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扁形动物门> 绦虫纲
  绦虫纲Cestoda所有种类都是寄生在人及其他脊椎动物体内,它们的寄生历史可能比吸虫还要长,因此它们的身体构造也表现出对寄生生活的高度适应。由于在寄主肠内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们的身体呈背腹扁平的带状,一般由许多节片构成,少数种类不分节片。身体前端有一个特化的头节,附着器官都集中于此,有吸盘、小钩或吸沟等构造,用以附着寄主肠壁,以适应肠的强烈蠕动。体表纤毛消失,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通过体表来吸收寄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绦虫体表具皮层微毛,以增加吸收营养物的面积,它可直接吸收并输入实质组织中。生殖器官高度发达,在每一个成熟节片内都有雌、雄性的生殖器官,因此每一节片的生殖系统与一条吸虫的生殖系统相当,繁殖力高度发达,每条绦虫平均每天可以生出十几个新节片,每天也可以脱落十几个节片,假如每个节片含卵3万个(每节片含卵3万~8万),那么10个节片就含有卵30万个,在孕卵节片的子宫内充满了成熟的虫卵,虫卵可以因节片破裂或随节片与寄主粪便一同排出体外。一般也有幼虫期,其幼虫也为寄生的,大多数只经过一个中间寄主。

绦虫纲

Cestoda

 

 

 

 

 

 
绦虫纲的主要特点
虫体背腹扁平、带状,由许多节片连接而成,体长从数毫米到数十米;体表无纤毛
头节特化,具吸盘、小钩等吸附器;颈部不分节,与头部无明显界限,以横裂法不断产生节片,即生长区
节片包括未成熟节片、具雌雄生殖器的成熟节片和充满虫卵的妊娠节片
无消化道,通过体壁及微毛吸收营养
神经系统及感官退化
生殖系统十分发达,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自体(同节或异节)或异体受精
成虫和幼虫都寄生于动物体内,一般只有一个中间寄主,具六钩蚴、囊尾蚴等幼虫期
 
单节绦虫亚纲 Cestodaria
主要是鲨鱼、鳐和原始的硬骨鱼及海龟的体内寄生绦虫。身体形如虫状,不具节片,前端也无头节,但有突出的吻,后端具附着盘,在肠道或体壁内寄生,具十钩蚴虫。例如旋缘绦虫(Gyrocotyle),身体边缘及后端有许多褶皱,生殖孔、子宫孔均开口在身体前部腹中线上,没有消化道。又如两线绦虫(Amphilina),生殖孔开口在身体后端,子宫开口在身体前端。
 

旋缘绦虫(Gyrocotyle)
 

两线绦虫(Amphilina)
 

莫尼茨绦虫(Moniezia)
 
多节绦虫亚纲(真绦虫亚纲)Eucestoda
成虫寄生在各种脊椎动物肠道内。成虫具头节,身体分成节片,中间寄主1~2个,幼虫为六钩蚴。仅介绍以下5个重要的目。假叶目(Pseudophyllidea):头节具有两个浅的吸沟,成熟节片中雌、雄生殖孔及子宫孔均单独开口在腹中线或背中线上,卵黄腺为小囊状,散布在节片内,终寄主为犬、猫、鼬及人等,缺乏寄主的专一性,具两个中间寄主,即剑水蚤(Cyclops)等甲壳类、大麻哈鱼(Salmons)等鱼类。常见的代表种如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它分布很广。在北美北欧等地人的感染率也很高。严重感染时绦虫可摄食了人食物中80%的维生素B,并损伤人对B吸收的机制,从而造成人体恶性贫血症。四叶目(Tetraphyllidea):头节具四个叶状或喇叭状裂片,裂片有柄,或无柄,光滑或褶皱,成虫寄生在软骨鱼的消化道内,为小型绦虫,体长通常20~30cm长,仅有几百个节片,性未成熟的节片常脱落,在寄主肠道内移动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每个节片有一套生殖系统,生殖孔开口在体侧,其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但其裂头蚴在甲壳类、软体动物及鱼类中是很普遍的,例如叶槽绦虫(Phyllobothrium)是被广泛研究过的一个属。锥吻目(Trypanorhyncha):头节长形,具2~4个浅裂片,裂片上有小刺,由头节顶端伸出4个可外翻的吻,吻上也有小刺。头节内有4个发达的吻球,其中有肌肉控制吻的伸缩。成虫以吻插入寄主肠道中,成虫一般20~30cm长,主要寄生在鲨鱼肠道中,生活史不完全清楚,但其裂头蚴曾在海产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等体内发现,如耳槽绦虫(Otobothrlum)。变头绦虫目(Proteocephaloidea):头节具4个吸盘或具顶突,周围亦有钩,节片相似于四叶目。成虫寄生在淡水鱼、两栖类、爬行类及海产软骨鱼等动物的肠道中身体短小。一些种生活史清楚,中间寄主为剑水蚤等甲壳类,在其体腔中发育成原尾蚴及裂头蚴,最后感染终寄主,对鱼类养殖为害不大,如变头绦虫(Proteocephalus)。圆叶目(Cyclophyllidea):头节具4个吸盘和一肌肉质顶突,顶突上有一圈钩。另一特征是卵黄腺为单个的实体状结构。主要是温血动物及人肠内的寄生虫。多数体长10~20cm,个别种可长达30m。每个成熟节片有1~2套生殖系统,生殖孔开口在体侧,子宫没有开孔。仅有一个中间寄主,可以是无脊椎动物,也可以是脊椎动物。生活史中经过六钩蚴及囊尾蚴。一些种是人、畜体内重要的寄生虫,带绦虫(Taenia saginata)、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等。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成虫寄生在人小肠中,中间寄主为猪,成虫白色带状,全长为2m~4m,有700~1000个节片
 

