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昆虫的生殖

  绝大多数昆虫是雌(female,或♀)雄(male,或♂)异体,极少数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雌雄异体昆虫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除孤雌生殖的种类外,昆虫的个体发育(ontogeny)包括胚前发育(preembryonic development)、胚胎发育(embryonic development)和胚后发育(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三个阶段。

 
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是雌(female,或♀)雄(male,或♂)异体,极少数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雌雄异体昆虫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
 
两性生殖(Amphigony)又叫有性生殖(gamogenesis),是最常见的生殖方法,其特点是要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雄虫的精子与雌虫的卵子结合之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也就是说,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经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细胞,而雌虫的卵即必须受精之后才能进行减数分裂。根据雌虫产出后代的虫态,可将两性生殖分为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两种类型。卵生是指雌虫产出的后代个体虫态是卵,也就是说昆虫的受精卵排出体外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育成新个体,这是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法。胎生是指雌虫产出的后代个体虫态是幼体,也就是说昆虫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即行孵化成为幼体,尔后脱离母体继续生长发育。胎生昆虫根据幼体离开母体前获取营养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四种亚类型:卵胎生(ovoviviparity),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全部由卵供应,卵在母体内孵化,孵化不久的幼体就离开母体,如麻蝇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以1龄幼虫产出体外;腺养胎生(adenotrophic viviparity),胚胎发育的营养也由卵供给,但幼体在母体内孵化后并不马上离开,而是暂时寄居于母体阴道膨大而成的"子宫"内,由母体的附腺供给幼体营养,直至幼体接近化蛹时才离开母体,刚产出的幼体即在母体外化蛹,因此腺养胎生又常被称为蛹生(pupiparity),如舌蝇Glossina及虱蝇科、蛛蝇科和蜂蝇科等;血腔胎生(haemocoelous viviparity),当卵发育成熟后,卵巢破裂,将卵释放到母体血腔内,胚胎发育在血腔中进行,如捻翅目和瘿蚊科的一些种类;伪胎盘胎生(pseudoplacental viviparity),一些昆虫的卵无卵黄和卵壳,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完全依靠一种称为伪胎盘(pseudoplacenta)的构造从母体中吸取,如啮虫目、革翅目和半翅目的寄蝽的一些种类等。根据雌虫产生后代的个体数,可将两性生殖分为单胚生殖(monembryony)和多胚生殖(polyembryony)。单胚生殖是指一粒卵产生一头个体,是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法。多胚生殖是指一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这种现象仅见于膜翅目的姬蜂科、小蜂科、跳小蜂科、细蜂科、缘腹细蜂科和螯蜂科以及捻翅目等极少数寄生性种类中。
 

卵生是指雌虫产出的后代个体虫态是卵,也就是说昆虫的受精卵排出体外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育成新个体,这是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法(图为蚊)
 

卵胎生属于有性生殖,是指雌虫产出的后代个体虫态是幼体,也就是说昆虫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即行孵化成为幼体,尔后脱离母体继续生长发育(图为麻蝇)
 

