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环节动物门> 蛭纲
  蛭纲Hirudinea一般称蛭或蚂蟥,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体背腹扁,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故体节可见只有27节。每体节又分为数体环(annulus)(体内无隔膜)。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无刚毛。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吸盘,称前吸盘(口吸盘)和后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大多数由于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botryoidalis tissue)的扩大而缩小形成一系列腔隙(lacuna)。棘蛭目较原始,次生体腔发达,血管系统存在,为闭管式,如寡毛纲一样。吻蛭目舌蛭科(Glossiphoniidae)中体腔形成背腔隙(内含背血管)、腹腔隙(内含腹血管和腹神经索)及侧腔隙等,背腹腔隙由网状结构的连接腔隙相连接,皮肤下尚有皮下腔隙。颚蛭目医蛭科(Hirudinidae)中体腔进一步被间质占据而退化缩小,真正的血管系统已消失,代之以背血窦、腹血窦和侧血窦等。窦(sinus)是指血管系统的内腔。所谓血液实为血体腔液(haemocoelomic fluid),通过源出于体腔的管道循环,即一系列血体腔管(haemo-coelomic channel)。因此血体腔系统(haemocoelomic system)代替了血循环系统。蛭类的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嗉囊、胃、肠、直肠及肛门等。吸血性的蛭类如颚蛭目的医蛭、蚂蟥等,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一,侧腹面二,上有齿,可咬破宿主的皮肤。咽部具有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hirudin),它是由65个氨基酸组成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为一种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有抗凝血、溶解水栓的作用。食管短,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时盲囊(医蛭有11对,蚂蟥有5对),可储存血液。蛭类除少数肉食性外,大多数以吸食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和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 蛭类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具有生殖带;这些特点似蚯蚓。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数对至10余对(医蛭为10对)、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阴茎等。阴茎可自雄性生殖孔(医蛭为第Ⅹ体节)伸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对,输卵管一对,阴道开口为雌性生殖孔(医蛭为第Ⅺ体节)。当生殖季节交配时,以阴茎将于射精管末端膨大处由前列腺分泌物形成的精荚送入对方的雌性生殖孔内。受精卵产出于生殖带分泌的卵茧内,直接发育。 蛭类大部分栖于淡水中,少数陆生或海产。约有500多种,我国已报道5科25属62种。可分为4目。

蛭纲

Hirudinea

 

 

 

 

 

 
蛭纲的主要特征
多为水生,少数陆生,通常营暂时寄生生活
无疣足和刚毛,身体前、后具吸盘
体节数目恒定
体腔退化,形成血窦,开管式循环
雌雄同体,有生殖环带,直接发育
 
棘蛭目 Acanthobdellida
体腔发达,具刚毛;只有后吸盘。种类少,仅棘蛭科(Acanthobdellidae),棘蛭(Acanthobdellida)寄生在鲑鱼(Salmo)鳃上,分布于俄罗斯北部。
 
吻蛭目 Rhynchobdellida
具有可伸出的管状吻,无颚;前吸盘有或无。体腔退化,有循环系统。多数终生寄生在蚌、鱼、鳖等体上。喀什米亚扁蛭(Hemiclepsis kasmiana)寄生在无齿蚌体上,体小,棍状。宽身扁蛭(Glossiphonia lata)体卵形,背腹扁平,多生活在池沼石块下面,喜食贝类血液。扬子鳃蛭(Ozobranchus yantseanus)体两侧具鳃,寄生在一种淡水龟体上。中华颈蛭(Trachelobdella sinensis)寄生于鲤鱼鳃盖下。
 

缘拟扁蛭(Hemiclepsis marginata)
 

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

 

静泽蛭(Helobdella stagnalis)
 

整嵌晶蛭(Theromyzon tessulatum)
 

囊蛭(Cystobranchus)

 

盾蛭(Placobdella picta)
 

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a)
 

