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飞行
鸟类是流线型体形,可减小飞行阻力;体表被覆的羽毛,以保温和飞行;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胸肌、龙骨突发达,为发达的飞行肌――胸肌提供附着点;体温高而恒定,能够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肺与气囊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同时也可以减轻身体比重;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粗短,粪、尿在体内不储存;有完善的双循环;大脑、小脑、眼等神经系统都很发达
身体呈流线型
鸟类身体呈流线型,适应飞翔生活。头部小而圆;躯干纺锤形,具流线型的外廓,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增加飞行速度;尾部短小,末端着生扇形尾羽,飞翔时起舵的作用。流线型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
流线型体型两端尖小,极大地减少飞行阻力(图为燕尾鸢)
鸟类可分为正羽(A、B)、绒羽(D)和纤羽(C)三种
鸟类的羽区和裸区
皮肤着生羽毛
鸟类皮肤薄而韧,着生羽毛。羽毛有护体、保温和飞翔的作用。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不同,可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三种。
正羽
又称翮羽。是覆盖体表的羽毛。由羽轴和羽片构成。羽轴下部称羽根,插入皮肤中,末端的小孔称下脐,羽根上端与羽交界处称上脐;由此处向内方丛生的散羽称副羽。羽轴上部称羽片,其两侧的羽片称。羽片由两侧的羽支和羽小支组成。羽小支上有许多羽小钩,把相邻的羽小支钩连起来,成为有弹性的羽片。若羽小支被外力分开,则鸟用喙啄梳后可重新钩连在一起。这就是鸟经常啄梳羽毛的原因。
绒羽
又称ran,一般生于正羽之下。无羽干,羽根短,羽支柔软,丛生在羽根末端。羽小支细长,不具钩,园此绒羽蓬松,形似棉绒,保温力很强。尤其是水禽类冬季的绒羽十分丰厚。
纤羽
又称毛羽。形似毛发,羽轴细而长,有的末端着生少数羽支和羽小支,生在羽轴顶端,多无羽小支。散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多生在鸟的口鼻部或散生于正羽、绒羽之间,有感觉、护体等作用。鸟类的羽毛着生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成为羽迹。着生羽毛的地称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羽毛的这种分布,有利于飞时肌肉的剧烈运动。不会飞行的鸟类,如鸵鸟、企鹅等的羽毛则均匀布满全身,无羽区和裸区之分。鸟类羽毛的颜色多与栖息环境的颜色一致,起保护作用。鸟类的羽毛需定期更换。通常是每年更换两次。一次在繁殖结束后更换的新羽,称冬羽;另一次在冬末春初更换的新羽,称婚羽。换羽有利于迁徙、越冬和繁殖。除雁鸭类外,飞羽和尾羽的更换是逐渐进行的,故不影响鸟类的飞翔生活。
正羽
又称翮羽,是覆盖体表的羽毛。由羽轴和羽片构成。羽片由两侧的羽支和羽小支组成。羽小支上有许多羽小钩,把相邻的羽小支钩连起来,成为有弹性的羽片。若羽小支被外力分开,则鸟用喙啄梳后可重新钩连在一起。这就是鸟经常啄梳羽毛的原因。
绒羽
一般生于正羽之下。无羽干,羽根短,羽支柔软,丛生在羽根末端。羽小支细长,不具钩,园此绒羽蓬松,形似棉绒,保温力很强。尤其是水禽类冬季的绒羽十分丰厚(图示分布于南极的鞘嘴鸥发达的绒羽,有很强的保暖功能)
纤羽
又称毛羽。形似毛发,羽轴细而长,有的末端着生少数羽支和羽小支,生在羽轴顶端,多无羽小支。散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多生在鸟的口鼻部或散生于正羽、绒羽之间,有感觉、护体等作用(图示分布于夜鹰口鼻部的纤羽,具有触觉功能)
前肢特化成翼