孤雌生殖也叫单性生殖或处女生殖,是少数昆虫具有的生殖方法,其特点是卵不经过受精也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根据出现的频率,可分为兼性孤雌生殖和专性孤雌生殖(图为蚜虫)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叫单性生殖或处女生殖,是少数昆虫具有的生殖方法,其特点是卵不经过受精也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目前除蜻蜓目、革翅目、脉翅目和蚤目外,其它类群的昆虫都发现有孤雌生殖。根据出现的频率,可将孤雌生殖分为兼性孤雌生殖(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和专性孤雌生殖(obligate parthenogenesis)两种。兼性孤雌生殖又称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 parthenogenesis),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偶而出现不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舞毒蛾和枯叶蛾等。专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整个生活史中或某个世代中,所有的卵都不受精而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这往往是由于没有雄虫或只有少数无生殖能力雄虫的缘故。专性孤雌生殖又可再分为下面四种亚类型: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 parthenogenesis) 也叫永久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的繁殖完全或几乎完全是通过孤雌生殖来进行的,在整个生活史中从未出现过雄虫或极少,如极少数膜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具有这种生殖方法;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也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是指某些昆虫的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生殖方法在蚜虫和瘿蜂中最为常见,如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从春季到秋末没有雄蚜,行孤雌生殖10~20余代后,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第二年卵都发育为雌蚜。这种生殖方法在孤雌生殖世代产生的后代常都是幼体,所以也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幼体生殖(Paedogenesis)是指某些昆虫在幼虫期或蛹期就能进行生殖,如瘿蚊科的Miastor属和鞘翅目的Micromalthus属的幼虫以及瘿蚊科的Tekomyia属和Henria属的蛹。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后代都是幼虫,所以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营幼体生殖的昆虫都属于全变态类,在营幼体生殖的世代,既没有卵期,也没有成虫期,有的甚至没有蛹期,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很短;地理性孤雌生殖(Geographical parthenogenesis) 是指某些昆虫的同种两个变型中一个行两性生殖而另一个行孤雌生殖,如一种蓑蛾Cochliotheca crenulella Brd.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的变型行两性生殖,而在中欧斯堪地纳维亚和西亚的变型却行孤雌生殖。当然,也有人根据子代个体的性别来将孤雌生殖分为:产雄孤雌生殖(arrhenotoky),子代全部是雄虫;产雌孤雌生殖(thelytoky),子代全部是雌虫;产雌雄孤雌生殖(amphitoky),子代既有雌虫,又有雄虫。或者是根据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将孤雌生殖分为:单元二倍体孤雌生殖(haplo-diploid parthenogenesis),在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过程中出现减数分裂,受精卵发育为雌性,不受精卵发育为雄性;非减数孤雌生殖(ameiotic parthenogenesis),在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过程中不出现减数分裂,子代具有母体的全部遗传物质并全为雌性;减数孤雌生殖(meiotic parthenogenesis),在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过程中出现减数分裂,但随后又隔合为双倍体,且子代全为雌性。
 
 
昆虫的胚前发育
胚前发育是指生殖细胞在亲体内形成,以及完成授精和受精的过程。
 
生殖细胞的形成(Gametogenesis)包括位于雌虫体内的卵子形成(o?genesis)和雄虫体内的精子形成(spermatogenesis)。卵子的形成:一般来说,在卵巢管生殖区内,原始生殖细胞(germ cell)经过若干次有丝分裂形成一定数量的卵原细胞(o?gonium),卵原细胞再经过分裂增殖产生初级卵母细胞(o?cyte)。在无滋式卵巢管中,卵原细胞在分裂形成初级卵母细胞的同时,没有分化形成滋养细胞(trophocyte);在具滋式卵巢管中,卵原细胞在分裂形成初级卵母细胞的同时,产生滋养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移入生殖区的中下部,进入生长区。在生长区内,每个初级卵母细胞被多个中胚层来源的卵泡组织(prefollicular tissue)形成的卵泡上皮细胞(follicular epithelium)包围,形成卵泡囊(cyst)。在无滋式卵巢管中,初级卵母细胞通过卵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吸取大量营养物质;在具滋式卵巢管中,初级卵母细胞通过卵泡上皮细胞和滋养细胞从血液中大量吸取营养物质,沉积卵黄物质,不断生长发育,并经过一次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单倍体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然后次级卵母细胞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一个单倍体的卵细胞及一个极体,第一极体也再进行一次分裂产生两个单倍体的第二极体。当组成卵黄物质的沉积接近完成时,最外面的卵质形成层形成卵黄膜(vitelline membrane),并在其外面由卵泡细胞分泌和沉积一层卵壳,最后,卵发育成熟,卵泡囊(cyst)破裂,卵经卵巢管柄进入侧输卵管内。精子的形成:在睾丸管生殖区内,有许多原始生殖细胞围绕着一个来源于中胚层的较大的端细(apical cell),原始生殖细胞经有丝分裂后产生一个新的原始生殖细胞和一个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每个精原细胞被来源于中胚层的多个细胞所包围分别形成独立的育精囊(spermatocyst),移入生长区。在生长区内,育精囊内的精原细胞先经6~8次有丝分裂产生64~256个双倍体的精母细胞(spermatocyte),接着精母细胞再经一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使每个精母细胞形成4个单倍体的精子细胞(spermatid),最后椭圆形精子细胞通过转化形成有鞭毛的精子(sperm)。
 