头节前端有25~50个小钩,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排列,顶突下有4个圆形的吸盘,生活的绦虫以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粘膜上
 

猪带绦虫囊尾蚴的头节:可依靠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粘膜上,也可寄生在肌肉、皮下、脑、眼等部位,引起病变
 

猪带绦虫的成熟节片(mature proglottid)近于方形,位于体中不,内有发育趋向成熟雌雄生殖器官
 

猪带绦虫的孕卵节片或称妊娠节片(gravid proglottid)长方形,几乎全被子宫和虫卵所充塞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生殖系统最发达。雌雄同体,在每个成熟节片内,都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中间寄主为猪故得名。成虫白色带状,全长为2m~4m,有700~1000个节片(proglottid)。虫体分头节(scolex),颈部(neck)和节片3个部分。头节圆球形,直径约为1mm,头节前端中央为顶突(rostellum),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排列,顶突下有4个圆形的吸盘,这些都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官。生活的绦虫以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粘膜上。头节之后为颈部,颈部纤细不分节片,与头节间无明显的界限,能继续不断地以横分裂方法产生节片,所以也是绦虫的生长区。节片愈靠近颈部的愈幼小,愈近后端的则愈宽大和老熟。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immature proglottid)、成熟节片(mature proglottid)和孕卵节片或称妊娠节片(gravid proglottid)3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成熟节片近于方形,内有雌雄生殖器官。孕卵节片长方形,几乎全被子宫所充塞。 绦虫的体壁与吸虫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在皮层的表面具有很多微毛(microtriches),能增加表面积。绦虫没有消化系统,没有口及肠,而是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它比吸虫的更为突出,微毛的存在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积。在皮层内具有大量的线粒体,这表明吸收可能需要能量,可能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的过程。皮层也可通过寄主的酶促进食物的消化作用。绦虫吸收的营养物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实质中。通过厌氧呼吸以获得能量。泄器官也属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许多小分枝汇入身体两侧的两对侧纵排泄管(一对在背面,一对在腹面)组成。在每个节片的后端2条腹排泄管间又有一横排泄管相连,在成熟节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头节2对排泄管间形成一排泄管丛,在最末一个节片的后方左右二腹排泄管会合,并由一总排泄孔通出体外,若该节片脱离身体,则两条纵排泄管末端与外界相通的孔即为排泄孔,不再形成总排泄孔。头节上的神经节不发达,由此发出的神经索贯串整个节片,最大的一对神经索是在两纵行排泄管的外侧,节片边缘之内侧。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生殖系统最发达。雌雄同体。在每个成熟节片内,都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在成熟节片的背侧有150~200个泡状的精巢散布在实质中,每个精巢都连有输出管(输精小管),输出管汇合成输精管,输精管稍膨大盘旋曲折,成为储精囊(有人仍称为输精管),其后为阴茎,被包在阴茎囊内,开口于生殖腔。由生殖腔孔与体外相通。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分为左右两大叶,在靠近生殖腔的一侧有一小副叶(此为该种特征之一),由卵巢发出的输卵管通入成卵腔,成卵腔之周围有梅氏腺。由成卵腔向上伸出一盲囊状的子宫,向下通过卵黄管与卵黄腺相连。并由成卵腔伸出一管称为阴道(或称膣),通至生殖腔,可以接受精子。 受精可以是同一节片,或不同节片,或2个个体互相受精。精子从阴道到成卵腔,一般在成卵腔或阴道内受精,并在成卵腔内由卵黄细胞分泌成外壳。梅氏腺的分泌物对卵起滑润作用。受精卵由成卵腔到子宫,子宫逐渐长大,节片中的其他部分逐渐消失,最后子宫分成许多支,其中储存很多卵,此时的节片称为孕卵节片。孕卵节片的子宫分支,猪带绦虫一般每侧分成约9支(7~13支)。
 

