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古鸟亚纲
鸟类是流线型体形,可减小飞行阻力;体表被覆的羽毛,以保温和飞行;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胸肌、龙骨突发达,为发达的飞行肌――胸肌提供附着点;体温高而恒定,能够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肺与气囊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同时也可以减轻身体比重;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粗短,粪、尿在体内不储存;有完善的双循环;大脑、小脑、眼等神经系统都很发达
始祖鸟 Archaeopteryx
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佐尔恩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石灰岩中。第一件标本于1861年发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博物馆。1877年又发现第二件标本,保存在柏林自然博物馆。今共已发现6件始祖鸟标本。始祖鸟大小如鸽,有牙齿;掌骨和骨彼此分离而未愈合,三指末有爪,并有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这些是爬行动物的特征,但它已有羽毛,则是鸟的特征。从骨骼构造看,不具高超的飞翔能力,也许只能作低空、短距离滑翔。生存时代为距今14000万年前的晚侏罗纪。拉丁名为印板石古翼鸟,中译名始祖鸟,意为鸟类最早的始祖。
始祖鸟Archaeopteryx是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鸟类,仅发现于德国的晚侏罗纪海相地层,目前仅获6件标本(化石图)
始祖鸟具牙齿;胸骨不发达,不具龙骨突;肋骨无钩状突起;前肢3指彼此分离,指端各具爪(复原图)
始祖鸟有长尾,有18枚以上尾椎骨,尾羽排列在其两侧,不呈扇形,不具尾综骨(图为与现代鸟类和恐龙的比较)
孔子鸟 Confuciusornis
鸟类皮肤薄而韧,着生羽毛。羽毛有护体、保温和飞翔的作用。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不同,可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三种。
正羽
又称翮羽。是覆盖体表的羽毛。由羽轴和羽片构成。羽轴下部称羽根,插入皮肤中,末端的小孔称下脐,羽根上端与羽交界处称上脐;由此处向内方丛生的散羽称副羽。羽轴上部称羽片,其两侧的羽片称。羽片由两侧的羽支和羽小支组成。羽小支上有许多羽小钩,把相邻的羽小支钩连起来,成为有弹性的羽片。若羽小支被外力分开,则鸟用喙啄梳后可重新钩连在一起。这就是鸟经常啄梳羽毛的原因。
绒羽
又称ran,一般生于正羽之下。无羽干,羽根短,羽支柔软,丛生在羽根末端。羽小支细长,不具钩,园此绒羽蓬松,形似棉绒,保温力很强。尤其是水禽类冬季的绒羽十分丰厚。
纤羽
又称毛羽。形似毛发,羽轴细而长,有的末端着生少数羽支和羽小支,生在羽轴顶端,多无羽小支。散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多生在鸟的口鼻部或散生于正羽、绒羽之间,有感觉、护体等作用。鸟类的羽毛着生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成为羽迹。着生羽毛的地称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羽毛的这种分布,有利于飞时肌肉的剧烈运动。不会飞行的鸟类,如鸵鸟、企鹅等的羽毛则均匀布满全身,无羽区和裸区之分。鸟类羽毛的颜色多与栖息环境的颜色一致,起保护作用。鸟类的羽毛需定期更换。通常是每年更换两次。一次在繁殖结束后更换的新羽,称冬羽;另一次在冬末春初更换的新羽,称婚羽。换羽有利于迁徙、越冬和繁殖。除雁鸭类外,飞羽和尾羽的更换是逐渐进行的,故不影响鸟类的飞翔生活。
正羽
又称翮羽,是覆盖体表的羽毛。由羽轴和羽片构成。羽片由两侧的羽支和羽小支组成。羽小支上有许多羽小钩,把相邻的羽小支钩连起来,成为有弹性的羽片。若羽小支被外力分开,则鸟用喙啄梳后可重新钩连在一起。这就是鸟经常啄梳羽毛的原因。
绒羽
一般生于正羽之下。无羽干,羽根短,羽支柔软,丛生在羽根末端。羽小支细长,不具钩,园此绒羽蓬松,形似棉绒,保温力很强。尤其是水禽类冬季的绒羽十分丰厚(图示分布于南极的鞘嘴鸥发达的绒羽,有很强的保暖功能)
纤羽
又称毛羽。形似毛发,羽轴细而长,有的末端着生少数羽支和羽小支,生在羽轴顶端,多无羽小支。散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多生在鸟的口鼻部或散生于正羽、绒羽之间,有感觉、护体等作用(图示分布于夜鹰口鼻部的纤羽,具有触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