昆虫卵的形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为卵圆形或肾形,如直翅类、许多双翅目和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卵(图为蝶类卵)
 

昆虫的卵出圆形外,还有球形(蚧类)、半球形(夜蛾类)、桶形(蝽类)、瓶形(叶甲)、纺锤形(种蝇)等
 

草蛉产卵时,先分泌些粘液于植物表面,随腹部上翅拉成一条细丝,卵即产在细丝顶上,这样利于防止先孵化的幼虫将其余卵吃掉
 
 

弄蝶的半球形卵
 

蛱蝶的卵表面的花纹和微毛具有一定保护功能
 

螳螂的卵产于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卵鞘内
 
 
(Egg,或ovum)是一个大型细胞,最外面是由卵泡细胞分泌形成的有保护卵和防止卵内水分过量蒸发作用的卵壳(chorion或egg shell),卵壳里面为一膜状薄层称卵黄膜,卵黄膜围着原生质、卵黄(yolk)和核,卵黄充塞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隙内,但紧贴卵黄膜的原生质中无卵黄,这部分原生质特称周质(periplasm)。这种卵称为中黄式卵(centrolecithal egg)。卵的前端有1~70个贯通卵壳的小孔,称为卵孔(micropyle),受精时精子经此进入卵内,因此也称为精孔或受精孔。卵孔附近区域常有放射状、菊花状等刻纹。竹节虫目、纺足目和部分半翅目和蚤目昆虫卵的端部还有卵盖(egg-cap)。昆虫卵壳上还有多个呼吸孔(aeropyle)与外界进行气体和水分的交换,卵壳表面还常有各种各样的刻纹、突起或丝状物等以加强或固定卵。昆虫的卵较小,但与高等动物的卵相比则相对很大。昆虫卵的大小与虫体大小、潜在产卵量及营养健康状况有关,一般为1~2mm,但是一种螽斯卵可长达10mm,一些卵寄生蜂的卵可小于0.02mm。昆虫卵的形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为卵圆形或肾形,如直翅类、许多双翅目和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卵,还有球形(蚧类)、半球形(夜蛾类)、桶形(蝽类)、瓶形(叶甲)、纺锤形(种蝇)等。大多数昆虫的卵初产时呈灰白色或淡黄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呈灰黄色、灰褐色、褐色、暗褐色、绿色、红色等,孵化前颜色进一步加深。当卵被寄生蜂寄生时,卵常呈暗褐色或黑色。昆虫的产卵方式及其适应 昆虫的产卵方式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单产,有的块产;有的将卵产在寄主或猎物的表面,有的产在隐蔽的场所或寄主组织内;有的卵粒或卵块是裸露的,有的有包被物如虫毛、胶质、丝质、蜡质、卵囊、卵室等;有的卵块是单层,有的是双层或多层叠起。昆虫多种多样的产卵方式是与卵的保护和后代的发育高度适应的,昆虫的卵基本上都是产在幼期生活的栖境中或食物源上或附近,如蜻蜓的卵产于水中;草蛉产卵时,先分泌一点粘液于植物表面,随腹部上翅拉成1条细丝,卵即产在细丝顶上,这样有利于防止先孵化的幼虫将其余卵吃掉;水生昆虫如蜉蝣等产卵时,常分泌一些胶丝将卵缠在水草或水底的砂石上以免被水流冲走等。
 