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
 

中华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

 
颚蛭目 Gnathobdellida
口腔内具颚,有前吸盘,无循环系统。肉食性或吸食脊椎动物及人的血液。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为习见种类,分布广,河流、池沼、稻 田中多有分布。体狭长,略呈圆柱状,具眼5对,后吸盘腕状。嗜吸人及牲畜血液。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又称宽身蚂蟥,体宽大,棕褐色,背侧具5条黑黄斑点组成的纵纹,眼5对,吸盘发达。天目山蛭(Haemadipsa tianmushana)陆生,栖于潮湿的山林间。体狭长,灰褐色,体两侧各有黄色纵纹一条,喜食人畜血液。我国的陆蛭已报道11种,只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1985年、1988年及1989年我们在长江以北河南省商城县和黄河以北的济源县采得山蛭标本。这是目前山蛭分布的北界。日本山蛭(Haemadipsa japonica)体圆柱形,背侧有褐色纵纹3条,有吸血习性,栖于山林间。
 

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
 

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

 

马蛭(Haemopis sanguisuga)
 

花山蛭(Haemadipsa picta)
 

日本山蛭(Haemadipsa japonica)

 

鼻蛭(Dinobdella ferox)
 
石蛭目 Herpobdellida
石蛭目(Herpobdellida):无颚片,具肉质的伪颚,咽长。带状石蛭(Herpobdella lincata)茶褐色,体两侧成深浓二纵纹,分布在池塘、河流中。勃氏齿蛭 (Odontobdella blanchardi)体长圆柱形,似蚯蚓状,背侧有不规则的黑斑点,眼一对,口腔具小齿3对。通常生活在潮湿土壤中,食小昆虫、蚯蚓等。
 

被衣石蛭(Erpobdella testacea)
 

八目石蛭(Erpobdella octoculata)

 

条纹红蛭(Dina lineata)
 
蛭纲的形态与生理
生态与外形:蛭类与寡毛类相比体型较小,体长在1~30cm之间,多数种体长3~6cm。体表呈黑褐色、蓝绿色、甚至棕红色,体表有条纹或斑点,身体呈柱形、或卵圆形,因种而异,但背腹略扁平。体形也常随收缩及体内食物贮存的多少而有所改变。体节数目固定,但常被体表的分环(annulation)所掩盖,如医蛭(Hirudomedicinalis)。医蛭体长约10cm,可分出100多体环,身体的生长是通过体环的延伸而加长。身体前、后两端的体节改变成吸盘,前吸盘小于后吸盘,具环带。医蛭的环带位于9~11体节处。蛭从外形上看可分为五个区:(1)退化的口前叶及前5个体节构成的头区,头区背面有数对眼点,腹面构成腹吸盘,其中央为口。(2)环带前区,包括3个体节。(3)环带区,也包括3个体节,位于9~11节,其腹中线有单个的雄性生殖孔(第9节)及雌性生殖孔(在第11节),中间有一节相隔,非生殖期环带不明显。(4)体中区,包括15个体节(12~26节)。(5)末端区,由3个体节构成肛门区,7个体节组成后吸盘。肛门开口在后吸盘的前端背面。每个体节的体环数因种而异,在身体不同的部位体环数也不同,体节的界限在外形上很难区分,有时可从每个体节的第一体环上的感觉乳突或后肾孔的开口而判断体节,一般是通过发育中神经节及神经支配来区分。例如医蛭体中区每个体节有五个体环,扁蛭(Glossiphonia)中区每个体节有三个体环。
 
体壁与运动:蛭类的体壁也是由表皮细胞及肌肉层组成。表皮细胞向外分泌一薄层角质层,细胞中含有许多单细胞的腺体,并沉入到下面的结缔组织中,形成很薄一层真皮层(dermis),它们的分泌物可以湿润体表。在真皮中还有许多色素细胞,以使体表出现色泽。表皮之下为环肌、斜肌、纵肌以及背腹肌。蛭的肌肉层发达,纵肌两端直到吸盘。蛭类在水中靠纵肌的波状收缩可游泳前进。在固体物质上靠前、后吸盘交替附着做蛭形前进。即当后吸盘附着后,环肌收缩,纵肌延伸,随后,前吸盘附着,后吸盘松弛,然后纵肌收缩,身体向前缩短,后吸盘再附着,如此身体向前移动一步。通过纵肌与环肌的拮抗性收缩,前、后吸盘的交替附着,以行蛭形运动。
 