每个妊娠节片含3万~8万,常数节随粪便排出,卵的外壳在排出时已消失,但在外包有较厚的具放射状纹的胚膜
 

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钩蚴孵出
 

六钩蚴(oncosphere)利用其小钩钻入猪的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流带至全身各部,一般多在肌肉中约经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
 

囊尾蚴(cysticercus)为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内,可见有小钩及吸盘
 

具囊尾蚴的肉俗称为“米粒肉”或“豆肉”,这种猪肉被人吃了后,囊尾蚴如未被杀死,在十二指肠中其头节自囊内翻出
 

头节翻出的囊尾蚴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吸取营养,经2~3个月后发育成成虫,也可寄生在肌肉、脑、眼等部位,引起病变
 
虫体后端的孕卵节片,常数节连在一起,逐渐地和虫体脱离,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被排出体外的节片,其子宫内的卵已发育成六钩蚴(oncosphere或hexacanth embryo)具3对小钩,卵为圆形,直径约31μm~43μm,其外壳在卵排出时已消失。但在卵外包有较厚的具放射状纹的胚膜。虫体后端的孕卵节片,随寄主粪便排出或自动从寄主肛门爬出的节片有明显的活动力。节片内之虫卵随着节片之破坏,散落于粪便中。虫卵在外界可活数周之久。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钩蚴孵出,利用其小钩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流带至全身各部,一般多在肌肉中约经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cysticercus)。囊尾蚴为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内,可见有小钩及吸盘。此种具囊尾蚴的肉俗称为“米粒肉”或“豆肉”。这种猪肉被人吃了后,如果囊尾蚴未被杀死,在十二指肠中其头节自囊内翻出,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经2~3个月后发育成熟。成虫寿命较长,据称有的可活25年以上。 此外,人误食猪带绦虫虫卵,也可在肌肉、皮下、脑、眼等部位发育成囊尾蚴。其感染的方式有:经口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水及蔬菜等,或已有该虫寄生,经被污染的手传入口中,或由于肠之逆蠕动(恶心呕吐)将脱落的孕卵节片返入胃中,其情形与食入大量虫卵一样。由此可知,人不仅是猪带绦虫的终寄主,也可为其中间寄主。猪带绦虫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儿童可影响发育。猪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脑的部位,可引起癫痫、阵发性昏迷、呕吐、循环与呼吸紊乱;寄生在肌肉与皮下组织,可出现局部肌肉酸痛或麻木;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可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此虫为世界性分布,但感染率不高,我国也有分布。 本虫的流行和饮食习惯及猪的饲养方法有密切关系,有些地区习惯于吃生的猪肉;或切生熟肉时同用一砧板,致使熟食污染了从生肉脱落的囊尾蚴而致感染。某些地区猪只在野外放养,或将猪圈筑在厕所旁边,猪因吞食人粪而感染。防治原则从切断寄生虫生活史的总原则考虑,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的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
 

牛带绦虫(Taeniachynchus saginatus)成虫长5m~10m
 

牛带绦虫的囊尾蚴(cysticercus bovis)头节上无钩,吸盘4个
 

牛带绦虫幼虫寄生于黄牛、水牛、长颈鹿、山羊、绵羊等的肌肉里
 
牛带绦虫(Taeniachynchus saginatus):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黄牛、水牛、长颈鹿、山羊、绵羊等的肌肉里。虫卵污染草场,牛等食草时吞食虫卵后,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或淋巴管,带至肌肉,2个月后即发育为牛囊尾蚴(cysticercus bovis),头节上无钩。牛犊较老牛易于感染,水牛感染较少,人吃未煮熟含有牛囊尾蚴的牛肉,囊内的头节凸出,吸着于肠壁,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牛带绦虫的妊娠节片可自动爬出肛门。牛带绦虫世界各地都有,我国西北及西南如西藏、青海、广西、贵州等地也有分布。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成虫长约3mm~6mm。由4个节片组成,包括头、颈、成熟节及妊娠节各一节片。头节梨形,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成虫的妊娠节或虫卵被中间寄主吞食后,发育成六钩蚴,六钩蚴随血流或淋巴液到寄主肝、肺等组织内发育成棘球蚴
 