寄生蜂将卵产于鳞翅目等昆虫卵内
 

蜻蜓目昆虫将卵产于水中,即“蜻蜓点水”
 

蝗虫将卵产于地下
 
 
授精和受精:授精(Insemination)是指雄虫通过交配将精子(或精珠)注入雌虫阴道并贮存于受精囊(spermatheca)内,待雌虫排卵通过阴道受精囊口时,精子从受精囊口排出并经卵孔进入卵内,这个全过程称为授精。受精(Fertilization)是指精子细胞核与卵子细胞核接合开始到成为合子(zygote)的过程。雄虫的授精与雌虫卵的受精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相隔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受精形成的合子开始第一次分裂时,意味着胚前发育的结束和胚胎发育的开始。
 

蠼螋等革翅目昆虫的护卵行为
 

雌性负子蝽将卵产于雄性背部
 

蝽类的幼虫常有聚卵行为,以继续获取营养
 
 
昆虫的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是指从单个细胞的合子卵裂开始至发育成为内外器官俱全的胚胎并准备孵化为止的全过程。昆虫的卵裂(cleavage)包括完全卵裂(complete cleavage)和表面卵裂(superficial cleavage)两种方式。卵内全部物质非均等分裂,细胞分裂主要在卵的外层进行,这种卵裂方式叫表面卵裂。这种卵裂出现于卵黄多的昆虫中,大多数昆虫属于这种类型。卵内全部物质分裂为大致相等的两个子细胞的卵裂方式叫完全卵裂。这种卵裂出现于卵黄少的昆虫中,弹尾目和部分寄生性膜翅目昆虫属于这种类型。除孤雌生殖以外,昆虫的胚胎发育都必须经过卵受精以后才开始。卵的受精一般是在卵从卵巢管排出向下经过受精囊口的时候,精子从受精囊出来经卵孔钻入卵里。进入卵里的精子常是几个至几十个,但只有其中的一个与卵核结合形成合子。当合子开始第一次卵裂时,胚胎发育就开始了。现以表面卵裂为例,简单叙述胚胎的发育过程。
 
表面卵裂与胚盘形成:合子形成后,经过一段时间,合子的细胞核就开始分裂形成多个子核,分裂形成的子核与周围的细胞质形成活质体(energid),大多数活质体不断向卵周缘移动直至进入周质内,在周质内再经若干次有丝分裂,周质内的活质体间出现质膜并逐步连接形成围绕卵黄的单层细胞层,称为胚盘(blastoderm);少数活质体留在卵黄间,成为供给胚胎营养的消黄胞(vitellophage)。在胚盘形成后,细胞分裂时还可产生一些消黄胞,并由周缘向卵黄移动。这样,前一种消黄胞称为初生消黄胞(primary vitellophage),后一种则为次生消黄胞(seondary vitellophage)。在胚盘形成过程中,卵基部生殖质分化出生殖细胞。当发生生殖器官时,这些生殖细胞即转移到生殖器官中。
 
胚带、胚膜及胚层的形成:胚盘形成后,位于卵腹面的胚盘细胞逐渐增厚成为以后发育成胚胎的细胞带,即胚带(germ band);胚盘的其余部分细胞则逐渐变薄,形成胚膜(embryonic envelop);接着,胚带由前往后沿中线向里凹陷,其中凹陷部分叫胚带中板(median plate),两侧的叫胚带侧板(lateral plate);随着胚带中板的不断内陷,胚带侧板则相向延伸而愈合为胚胎的外层(outer layer);同时中板两端也在腹面相遇并愈合,使中板成为双层细胞的里层(inner layer)。里层的形成还有另外两种方式:其一是在胚带中板内陷时,胚带侧板就相向延伸,终至愈合并覆盖在中板之外,这叫长复式胚层分化;另一是胚带中板向里分裂出一群细胞而形成里层,原来的胚带就是外层。外层就是以后的外胚层(ectoderm);里层则进一步分化为中带和侧带,前者成为内胚层(endoderm),后者成为中胚层(mesoderm)。在胚层形成时,多数昆虫的整个胚胎向里陷入,胚膜两端逐渐伸向胚胎的腹面而愈合,这时在胚胎的腹面就有两层胚膜,外面的胚膜称浆膜(serosa),里面的胚膜称羊膜(amnion),胚膜与羊膜间的腔称为羊膜腔(amniotic cavity),腔内充满着保护胚胎的液体称为羊水(amniotic fluid)。
 
