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 真蕨亚门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为现今最繁茂的蕨类植物,约有1万种以上,广布全世界;我国近2000种,广布全国。孢子体发达。茎除了树蕨外,均为根状茎,有各式中柱。木质部主要成分为管胞,少数具导管。叶为大型叶,幼叶拳卷状,长大后平展,分化为叶柄和叶片二部分。叶片为单叶或一至多回羽状分裂或复叶。孢子囊常聚集成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缘或背面,也有的生于特化了的孢子叶上,有或无囊群盖,孢子同型,一些水生真蕨的孢子囊则生于特化的孢子果内,孢子异型。 配子体为心脏形的叶状体,长宽一般不超过1厘米,绿色,有假根。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于腹面。根据孢子囊的发育方式、结构及着生位置等,可分为厚囊蕨纲Eusporangiopsida、原始薄囊蕨纲Protolyptosporangiopsida和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如蕨Pteridium aquilinum、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等。

 
厚囊蕨纲 Eusporangiopsida
孢子囊为厚囊型,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孢子囊壁为多层细胞,环带有或无,环带为孢子囊壁上一列内壁及侧壁加厚的细胞,有助于孢子囊的开裂和孢子的散布。孢子同型。包括2目。
 

瓶尔小草 Ophioglossum vulgatum
  瓶尔小草目 Ophioglossales

较原始的类群,根状茎和根为肉质,叶二型,1至数枚,单一或多回羽状分裂,均出自总柄,在总柄的顶端(有时在叶轴下部),生出穗状或复穗状的孢子囊穗,它们是由许多圆球形的孢子囊聚生而成的,其孢子囊壁由数层细胞构成,是原始的性状之一。有3科:瓶尔小草科Ophiogiossaceae、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和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少数分布于热带地区。三科之间的主要差别是:瓶尔小草科的叶子通常为单叶,叶脉连结成网状,孢子囊序为单穗状,孢子囊横裂;阴地蕨科的叶子为2~3回羽状分裂,叶脉分离,孢子囊序呈复穗状或圆锥状,孢子囊横裂;七指蕨科叶子掌状深裂,叶脉连结成网状,孢子囊穗长圆柱状或复穗状,孢子囊成熟时直的开裂。 常见如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单叶幼时非拳卷,孢子囊穗自不育叶基部生出,全草可药用,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观音莲座蕨(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莲座蕨目 Marattiales

根状茎肥大,叶柄基部呈托叶状,肉质,并以关节和根状茎相连;叶片通常1~2回羽状,少为掌状,羽片或小羽片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或小羽柄上,叶脉羽状,少为网状;孢子囊具数层细胞组成的厚壁,生叶片下面的叶脉上,形成线形或长圆形的分离孢子囊群,或圆形的聚合囊群,孢子囊无环带。有4科:合囊蕨科Marattiaceae、观音座莲科Angiopteridaceae、天星蕨科Christenseniaceae和多孔蕨科Danaeaceae。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前3科我国均有分布。本目在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就很发育,呈树蕨状,具巨大的羽状复叶。中生代晚三叠世,合囊蕨科和观音座莲科也有代表。观音座莲科为最大科,有3属,又以观音座莲属种类为多,我国约有50余种,广布长江以南各省区及西南,日本也有,生林下溪边或沟谷边。其硕大肉质的根状茎,呈褐色,土名叫山猪肝,含有大量淀粉,可以直接食用或提取淀粉。药用有安神、祛风湿、解毒、止血等功效。

 
原始薄囊蕨纲 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孢子囊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孢子囊由1个或一群细胞起源。仅1目。
 

紫萁(薇)Osmunda japonica
  紫萁目 Osmundales

仅紫萁科Osmundaceae。根状茎粗大,直立或横卧,外围布满宿存的叶柄基部往往成树干状,叶簇生顶部,二型或在同一叶上的羽片有能育和不育之分,成年的能育叶(或能育羽片)不具叶绿素,强度狭缩,下表面布满孢子囊。出现于古生代二叠纪。孢子囊不聚生成一定形状的孢子囊群,但它的孢子囊壁仅由一层细胞构成,易于开裂,对散布孢子有利,为其较进化特征。现存3属:紫萁属、块茎蕨属和薄膜蕨属,后两者只产于南半球,紫萁属Osmunda有15种,分布北半球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各省区广布于林下,田埂或溪边酸性土上,也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和印度北部。嫩叶可食,古称薇。其紧密的须根群,是栽培兰花或其他附生植物的优良基质。

 

 
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
孢子囊为薄囊型,包括囊柄均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孢子囊壁仅一层细胞,有各式环带。孢子同形或异型。包括3目。
 

大叶水龙骨 Polypodium raishanense
  水龙骨目(真蕨目)Polypodiales

孢子囊壁薄,孢子同型,无雌雄之分,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颈卵器和藏精器,分别产生雌雄配子,配合后的合子萌发而发育成新的孢子体。包括55科,我国有47科,近万种,占蕨类植物物种总数的90%以上。常见如蕨Pteridium aquilinum、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cia、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水龙骨Polypodiodes niponica、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石韦Pyrrosia lingua、贯众Cyrtomium fortunei、两色鳞毛鳞Dryopteris setosa、蜈蚣草Pteris vittata、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凤尾蕨Pteris cretica等。

 

 

苹(四叶草、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
  苹目 Marsileales

仅苹科Marsileacea。浅水或湿生性多年生草本。孢子异型,孢子囊生长在特化的孢子果中,孢子果壁是由羽片变态所形成的,孢子果内有两种不同的孢子囊群。常见如苹(四叶草、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米,先端浑圆,全缘,叶脉叉状,下面淡褐色,有腺状鳞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圆形,长2~4毫米,被毛,于叶柄基部侧出,通常2、3个丛集,柄长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连;果内有孢子囊群约15个,每个孢子囊群具有少数大孢子囊,其周围有数个小孢子囊。夏秋季为孢子期。生于静止浅水里。常见于水池或稻田中。温带及亚热带均有分布。

 

 

满江红(绿萍、红苹)Azolla imbricata
  槐叶苹目 Salviniales
飘浮水生植物,生池塘、湖泊、水田和静水小河中。孢子果壁系由变态的囊群盖形成。孢子果球圆形,单性,大小孢子囊分别着生在不同的孢子果内。有2科:槐叶苹科Salviniacae茎横卧,有毛,无根。三叶轮生,上侧二叶矩圆形,表面密布乳头状突起,背面被毛,漂浮水面;下侧一叶细裂成须状,悬垂水中,形如根,称沉水叶,孢子果成簇地着生在沉水下的叶基部短枝上。满江红科Azollaceae植物体小,呈三角形、菱形或类圆形,漂浮水面;茎横卧,羽状分枝,须根下垂水中。叶无柄,深裂为上下二瓣,上瓣漂浮水面,营光合作用;下瓣斜生水中,无色素,呈复瓦状排列茎上,内测的空隙中含有胶质,并有鱼腥藻共生其中。叶内含有多量的红色花青素,幼时绿色,到秋冬时,转为红色,在江河湖泊中呈现一片红色,故名。因鱼腥藻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故满江红可作为良好的绿肥。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