棘球蚴(hydatid cyst)呈囊状,大小不等,小的直径数厘米,大的如婴儿头大小。囊内充以棘球蚴液。分单房性棘球蚴和多房性棘球蚴两种。前者囊壁从生发层的内壁形成无数突起,每个突起可变成生发囊,由生发囊中生出许多头节;后者略似恶性肿瘤,能恶性增殖极易移至其他组织,特别是肺和脑,危险性大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等动物的小肠内,幼虫寄生在人及牛、羊、骆驼、马等的肝、肺、肾、脑等部位,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绦虫,分布广泛,尤以牧区为多狗吞食含棘球蚴的牛、羊内脏组织后,棘球蚴内的头节在狗的小肠内散出,并吸附于肠壁上寄生,经3~10周发育为成虫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等动物的小肠内,幼虫名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在人及牛、羊、骆驼、马等的肝、肺、肾、脑等部位,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绦虫,分布广泛,尤以牧区为多。国内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及陕西等牧区。人容易感染本病,多在儿童期被感染,由于棘球蚴生长缓慢,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成虫长约3mm~6mm,通常由头节和3个节片组成。头节梨形,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颈部细短。未成熟节片正方形;成熟节片长大于宽,内有雌雄生殖系统各一套,精巢略呈圆形,卵巢马蹄形,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侧缘。孕卵节片最长,子宫有不明显的分支,数目12~15,子宫被虫卵充满膨胀而破裂,此种破裂现象,在孕卵节片脱离母体前后都可发生。虫卵形态与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卵相似。棘球蚴呈囊状,大小不等,小的直径数厘米,大的如婴儿头大小。囊内充以棘球蚴液。棘球蚴分单房性棘球蚴和多房性棘球蚴两种。单房性棘球蚴的囊壁具内外2层,外层为角质层,有支持、保护的功用,内层为生发层,从生发层的内壁形成无数突起,每个突起可变成生发囊,由生发囊中生出许多头节,其构造和成虫的头节一样。多房性棘球蚴略似恶性肿瘤,只有生发层,内有很多子囊,能恶性增殖,极易移至其他组织,特别是肺和脑,危险性大。多房性棘球蚴在人体较少见,通常多见于牛体。成虫多寄生于狗、狼等动物的小肠,虫卵随终末寄主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水源和周围环境。虫卵被中间寄主(牛、羊、骆驼等)吞食后至小肠,自卵内孵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停留在肝,部分随血流到达肺及其他器官组织寄生,经数月发育、长大为棘球蚴。成熟的单房棘球蚴囊内有许多子囊,子囊内又有许多头节。狗吞食含棘球蚴的牛、羊内脏组织后,棘球蚴内的头节在狗的小肠内散出,并吸附于肠壁上寄生,经3~10周发育为成虫。棘球蚴可在人体内各器官成长。其严重性则依寄生位置、棘球蚴的体积和数量而不同。其在人体致病的过程很慢,常可数年无明显症状。生长中的棘球蚴主要的危害是压迫所寄生的器官,破坏周围的组织。如在肝中寄生,患者消瘦、乏力、失眠,小儿发育受影响,如在肺中可使患者窒息致死,在脑内因寄生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症状,如引起癫痫和失明。破裂的棘球蚴更为危险,因随棘球蚴液释出大量抗原,可很快被寄主吸收,导致严重的、甚至致死的过敏反应。同时,棘球蚴中的突起(原头蚴)或生发层的碎块,可在腹腔或胸腔及其附近的器官很快地发育成为新的棘球蚴。防治首先必须讲究卫生,加强防护措施。人体感染主要是由于接触病犬或吃了附在食物或水中的虫卵,所以必须做到不接触及抚弄病犬;放牧、挤奶、剪羊毛等劳动后要洗手;不吃生菜、生水;饭前洗手,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第二,捕杀野犬和狼,对牧犬和警犬进行定期检查和驱虫。第三,加强肉品卫生检疫工作。第四,严格处理患病的牛、羊,不要用病牛、病羊的内脏喂狗,以免狗受感染。
 
绦虫纲形态与生理

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头节
 

吸盘叶槽绦虫(Myzophyllobothrium)头节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头节
 
