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骨骼
  鸟类的骨骼轻便而坚固,适应于飞翔生活。为适应空中飞行的需要,鸟类的骨骼发生了许多特化。如骨骼轻便而坚固;大骨骼中有充满空气的孔隙;有的骨块合并;肢骨和带骨都有较大的变形等。
 
 
头骨
鸟类的头骨的一般结构与爬行类相似,但为适应飞翔生活的需要,发生明显的特化。头骨轻薄而坚固,各骨块间的界缝在成鸟已完全愈合,骨内有许多小孔,可被气囊充气。同时,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外具角质鞘。形成锐利的切缘或短钩。这是鸟类的啄食器官,也是鸟类区别于所有脊椎动物特有的结构。现代鸟类口中无齿,一般认为也是为减轻体重适应飞翔生活。并且由于脑颅和视觉器官的高度发达,改变了头颅的形状。颅腔膨大,使头骨顶部变成拱圆形;枕骨大孔移至腹面,这是鸟类对直立生活的一种适应。眼眶膨大,眼球特别发达,构成和强化了眶间隔这一特点。
 
脊柱和胸骨
鸟类的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组成。颈椎14枚,椎骨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之为异凹形椎骨。这种特的连接方式,使椎骨间的活动十分灵活。鸟类的第一颈椎呈环状,称为寰椎;第二颈椎称为枢椎。寰椎与头骨一起可在枢椎上转动,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一般鸟类的头部可转动180°,猫头鹰的头部可转动270°。颈椎这种特殊的灵活性,是与鸟类前肢特化为翼和脊椎的其余部分大多愈合紧密相关的。胸椎5~6枚,仅倒数第2枚能活动。前面数枚与最后一枚腰椎愈合,最后一枚胸椎与综荐骨(愈合的荐椎骨)合并。胸骨与硬骨质的肋骨相连。肋骨分背、腹两段,两段间有可动的关节;前几对肋骨的背段后缘有钩状突,压在后一对肋骨上,而腹段与胸骨相连,构成牢固的胸廓。善飞鸟类的胸骨十分发达,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起,从而增大了胸肌的附着面。不善飞的种类如鸵鸟的胸骨则扁平。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是由少数的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而成的,又与宽大的骨盆(骼骨、坐骨和耻骨)相愈合,成为鸟类在地面行走时支持身体重量的坚强支架。鸟类的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椎合并成一块支撑扇形尾羽的尾综骨。鸟类脊椎骨的愈合和尾骨的退化,不仅使躯体的重心集中于身体中部,有利于保持飞翔时身体的平衡,而且又使骨架连接紧凑、牢固,能承受飞行时外界气流对身体的压力。
 
带骨和肢骨
鸟类为适应飞翔生活,带骨和肢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肩带由肩甲骨、鸟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的连接处构成肩臼,与前肢的肱骨相关节。鸟喙骨强大,下端与胸骨相连。左右锁骨下在腹中线处联合成“V”字形,称之为叉骨。这是鸟类又一特有结构。叉骨具弹性,避免了鸟类飞翔时翼在剧烈扇动过程中左右肩带的互相碰撞。前肢特化为翼,手骨(腕骨、掌骨、指骨)愈合或消失,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前肢的关节只能在翼的水平面上展开或褶合,有利于翼的扇动,这对鸟类的飞翔有很大意义。如鸟的翼骨折断了,则因翼不能正常扇动而失去了飞翔能力。现化鸟类的指骨退化,使之大多无爪。鸟类手部着生的一列飞羽称初级飞羽;下臂部(尺骨)着生的一列飞羽称次级飞羽。它们的形状和数目,是鸟类分类的重要依据。鸟类腰带的变形,是与后肢支持体重和产大型硬壳卵密切相关的。腰带由骼骨、坐骨和耻骨合并而成无名骨。无名骨宽大而薄,内侧与综荐骨愈合,外侧与后肢相关节。左右无名骨不在腹中线处汇合连接,而是向侧后方伸展,构成开放式骨盆。这种特殊的结构与产大型硬壳卵相适应,并使后肢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鸟类的后肢骨强健,股骨与髓臼相关节。后肢骨有较大的变化,腓骨退化成刺状,跗骨的上部与胫骨合并成一根胫跗骨,下部与骨愈合一坎跗骨。这种简化成单一的骨块关节和胫跗骨、跗骨的延长,能增加鸟类起飞、降落时的弹性。大多数鸟类具四趾(第五趾退化),拇趾后,余趾向前,以便树栖时握住树枝。鸟趾的形态和数目是其分类的又一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