鸟类因为有翅膀,才能自由的飞翔,翅是鸟类飞行的先决条件。鸟类的翅膀是由上肢特化而来的,称为翼。手骨(腕骨、掌骨、指骨)愈合或消失,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前肢的关节只能在翼的水平面上展开或褶合,有利于翼的扇动,这对鸟类的飞翔有很大意义。鸟翼左右对称,大小相同,飞翔时展开成一直线,长轴和躯干相垂直。鸟翼的形状特殊,在气流流过时能提供向上的升力,因而与重力抗衡,飞机机翼的形状就是仿照鸟类设计的。鸟翼上着生了强大的飞羽,好比是划船时的桨,在扇翅时能提供动力。善飞的鸟,翅长而尖,如燕子和许多海鸥;不善飞的鸟,翅短而圆,如鹌鹑;适于在空中滑翔的鸟类,翅大而阔,如许多猛禽。
翼龙(上)、蝙蝠(中)与鸟(下)翼的比较
鸟翼羽毛结构
鸟的前肢骨(右)与模式四足动物(左)的比较
善飞的鸟,翅长而尖,如燕子和许多海鸥(图为白斑燕)
不善飞的鸟,翅短而圆,如鹌鹑(图为石鸡)
适于在空中滑翔的鸟类,翅大而阔,如许多猛禽(图为草原雕)
长骨中空;胸骨发达,具龙骨突
鸟类的骨骼轻便而坚固,适应于飞翔生活。为适应空中飞行的需要,鸟类的骨骼发生了许多特化。如骨骼轻便而坚固;大骨骼中有充满空气的孔隙;有的骨块合并;肢骨和带骨都有较大的变形等。善飞鸟类的胸骨十分发达,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起,从而增大了胸肌的附着面;不善飞的种类如鸵鸟的胸骨则扁平。鸟类左右锁骨下在腹中线处联合成“V”字形,称之为叉骨,这是鸟类又一特有结构。叉骨具弹性,避免了鸟类飞翔时翼在剧烈扇动过程中左右肩带的互相碰撞。鸟类的后肢骨强健,股骨与髓臼相关节。后肢骨有较大的变化,腓骨退化成刺状,跗骨的上部与胫骨合并成一根胫跗骨,下部与跖骨愈合一坎跗跖骨。这种简化成单一的骨块关节和胫跗骨、跗跖骨的延长,能增加鸟类起飞、降落时的弹性。
鸟类骨骼轻便而坚固,大骨骼中有充满空气的孔隙,减轻了身体比重
绝大多数鸟类的胸骨腹侧正中具有1块纵突起,因像船底的龙骨,故称为
龙骨突
(图为家鸽胸骨)
善飞的鸟类的胸骨十分发达,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起,从而增大了胸肌的附着面;不善飞的种类(如鸵鸟)胸骨则扁平
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排便及时
鸟类消化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具肌胃(砂囊),消化能力强。现存鸟类虽然口内无齿,但鸟喙外面和绝大多种类的舌上被有角质鞘。口腔分泌的唾液仅能拌润食物,只有以谷物为食的雀形目的唾液中才具消化酶,有消化作用。鸟类中以雨燕目的唾液腺最发达,它们用唾液把海藻、苔藓等粘合造巢。金丝燕的窝巢即为我国有名的滋补药物―燕窝。鸟类食道细长。食鱼和食谷的种类(如鱼鹰、家鸡)食道下部膨大成的嗉裹,有临时贮存和软化食物的作用。雌鸽在育雏期间,嗉裹能分泌“鸽乳”喂养幼鸽;鸬鹚和鹈鹕能在嗉裹内制成食糜喂养幼鸟。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腺胃壁薄,内有丰富的消化腺,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消化食物;肌胃外壁为发达的肌肉层,内壁为坚硬的角质层。肌胃内有鸟啄食的砂粒。在肌肉层的作用下,角质层与砂粒一起把食物磨碎。实验证明,肌胃内有砂粒的家鸡,对谷物或种子的消化能力可提高十倍。鸟类的小肠很细长,在大、小肠交界处有一盲肠。盲肠有吸收水分和消化粗纤维的功能。以植物纤维为主食的种类(鸡类)的盲肠尤为发达。其主要消化腺仍是肝脏和胰脏。分泌的消化液都注入十二指肠。直肠粗短,末端开口于泄殖腔。由于直肠粗短,不能多贮粪便,故排便频繁。这也能减轻体重,利于飞翔。鸟类消化功能上的特点是消化力强,消化速度快。这是鸟类食量大,整天频频进食的原因。如雀形目的鸟类一天所吃的食物约为体重的10~30%;雀鹰一天的进食量约为体重的33~66%。鸟类极强的消化能力是与其飞翔时高能量的消耗相适应的。
鸟类
直肠粗短
,末端开口于泄殖腔,不能多贮粪便,故排便频繁。这也能减轻体重,利于飞翔。鸟类消化功能上的特点是消化力强,消化速度快。这是鸟类食量大,整天频频进食的原因。鸟类极强的消化能力是与其飞翔时高能量的消耗相适应的。
鸟类特具9个
气囊
,进行双重呼吸。气囊除具贮存空气、协助鸟体完成双重呼吸的主要功能外,还能减轻鸟体飞行时的比重,减少肌肉以及内脏间的磨擦,并能散发飞行时产生的大量热能,对调节、恒定鸟类飞翔时的体温起了重要作用。
鸟类有完善的
双循环
系统,富氧血与缺氧血完全分开。心脏的相对大小居脊椎动物的首位,约为体重的0.4~1.5%。心跳频率比哺乳类快得多,一般约在300~500次/分钟。鸟类动脉压较高,左体动脉弓消失,左心室压出的血液由右体动脉弓输送至全身。
具气囊,进行双重呼吸
