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2属7种,包括二须鲶属Diplomystes和油双须鲶属Olivaichthys。分布于南美。口须1对。
有14属120种。我国产1属3种。无鼻须,口须3对。背鳍前有棘。有脂鳍。臀鳍不太长,14~16根鳍条。尾鳍深叉形。鳃膜与颊部相连。均为海产。
有50属约100种。分布于南美淡水中。为常见观赏鱼。
仅50属约100种。分布于南美淡水中。
仅1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
有8属。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淡水中。背鳍短或无,无脂鳍,臀鳍长。胸鳍通常有硬刺。头平扁。须1~3对。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我国产4属12种。
有15属以上。分布于亚洲的淡水中,最北可达黑龙江流域。我国有4属50多种。背鳍短,有锯齿状的棘;具脂鳍。鳃膜与峡部相连。有须4对,1对鼻须,1对颌须及2对颐须。小型种类为常见观赏鱼。
仅1属1种。为我国珠江水系特产种。因臀鳍基部特长而得名。体重可达 2千克;体长形 ,侧扁;头顶裸露,吻钝;须4对,上颌须最长,一般可达胸鳍末端 ;眼位于头的两侧;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鳔游离,略呈心形。背鳍和胸鳍各有1硬刺 ,末端锋利 ,后缘有锯齿;脂鳍短;尾鳍深分叉;鲜活时,背部青灰,向两侧及腹部逐渐转为灰白成乳白;鳍条灰白色,基部黄色。生活在江河或大型水库底层。善游,主要食物是底栖水生昆虫、小型贝类及鱼、虾等,兼杂沉屑。性贪食。肉味鲜美,脂肪较多。可分为2个亚种:指名亚种C.b.bouderius和海南亚种C.b.multiradiatus。
有10属。分布于美洲的淡水中。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具脂鳍。尾鳍分叉较深。部分种类可作为观赏鱼。我国自美国引入斑点叉尾t Ictalurus punctatus作为食用鱼,已广泛饲养。
有3属。分布中印半岛的淡水中。我国有1属9种。体长,前部圆,后部侧扁。头略短,两颊鼓出。吻宽扁。口下位,唇厚,上颌突出,颌具绒状齿。眼极小。鳃孔大。须4对,稍扁,上颌须最长,但不达胸鳍。背鳍刺短而光滑;胸鳍刺后缘有锯齿。脂鳍低长,起点与臀鳍相对,末端游离。尾鳍截形。生活在山涧溪河中。
有2属。分布于南亚的淡水中。我国仅1属2种,均分布于澜沧江水系。体有纵列的粒状突。
有20属约65种。为南亚印度河水系到我国长江、台湾及印度尼西亚州区的特有鱼类。我国产12属约35种,分布于长江及以南诸河系。多数体形平扁;背鳍短,位于腹鳍之前;胸鳍平展,具或不具硬刺;臀鳍短;前后鼻孔紧邻,间有瓣膜相隔,延长成鼻须;上颌须1对,下颌须2对;齿生上颌和下颌,腭骨无齿;鳔分左右两室、包于骨囊内。主要栖息在山区河流及激流小溪的水底。有些种类的胸部具有由皮褶形成的吸着器;有些种类的胸腹部平坦,胸鳍和腹鳍水平展开,鳍条的腹面有发达程度不一的羽状皱褶;还有一些种类的口部形成吸盘,以适应流水环境生活。
仅1属1种。分布于印度淡水中。观赏鱼。
分布于非洲的淡水中。小型种类可做观赏鱼。
分布于中印半岛的淡水中。我国有2属5种。泰国进口t鱼片就是由低眼[鱼芒]Pangasius hypophthalmus制成,又称“淡水黑鲨”、“蓝鲨”,也是常见观赏鱼。
仅1属1种。分布于斯里兰卡和中印半岛的淡水中。
有15属约97种。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淡水中。我国自1981年从非洲尼罗河流域引度胡子鲇(塘虱鱼、革胡子鲇)Claris fuscus作为食用鱼,已广泛饲养。
有10属。分布于非洲的淡水中。小型种类可做观赏鱼。如真鳍歧须dSynodontis eupterus商品名为“珍珠鼠”;花鳍歧须dSynodontis angelicus商品名为“天星反游猫”;斯考顿歧须dSynodontis schoutedeni商品名为“黑翅反游猫”。
有2属19种。分布于热带非洲和尼罗河。可作观赏鱼。
有6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可作观赏鱼。
有30属140种。分布于南美淡水中。可作观赏鱼。
有4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
有15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又叫琵琶鲶、蝌蚪鲶。可作观赏鱼。
有1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为常见观赏鱼,常被称为“鼠鱼”。
有5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为常见观赏鱼,被称为“清道夫”、“琵琶鱼”。
鲇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