胚胎的分节与附肢的形成:与胚层形成的同时,胚胎就开始分节。在多数昆虫中,中胚层最先分节,然后外胚层上出现横沟。胚带的前端较宽叫原头(protocephalon),由此发生上唇、口、眼、触角等;其余较狭窄的部分叫原躯(protocorm),由此发生颚节、胸部和腹部。多数昆虫原躯的分节是由前向后发生的,但在一些甲虫中则由胸部向头部和腹部两端进行。在胚胎发育中期,颚节同原头合并成为昆虫的头部。胚胎分节后,在每一个体节上各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以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附肢的形成也是由前往后的,根据分节和附肢发生的次序,胚胎发育在分节后的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足期(protopod phase)、多足期(polypod phase)和寡足期(oligopod phase)。仅头与胸部出现分节并形成附肢,而腹部尚未分节和形成附肢的时期,称为原足期;腹部也明显分节,且每一腹节具一对附肢的时期,称为多足期;胚胎有明显的分节,但腹部附肢(外生殖器除外)退化消失了,仅留有头胸部的附肢的时期,称为寡足期。不同昆虫的卵内,由于卵黄含量不同,幼体则在不同的胚胎发育阶段孵化而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卵黄含量很少,胚胎发育只能达到原足期,幼体是原足型,如寄生蜂的早期幼虫;卵黄含量较多但不足以完成三个发育期,在多足期就停止,幼体是多足型;卵黄含量丰富,胚胎能完成上述三个发育期,幼体是寡足型。
 

多足型幼虫(polypod) 除具有发达的胸足外,还具有腹足或其他腹部附肢。如鳞翅目的蛾和蝶类的幼虫以及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等。根据腹部的结构分成:s型幼虫(campodeiform)形似石s,体略扁,胸足及腹足较长,如一些脉翅目、广翅目和毛翅目幼虫。型幼虫(eruciform)为体圆筒形,胸足及腹足较短,如鳞翅目、部分膜翅目和长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又细分成:蛞蝓型(刺蛾)、尺蠖型(尺蠖)、拟尺蠖型(夜蛾)、型。叶蜂类幼虫腹足6~8对,无趾钩,通称拟型(图为菜粉蝶幼虫)
 

寡足型幼虫(oligopod):卵黄含量丰富,胚胎能原足期、多足期和寡足期三个发育期,具有发达的胸足,但无腹足和其他腹部附肢。如鞘翅目的金龟甲、瓢虫等。根据体形又可分成:步甲型(carabiform) 口器前口式,胸足很发达。如瓢虫、草蛉等幼虫;蛴螬型(scarabaeform) 体肥胖,常弯曲成“C”形,胸足较短,如金龟子幼虫;叩甲型(elateriform),体细长,略扁,胸足较短,如叩甲幼虫;扁型(platyform)体扁平,胸足有或退化,如扁泥甲和花甲幼虫。(图为水虿,即蜻蜓幼虫)

 

无足型幼虫(apodous)无胸足和腹足行动器官,有时甚至头部也都退化。如双翅目蝇类幼虫,部分膜翅目及鞘翅目幼虫等。按头的发达程度,分成:显头型(eucephalous)头部正常外露出,如象甲等幼虫;半头型(hemicephalous) 头部后半部缩入胸部,如天牛、虻等幼虫;无头型(acephalous) 头部退化,仅留某些痕迹(如上颚口钩),且全部缩入胸部,例如蝇类等幼虫。原足型幼虫(protopod)在胚胎发育的原足期孵化,腹部尚未完成分节,胸足近为突起状芽体,如寄生蜂的早期幼虫。