体腔、循环及呼吸:蛭类与其他环节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体腔被结缔组织大量地侵入而逐渐缩小。在原始的棘蛭(Acanthobdella)中,身体的前端还保留有分室的体腔,背腹血管仍存在。有趣的是这类蛭没有前吸盘,具体腔的体节仍保留有刚毛,它提供了蛭类与寡毛类有亲缘关系的例证。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蛭体节间的隔膜消失。一种葡萄状的组织(botryoidal tissue)逐渐侵入体腔,形成发达的血窦。在吻蛭类(Rhynchobdellida),形成了背血窦(dorsal sinus)、腹血窦(ventral sinus)、侧血窦(lateral sinus),中间窦(intermediate sinus),以及皮下窦(subepidermal sinus),同时背、腹血管存在,位于背、腹血窦中。血窦中仍充满体腔液,它们实际上起着循环系统的作用,其中背血管及身体的收缩推动体腔液的流动。在颚蛭目(Gnathobdellida),体腔中的间质更发达,使体腔窦进一步缩小成管状,中间窦也消失,背、腹血管也完全消失,循环作用完全由血窦进行,其中以侧血窦的搏动推动体腔液的流动。蛭类主要是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只有个别种具有鳃。例如鱼蛭科(Piscicolidae)的一些种,具有囊状鳃,末端分支,它实际上是体壁的一种延伸物,其中充满体腔液。另外吻蛭类与咽蛭类的体腔液中含有呼吸色素,以致产生红色,这些呼吸色素负责传递部分的气体。
 

欧洲医蛭的横切面(示体腔和血管系统)
 

医蛭外观结构(A为背面观,B为腹面观)
 

医蛭内部结构(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均表示体节数)
 
取食与营养:蛭类中少数种类是捕食性的,它们取食小型的蠕虫、螺类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是整个将捕获物吞病r卫嘀3/4的种类过着吸血的半寄生生活,其中原始的种类吸食各种无脊椎动物的血液或身体的软组织,如螺、多毛类、甲壳类及昆虫等。较高等的种类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而它们吸食的寄主往往是一类而不是一种脊椎动物,如鱼蛭类(Piscicolidae)吸食各种鱼类,盾蛭(Placobdella)吸食各种海龟,甚至鳄鱼,医蛭也可吸食各种脊椎动物。有的种幼年时以捕食为生,成年后吸血生活。由于蛭类的取食习性,其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都产生了相应的适应。口位于前吸盘的中央,在吻蛭目的成员(包括扁蛭及鱼蛭)都有一个可外翻的吻。吻是高度肌肉化的,吻内具有三角形的吻腔,并有大量的单细胞的唾液腺开口到吻腔内。取食时吻由吻腔内伸出,刺入寄主以吸食。颚蛭目无吻,在口腔内具有三个呈三角形排列的颚,旁边还有细齿,吸血后在寄主皮肤上可留下“Y”形切口。口腔后为肌肉质的咽,咽壁周围也有发达的肌肉,以利于抽吸血液。在咽壁周围还有单细胞的唾液腺,它可以分泌抗凝血素,也叫蛭素(hirudin),注入伤口防止血液凝固。咽后为一短的食道。在捕食性的种类胃为一简单的直管,吸血的种胃变成了有1~11对侧盲囊的嗉囊,其中最后一对侧盲囊更长(,直达身体后端。其功能不是消化食物,而是用以贮存吸食的血液。每次吸血可吸食其体重的2~10倍。吸食后的初期,嗉囊中食物的水分被肾排出,留下去水的食物。胃或嗉囊之后为肠,肠是其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蛭类的消化道中很少有淀粉酶、脂肪酶及肽链内切酶,发现的主要是肽链外切酶。这或许解释了蛭类吸食的血液消化缓慢的原因。蛭类一般取食后可以数月内不再取食,医蛭甚至可以生存一年半而不取食。肠后为短的直肠,以肛门开口在后吸盘前背面。
 