外形:绦虫纲动物除了极个别的种体形似吸虫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的种类体呈长带状,例如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等。绦虫身体的长度范围在1mm~12m之间,身体一般呈乳白色或淡黄色。身体前端细小呈球形,具附着器称头节(scolex),其后一小段称颈区(neck)或不分成节片或节片不清楚。颈区之后为长链状的分界明显的无数节片(proglottides),称节裂体(strobila)。节片在颈区之后向后逐渐加宽,宽度大于长度,身体的后端逐渐增加节片的长度,结果每个节片长度大于宽度。绦虫的节片数因种而异,除了不分节片的旋缘绦虫(Gyrocotyle)之外,节片最少的如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包括头、颈在内仅有4个节片,节片多的可达4000多个,例如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绦虫的头节一般较小,内有肌肉、间质、神经及排泄器官等结构,外表有附着器官。头节的结构与复杂程度有多种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简单的头节仅有一对浅的凹陷,形成吸沟(bothria,或称吸槽),内部肌肉不发达,吸着能力也较差,例如裂头绦虫,有的种头部体壁向外延伸形成4个裂片(bothridia),裂片边缘游离,头的前端还有小吸盘。例如吸盘叶槽绦虫(Myzophyllobothrium),它具有较多的肌肉,对寄主的吸着力强于吸沟。牛绦虫在头的四周形成圆形凹陷,其内有放射肌,与体内成束的肌肉相连,形成有很强吸着力的吸盘。猪绦虫的头节除有吸盘外,顶端突出形成顶突(rostellum),顶突周围生有成圈排列的钩(hooks)或刺(spines),以插入寄主组织,还有的种类头节沿伸,顶端着生四个带鞘的吻,如Gilquinia。头节还可以有其他变化。颈区是绦虫的无性生殖区,多数绦虫在颈区的前端靠近头节处能不断的横裂形成新的节片,新形成的节片分界不清。颈区之后的节裂体是由许多节片构成,越靠近颈区的越是年轻的节片,越远离颈区的节片是越老熟的节片。颈区不断的分生产生新节片,虫体成熟后,后端节片不断的脱落。每一个节片实际是一个独立的生殖单位,其中的生殖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从发生到成熟脱落的过程。接近颈区的节片,其中生长的雌雄生殖系统尚未成熟,称未成熟节片(immature proglottid),身体中段的节片,雌雄生殖系统在同一节片内已发育成熟,称成熟节片(mature proglottid)。靠近身体后端的节片、雌雄生殖系统已逐渐退化消失,仅留有发达分枝的子宫,子宫内充满了受精卵或胚胎,这种节片称为妊娠节片(gravid proglottid)。
 
体壁与营养:绦虫的体壁结构与吸虫相似,也是由表面的原生质层与下面的肌肉层组成,细胞核沉入间质中。但绦虫的原生质层向外表伸出无数细小的微毛,布满全身甚至包括吸盘处,微毛在机能上与肠粘膜细胞上的微绒毛(microvilli)相似,用这些微毛在寄主肠腔中直接吸收营养物质。而绦虫的消化系统已完全退化消失。食物的消化可能是借助于寄主的消化酶,酶被吸附在虫体表的微毛上也吸附在寄主肠壁细胞的微绒毛上起着消化作用。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由寄主肠腔直接通过体壁微毛向虫体扩散,另外绦虫头节插入寄主细胞内也能吸收营养物质。体表的大量微毛也有助于虫体在寄主肠道内的附着。另外绦虫在肠腔中所以不被寄主的消化酶所消化,可能与其皮层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呼吸与排泄:绦虫主要行无氧呼吸,即通过糖原酵解产生能量。寄主肠道中被血液带入微量的氧,也能被绦虫利用。绦虫的排泄器官亦为原肾。大量的焰细胞埋在实质中,有两对排泄管,一对位于背面,一对位于腹面,纵贯全身,腹面的一对较发达。在每个节片的后缘腹面有一横管将两侧的排泄管连接起来。背、腹排泄管在头部联合,分枝成丛状。排泄管在身体的后端膨大并联合,以单个的排泄孔开口在体外。当妊娠节开始脱落之后,排泄管则分别开口体外。其排泄物主要是氨及尿素。有实验证明其排泄管也有渗透调节作用。
 