 
 
器官系统的形成:昆虫的各器官系统均由不同的胚层发生而来。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在胚胎开始分节的同时,胚胎前、后两端的外胚层也分别内陷成为一管状构造,前端的叫口道(stomodaeum),后端的叫肛道(proctodaeum),分别发育成消化道的前肠和后肠。中肠形成较晚,由来源于中带并分别集中于口道和肛道末端的细胞群,分别称为前中肠韧(anterior mesenteron rudiment)和后中肠韧(posterior mesenteron rudiment)的细胞分裂产生,先是前、后中肠韧的细胞分裂发展成两条细胞带,沿着卵黄的侧腹面相向增长会接,同时两边又向背面增长,最后在背面愈合成同口道和肛道前后相接的管状肠道即中肠。在卵临孵化前,中肠与前、后肠间的隔壁消失并沟通成消化道(alimentary canal)。在一些幼虫不自由取食的寄生蜂类中,中肠与后肠到化蛹时才沟通。马氏管虽生长在中肠与后肠的交接处,但它来源于肛道,所以是来源于外胚层。唾腺也是外胚层内陷而成的。气管系统(Tracheal system) 各体节的外胚层从两个侧面向内凹陷形成气管,随着这些凹陷向内深入的同时,气管也不断向体的背面和腹面以及向前和向后分支形成许多支气管,前后体节的气管最后接通形成气管纵干,而最初外胚层内陷口成为气门。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随着体腔囊向背面扩展,位于其外侧背与腹壁相接处的大核细胞即心母细胞(cardioblast)逐渐成新月形,凹面相对,当胚胎背合时成对的新月形在背中线处相互愈合成一纵管,即心脏。心脏前方的大血管则由头部的体腔囊向后增长而成,最后与心脏相接成为背血管。血细胞为体腔囊内侧壁的分散细胞形成,也来源于中胚层。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在口道与肛道形成之前,外胚层在腹面中线凹陷成一条纵沟,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在神经沟两侧的外胚层分化出小型的体壁细胞和大型的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神经母细胞分裂增长,在神经沟的两侧形成神经脊(neural ridge),并按体节形成一系列神经节(ganglia),神经节间部分则形成神经索(nerve cord),最后整个神经系统与体壁分离而处于体腔内。感觉器官也是由外胚层细胞特化而成。感觉神经即由这些细胞所产生,向内增长进入神经节内;运动神经则由腹神经索里的神经元发生,向外延伸并分布入肌肉组织内。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早在胚盘形成之时,位于卵基端的生殖质就分化出生殖细胞。在羊膜形成时,生殖细胞处于胚带与卵黄之间,以后随着胚胎的发育而逐渐向前移动,并分成两群,分别进入由体腔囊所形成的生殖脊(gonocrista)内,成为生殖腺(gonad)。生殖脊的后端形成侧生殖管(即雌性的侧输卵管和雄性的输精管),分别同外胚层内陷而成的中生殖管(即雌性的中输卵管和雄性的射精管)相接通。生殖器官的附腺均来源于中生殖管,所以也属于外胚层构造。体腔(Coelom) 在体节分化时,大部分体节的左右侧带内各发生一个空腔,称体腔囊(coelomic sac);同时,在里层中带下面出现一个空腔,称神经上窦(epineural sinus);随着体腔囊和神经上窦的不断膨大,神经上窦与左右体腔囊相遇并沟通,同时前后体节体腔囊间的横壁也逐渐变薄消失直至沟通,形成昆虫的体腔。胚动(Blastokinesis)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位置出现移动的现象叫胚动,这主要与胚胎充分利用卵内的营养物质有关。胚动包括从卵的腹面向背面进行的反向移动(anatrepsis)和从卵的背面向腹面进行的顺向移动(katatrepsis)两种。一般来说,蜚蠊目、革翅目和等翅目等长胚带昆虫的胚动幅度小,而蜻蜒目、直翅目和半翅目等短胚带昆虫的胚动幅度较大。背面封合(Dorsal enclosure)和胚膜消失 随着胚胎发育的进展,胚带两侧围绕着卵黄不断向背面扩展,胚胎部分越长越大,非胚胎部分越来越小,最后胚胎的两侧在背中线封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一过程称背面封合。在胚胎发育进入中后期时,浆膜和羊膜从各自的愈合处破裂,背合时逐渐被牵引到胚胎的背面,陷于卵黄中成为背器(dorsal organ),背合末期,背器也逐渐解离并为卵黄吸收,这时胚膜完全消失,胚胎发育即告完成。但鳞翅目等少数昆虫的胚膜不消失,并有少部分卵黄夹于两膜间,有些种类的初孵幼虫常取食卵壳作为最早的营养。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由于卵壳变薄和胚膜消失,同时胚体增大,这时常常可以透过卵壳看到胚胎的外形。
 