排泄:蛭类的排泄器官亦为后肾,一般10~17对,位于身体的中部,每节一对。由于蛭类的体腔减少,隔膜消失,其后肾是埋于结缔组织中,所以结构上与多毛类略有不同。肾内端为具纤毛的肾口,并伸入体腔管中。肾口后是一非纤毛的肾囊,囊后为肾管,由单细胞依次排列组成。管中还有细胞内管,末端连接到起源于外胚层的肾孔。医蛭在肾孔之前还形成一膀胱,最后以肾孔开在身体中区腹面两侧。肾囊的功能是产生具吞噬能力的变形细胞(或称吞噬细胞),由体腔液带来的排泄颗粒进入肾囊后,被吞噬细胞所摄取,这些吞噬细胞可能将代谢产物送到表皮、肠上皮或葡萄状组织中。肾管中的尿液通过肾孔排出体外。蛭的排泄系统对维持身体的水分及盐分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神经与感官:蛭类也具有链状神经系统。脑位于第六体节,是由六个神经节愈合形成,也有一对咽下神经节,躯干部共有21个神经节,其中腹吸盘处的神经节是由7个神经节愈合而成。由躯干部的每个神经节分出两对侧神经,前面的一对支配该体节背面部分,后一对支配该体节腹面部分。感官与寡毛类相似,包括三种类型:(1)上皮层中成丛的感觉细胞,具触觉及化学感觉功能;(2)光感受细胞,集中在身体前端背面2~10个眼中;(3)表皮中游离的神经末端,具温觉与触觉功能。医蛭就是通过这些感受器测出水温的微弱改变以及水中微量的化学分泌物,进而很快地找到寄主的。
 
生殖与发育:蛭类完全行有性生殖。与寡毛类相似,雌雄同体。生殖腺也是由残存的体腔形成,具有固定的位置。雄性生殖系统有4~12对球形精巢,每个精巢都包在精巢囊中,并通过一输精小管连到两侧的输精管上。输精管前行,至前端盘旋形成贮精囊,其后端形成肌肉质的射精管。两个射精管联合形成阴茎,其周围有前列腺包围,最后以雄性生殖孔开口在体表腹中线上。原始的吻蛭类不形成阴茎,而形成精包囊(spermatophore)。卵巢一对,位于精巢之前,也包在卵巢囊中。每个卵巢通出一条输卵管,两个输卵管很快联合形成阴道,以共同的生殖孔开口在雄性生殖孔之后。蛭类也行交配,其交配方式相似于寡毛类,阴茎为其交配器官。没有阴茎的种类行皮下注射,即将精包囊排到对方环带处,然后穿过体壁进入体内,精子在体内经组织进入卵巢管受精。产卵时也形成卵茧,卵茧落入水底或潮湿土壤中。发育也相似于寡毛类,一年后成熟,在夏季开始繁殖,成体寿命2~5年。
 

蛭类吸血过程中向寄主皮肤注入蛭素,使伤口血流不止,这时易被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溃烂等,对人类和家畜危害很大
 

蛭素为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美国已创立了水蛭养殖场,生产蛭素及一种酶,销往欧美及日本等
 

蛭类的干燥全体入药,含有蛭素、肝素等,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之功效(图为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
 
蛭类的经济意义
蛭类的吸血习性,对人类和家畜危害很大。蛭类吸血的伤口血流不止,易感染细菌,引起化脓溃烂等。一些种类在吸血过程中还可以传播皮肤病病原体和血液寄生虫,或为其中间宿主。内侵袭吸血蛭类可随人畜饮水进入鼻腔、咽喉、气管等部位营寄生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有些蛭类寄生在鱼体上,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或发生细菌性溃烂。在整形外科中,利用医蛭吸血,消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减少坏死发生;再植或移植组织器官中,用医蛭吸血,可使静脉血管通畅,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蛭素为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美国已创立了水蛭养殖场,生产蛭素及一种酶(orglasR),销往欧美及日本等。蛭类的干燥全体入药,含有蛭素、肝素等,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