神经与感官:绦虫有一对神经索,位于身体的腹侧与排泄管伴行。由头节开始直达身体的后端。在每个节片的后缘有一神经环与侧神经相联,相联处略膨大。头节的神经环在腹面膨大成脑丛,脑丛中并没有很多的神经细胞。除了侧神经之外,还有附属的两条侧干也与环神经相联。有的种脑丛之前还有顶环,绦虫没有感官,仅在体表及头节处有游离的神经末端,它具有触觉及化学感觉的功能。
 
生殖与发育:除了个别种为雌雄异体之外,绦虫均为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极为发达。占据了身体的主要部分,每个成熟节片都有1~2套完整的雌雄生殖器官,妊娠节片则完全被子宫所填塞。绦虫生殖系统的结构、排列与分布常作为分类的依据。雄性生殖系统包括许多圆形泡状的精巢,其数目因种而有很大的区别,从一个或数百个不等,散布在每个节片的实质中。例如牛绦虫每个成熟节片中有300~400粒精巢小泡,由每个精巢小泡通出一条输精小管,然后联合成输精管、输精管末端膨大成贮精囊,最后形成肌肉质的阴茎囊,开口在生殖腔中,以生殖孔开口在体外。生殖孔的位置因种而异,多数种所有节片均开口在身体一侧,但也有开口在两侧或背中线或腹中线上。有的种还具前列腺,开口在阴茎囊中。雌性生殖系统包括一个卵巢,其大小、形状、位置因种而异。牛绦虫的卵巢分两叶状,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成一实心腺体,也有的种卵黄腺成小泡状,散布在实质中。为外黄卵,输卵管与阴道后端汇合形成卵模腔,卵在其中受精,受精卵接受卵黄细胞包围及梅氏腺分泌物,由卵黄物质形成卵壳,在假叶目的一些种,卵壳之外还有厚的卵荚包围,圆叶目及四叶目卵荚很薄。卵壳形成后进入子宫,牛绦虫子宫早期仅为囊状,随着卵的增多,子宫也成分枝状,子宫向两侧分出许多分枝,子宫的形态、分枝的数目也是分类特征之一。有的种子宫完全消失,卵散布在实质中。受精卵通常在进入子宫之后立即开始胚胎发育过程。绦虫随寄主体内寄生的虫体数不同,可进行异体受精(体内二条以上寄生虫)或同体受精(仅一条寄生虫),甚至同体同节片受精。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是雄性先熟(protandry),也有少数种为雌性先熟(protogyny),以避免同节片或同体受精。极少数种类还可进行皮下授精,精子进入间质后,如何进入雌性生殖系统尚不清楚。绦虫除个别种为直接发育外,均有幼虫期,甲壳类、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及脊椎动物均可做绦虫的中间寄主。成虫如寄生在水生终寄主时,一般幼虫的中间寄主也是水生动物。绦虫的生活史复杂程度不同,但有以下共同的特点:(1)胚胎发育在卵中进行,如为多节片绦虫,卵孵化成六钩蚴(oncosphere),如为单节片绦虫,则孵化成十钩蚴(decacanth);(2)卵被中间寄主吃进之前或之后孵化,并穿行到肠外部分;(3)幼虫在肠外变态成后绦虫期(metacestode),它已具有头节,在相同寄主或另一寄主内发育成成虫。原始的绦虫生活史与吸虫相似,具有1―2个中间寄主,例如阔节裂头绦虫。由卵孵化出的六钩蚴仍具有纤毛,能自由游泳,当被第一中间寄主――甲壳类吃进之后,脱去纤毛,用尾部的钧穿破寄主消化道,进入体腔内,经变态后形成原尾蚴(procercoid),相当于后绦虫期,这时原尾蚴仍有尾部,但吸盘尚未形成。如果第一中间寄主被第二中间寄主――鱼取食之后,幼虫穿过鱼的肠壁,进入骨骼肌中发育,并形成裂头蚴(plerocercoid),它已具有了头节,节裂体也在形成之中。如未经煮熟的鱼被终寄主――人、狗、猫等取食之后,裂头蚴则进入终寄主肠道内,并经发育变态成成虫。在较进化的种类,只有一个中间寄主,也没有自由生活的阶段,生活史中没有原尾蚴及裂头蚴阶段,卵是由中间寄主取之食后才孵化成六钩蚴,且中间寄主也是脊椎动物,例如牛绦虫,六钩蚴穿过中间寄主――牛的肠壁进入肌肉中发育成囊尾蚴(cysticercoid),即后绦虫期。整个蚴虫包被在一个囊中,具囊腔,头节已发生并内陷到囊腔中。当囊尾蚴被终寄主吃进之后,在终寄主肠内翻出头节,附着在肠壁上,发育成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