昆虫的胚后发育
胚后发育是从幼体孵化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孵化(Hatching):昆虫胚胎发育完成后,经一定时间,幼虫或若虫脱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行将孵化的幼体靠内部张力和肌肉活动产生的血压借助破卵器(egg burster)来刺破卵壳或顶开卵盖,如脉翅目、半翅目和虱目等昆虫,而鳞翅目幼虫常用上颚咬破卵壳而出。从卵内孵出后到取食之前的幼虫叫初孵幼虫,它们体壁的外表皮尚未形成,身体柔软、色淡,随后取食或吞吸空气或水(水生昆虫)使体壁伸展,因此孵化不久的幼虫身体就比卵大得多。一些鳞翅目昆虫的初孵幼虫常有取食卵壳或同类卵的习性。
 

一只白带螯蛱蝶从卵中孵化而出
 

蜉蝣一生需要蜕皮20~40次
 

大多数昆虫一生的蜕皮次数在3~7次之间,如蝉
 
 
生长与蜕皮:昆虫自卵内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growth),经过一定时间,就要脱去旧表皮并重新形成新表皮,这个过程称为蜕皮(moulting),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exuvia)。昆虫蜕皮的次数在种间各异,而种内相对稳定,多数昆虫一生的蜕皮次数在3~7次之间,如革翅目、纺足目、啮虫目、虱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广翅目、蛇蛉目、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蚤目、毛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等;部分昆虫如石s目、衣鱼目和竹节虫目在8~15次之间;少数昆虫如蜉蝣目和H翅目在20~40次之间。有翅亚纲昆虫仅在幼期蜕皮,但无翅亚纲昆虫在成虫期也蜕皮。但是,环境因素如温度和食料等也影响蜕皮次数,导致蜕皮次数的增加或减少。有些昆虫的雌虫比雄虫多蜕皮1~2次,如衣鱼、蝗虫、蚧类等昆虫。昆虫幼体的生长与蜕皮交替进行,其发育进程与虫体状态常用虫龄(instar)表示。从孵化至第一次蜕皮之前的幼虫或若虫分别称为第一龄幼虫或第一龄若虫;从第一次蜕皮后至第二次蜕皮之前的幼体称第二龄幼虫或第二龄若虫;余类推。相邻两次蜕皮之间经历的时间或相邻两龄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stadium或stage),如第一次蜕皮后至第二次蜕皮前的历期是6天,即第二龄期是6天;余类推。昆虫幼体在每次蜕皮后体壁硬化前,虫体有一个急速生长的时期,随后生长又趋缓慢,至下一次再蜕皮前几乎停止生长,所以,昆虫幼体的体躯生长速率是不均衡的。但是,戴氏(Dyar)发现鳞翅目幼虫头壳的宽度是按一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的,即前后两龄幼虫头壳宽度比为一个常数,据此作为识别虫龄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