特具气囊,进行双重呼吸。鸟类为满足飞行时高氧、高能量消耗的需要,呼吸系统特化为由以肺为主的气管网和气囊组成。气囊是与气管相通的盲状膜质裹。是鸟体内独具的贮气和冷却装置,是进行双重呼吸的重要器官。鸟肺是一个由大量相互连通的毛细支气管组成的缺乏弹性的海绵体。毛细支气管与次级、初级(中支气管)、支气管和气管组成复杂的气管网络。毛细支气管表面布满了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就在毛细支气管壁与毛细血管壁之间进行。这样鸟肺无论在体积上或呼吸效能上都大大超过了爬行类。鸟类的气囊是由初级、次级支气管伸出肺外部分的末端膨大后形成的盲状膜质囊。它分布于鸟体的各组织器官间。大型的气囊共有9个,其中位于体前部为次级支气管形成的称前气囊;位于体后部为初级支气管形成的称后气囊。气囊除具贮存空气、协助鸟体完成双重呼吸的主要功能外,还能减轻鸟体飞行时的比重,减少肌肉以及内脏间的磨擦,并能散发飞行时产生的大量热能,对调节、恒定鸟类飞翔时的体温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计算一只飞行的家鸽,吸入的空气的3/4用于散发飞行时的热量。鸟休止时,呼吸运动同其他陆栖脊椎动物一样,是靠肋骨的升降,胸骨的上下移动以改变胸腔的容积来完成的。但飞行时,由于胸骨是扇翅肌(胸肌)固着的地方和支撑点,不能上下移动,国而剧烈的呼吸运动主要靠随着扇翅节律引起的气囊张缩来完成。鸟飞行时,当翅扬起时,气囊扩张,由于鸟体内外气压不平衡,一部分空气沿初级支气管迅速进入后气囊。这部分空气未经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是富氧的。另一部分空气同时进入肺,在毛细支气管处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当翅扇下时,肺内经过气体交换的空气经前气襄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后气囊受压收缩,将贮存的富氧空气压入肺,在肺内再次进行气体交换。固此,鸟体无论在吸气或呼气时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现象称为双重呼吸。由此可见,气囊的出现和双重呼吸作用的产生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极好适应,保证了鸟飞行时剧烈呼吸运动的顺利完成,从而也保证了鸟飞行时对高能、高氧消耗的需要和体温的恒定。鸟类的鸣管是其特化的发音器官。它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的地方。此处气管内外壁变薄,称之为鸣膜。鸣膜能因气流而振动发音。鸣禽类的鸣肌、鸣膜都很发达,加上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作用,使之不论在呼气或吸气时都能发出多变悦耳的叫声。这与其他陆栖脊椎动物的发音器官位于气管上端,且绝大多数只能呼气时发音是完全不同的。
完善的双循环系统
鸟类有完善的双循环系统,富氧血与缺氧血完全分开。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居脊椎动物的首位,约为体重的0.4~1.5%。心脏分为完全的四腔,左房室孔间具二尖瓣,右房室孔间具肌肉瓣。二尖瓣和肌肉瓣都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同时低等脊椎动物心脏的静脉窦已完全消失。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压入右体动脉弓至鸟体全身。鸟类的心跳频率比哺乳类快得多,一般约在300~500次/分钟之间。动脉压较高,如家鸡在22~25kPa,故血液流通快。鸟类的动脉系统似爬行类,只是左体动脉弓消失,左心室压出的血液由右体动脉弓输送至全身。鸟类的静脉系统也似爬行类,所不同的是:一是肾门静脉趋于退化。自尾部来的静脉血只有小部分入肾,大部分经后大静脉回心。近年报道,鸟类的肾门静脉内也有一块独特的瓣膜,可根据需要控制进入肾门静脉的血量。二是独具尾肠系膜静脉。它可收集内脏血液进入肝门静脉。鸟类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较哺乳类少。红细胞具核,通常为卵圆形。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担负着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