大:芒角亚目的触角为具芒状,3节,第3节膨大,背面生1大刚毛,称为触角芒,此芒或光棵或羽毛状,是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短角亚目的触角也为3节,有的第3节末端有1长的突起,称为节芒,有的第3节分为若干亚节;长角亚目的触角6~18节,有的多达40节,除柄节和梗节外,鞭节各环节相似。头下口式,口器有刺吸式和舐吸式两种基本类型。额位于头的前方、两复眼间、触角的上方,中间部分为间额,靠近复眼的区域称为侧额。芒角亚目的一些蝇类,触角基部上方有一倒“U”形的缝,称为额囊缝。该缝为表皮内榴,当羽化时,由此缝翻出一泡状额囊,借助体液的压力,以挤破蛹壳,成虫羽化后,额囊即缩入头内,仅留缝的痕迹。额囊缝的有无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在额囊缝与触角基部之间,常有l狭小的区域,称为新月片;新月片下方正中央称为颜板;其两侧称为颜堤;口器基部上方与中颜板下方之间的区域,称为口上片。以上4部分合称为颜。在颜两侧、复眼下方的区域即为颊。头部各区域和胸节骨片上着生的刚毛,称为鬃,多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鬃毛的排列(即鬃序)是蝇类的重要分类依据。
 

的头部(示节芒和鬃)
 

的头部(示触角芒和舐吸式口器)
 
 
胸部的前、后胸退化,中胸发达,背面几乎为中胸背板所占有。中胸背板以前盾沟和盾间沟划分为前盾片、盾片和小盾片,前盾沟常不完整或不明显,前盾片的前侧角有l对肩胛,翅基部上方为背侧片,盾片的后侧角为翅后胛。前、后胸侧板不发达,前胸侧板位于气门的前下方。中胸侧板分为4块大形骨片,前上方的骨片为中侧片,前下方为腹侧片,后上方为翅侧片,后下方为下侧片。仅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某些蝇类前边后缘基部有1分离的翅叶,称为翅瓣;在翅与胸节相连处还有1~2个片状构造,称为腋瓣。翅瓣和腋瓣的有无和发达程度,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脉序简单而特化,在某些低等类群中,通常较完整并形成封闭的中室;而一些高等类群的翅脉趋于简化。对于脉序的命名,各分类学家意见尚不完全一致,一般采用康―尼氏系统命名。足胫节有距1~3个,跗节5节,有爪和爪垫各1对。爪间突刚毛状或缺,少数种类爪间突发达,形似爪垫。腹部体节常有退化或合并现象。某些种类的雌虫,由第6~10腹节组成可伸缩的套筒状伪产卵器,各节之间由发达的节间膜相连,生殖孔开口于第8节腹面,第9节以后体节特化为肛上板、肛下板和肛尾叶。雄性外生殖器包括肛尾叶、侧尾叶、阳基侧突和阳体4部分:肛尾叶位于第9腹节背板中央;侧尾叶位于肛尾叶的两侧,交尾时起抱握作用;阳基侧突.通常2对,位于阳体基部两侧;阳体由阳基内骨、基阳体和阳茎3部分组成。
 

孑孓(蚊类幼虫):全头式幼虫
 

蛆(蝇类幼虫):无头式幼虫
 
 
双翅目昆虫生活习性复杂,幼虫体形、体色、气门的形态和呼吸方式等多种多样。根据头部发达或退化情况,可分为全头式、半头式和无头式3种类型。全头式幼虫有明显的头部和骨化的头壳,口器咀嚼式,位于头部腹面;头部两测有l对大的成虫眼和l对小的幼虫眼;触角仅l节。如长角亚目蚊类等。半头式幼虫头壳背面略骨化,颜色较深,并能缩入前胸内;口器着生于头的尖端,1对上颚发达,深黑色,钩状,下颚通常也发达,并具下颚须1对;头后侧方有单眼1对;触角3节。如短角亚目的虻类。无头式幼虫没有明显的头部或头部完全退化,头的大部分缩入前胸内,露在外面的为一尖细的头节和1对口钩;口钩的下方即为口,上方常具1对瓣状突起,其上生有退化了的触角和下颚须各1对。全变态。幼虫一般4龄。较高等的类群中,最后两龄幼虫的皮不脱离虫体,共同形成桶状的蛹壳,内包真正的蛹,形成所谓的围蛹;其余大多为裸蛹。
 

雌蚊的头部(示长角和平衡棒)
 

吸血中的雌性亚洲虎蚊(白线斑蚊)Aedes albopictus
 
 

双翅目多数种类成虫取食植物汁液、花蜜,作为补充营养。但有些种类如蚊、蚋、蠓、毛蠓、虻和部分蝇类吸食人畜血液,甚至传播各种传染病。许多蝇类成虫虽不吸血,但能携带病原,传播痢疾等。不少种类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幼虫植食性者多蛀果、潜叶或造成虫瘿等多种类是害虫的天敌,捕食蚜虫、蚧类等软体小虫,如食蚜蝇科、食虫虻科等。寄生性者寄生于害虫体内,如寄蝇科的一些种类,可寄生粘虫、天幕毛虫、地老虎等重要农林害虫;但也有部分寄生性种类寄生家蚕、柞蚕等,或寄生于家畜体内或体外,因而是有害的。

 
 
 

双翅目

Dipt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