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今鸟亚纲> 突胸总目> 鸡形目> 雉科> 雉族> 马鸡属

  马鸡属Crossoptilon有4种: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均为我国西部地区特产种。其中白马鸡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作藏马鸡(当时认为藏马鸡系本物种的一个亚种,根据分布地域将当时本物种的各个亚种统称为藏马鸡)。面部皮肤裸露。雄鸟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高山雉类。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尾羽常被作服饰点缀而遭捕杀,数量稀少,均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马鸡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别名】白马鸡又名雪雉、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作藏马鸡(当时认为藏马鸡系本物种的一个亚种,根据分布地域将当时本物种的各个亚种统称为藏马鸡)。【外形特征】白马鸡雄鸟体长为69~100厘米,体重1017~3000克;雌鸟的体长为73~102厘米,体重1250~2050克。体型比环颈雉大,在三种马鸡中它是最大的一种。头顶具黑色绒羽状短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呈短角状,但不突出于头上(有耳羽簇是马鸡类最显著的特点);脸部裸出呈绯红色;体羽大都白色;尾羽特长,辉绿蓝色,中央尾羽羽枝大都分散下垂,末端具紫色金属光泽(尾羽20~22枚,尾羽的基部灰色,向后渐渐变成紫铜色,及至末端则变成暗绿色和深蓝紫色,而呈现金属光泽)。虹膜橙黄色;嘴粉红色;腿、脚红色。雌、雄羽色相似。【生活习性】白马鸡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这里的主要树种有红杉、岷江冷杉、云杉、高山栎、油松和高山松;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冬季有时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活动;高山灌丛和草甸是白马鸡垂直分布的上限。喜欢集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白天活动,通常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晚上栖于树上。常在早晨和傍晚鸣叫,鸣声宏亮而短促,好像“咯……咯……咯……”的声音,很远都能听到。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种类包括瑞香狠毒、唐松草、毛香火绒草、四川忍冬、野苹果、野豌豆、杜鹃等。此外也吃昆虫、蜘蛛、蜈蚣、步行虫等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幼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冬季多吃树根和种子,春季以绿色植物的嫩根、嫩叶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叶蕾、花、果子为食。幼鸟以昆虫为主,随体土增长,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繁殖】繁殖期为5~7月。4月中旬群体即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然后进行配对。通常为一雄配一雌。营巢于3000米以上至4000米左右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巢周围均有灌木或高草隐蔽。5月下旬到6月初产卵,每窝4~7枚,多时达16枚,卵为黄褐色或青灰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平均为58.4×44.1mm。孵化期为24~25天。【分布范围】白马鸡是中国特产,分布于四川、西藏东部、甘肃东南部、青海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一带。白马鸡共分化为4个亚种,昌都亚种可以说是真正的白马鸡,除头顶为绒黑色,尾羽末端辉绿蓝色外,全身羽毛几乎全是雪白的颜色,它分布在四川西部的德格,青海南部的玉树、杂多、囊谦和西藏东部的嘉黎、比如、索县、昌都、类乌齐、丁青等地;玉树亚种则全身体羽都呈深浅不等的灰色,仅分布于青海南部的玉树;丽江亚种体羽大部分是白色,只是翅膀端部淡灰褐色,分布在四川南部的木里,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中甸、德钦等地;指名亚种与丽江亚种近似,只是背部也略沾灰色,翅上灰褐色更暗一些,分布在青海东南部的班玛、达日,甘肃南部的玛曲,西藏东北部的芒康、贡觉、左贡、江达、察雅和四川西部和北部的23个县境内。 【保护级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鸟类》中列为易危种;IUCN1994年列为易危种;CITES1995年列入附录I。
 

  藏马鸡 Crossoptilon harmani

【外形特征】大型鸡类。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具短曲黑色绒状羽;耳羽白色,呈短角状;面部裸露,鲜红色。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基部灰白,向后转为紫铜色,末端呈深蓝色,均具金属光泽。嘴粉红色。脚鲜红色,雄鸟有距。嘴-角质色;脚-红色。体型: 体重♂2220-3000g,♀1250-1783g;体长♂835-998mm,♀803-1022mm;嘴峰♂37-40mm,♀34-36mm;翅♂312-324mm,♀280-305mm;尾♂490-525mm,♀ 400-495mm;跗♂94-97mm,♀84-93mm。【分布范围】藏马鸡仅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西北部,是我国特产鸟类。为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留鸟。【生活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m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冬季有时可下到2800m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活动。【习性】喜集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群中常有一只健壮的雄鸡充当头鸟,它不时昂首观望,警惕性很高,当发现异常情况时,便发出鸣叫,并向高处奔跑,群鸡紧随其后,形成一列不整齐的纵队,危急时则往低处飞 (何芬奇 1993)。白天活动,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晚上栖于树上。常在早晨和傍晚啼叫,鸣声洪亮短促,似’咯……咯……咯……’,数里外亦可听见。【繁殖】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和配对,一雌一雄制。营巢于3000m-4000m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周围均有灌木或高草隐蔽,不注意一般难于发现。巢的大小为外径24-50cm × 22-30cm,内径34cm × 22cm,深7-17cm。巢甚简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内垫以枯枝、干草、苔藓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窝产卵4-7枚 和15-16枚。在四川马尔康对7枚卵的测量为55-59mm × 39-41mm,平均57. 0mm × 40. 3mm,重50-64g,平均57. 3g;黄褐色、光滑无斑。在玉树对56枚卵的测量为55-65mm ×44-45. 4mm,平均58. 4mm × 44. 1mm,重59. 3-67. 8g,平均63. 9g,明显较四川马尔康卵大和重;卵为土黄色和青灰色。这或许由于亚种的不同。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随亲鸟离巢活动。【种群现状】藏马鸡是我国特产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 (ICBP)世界濒鸟类红皮书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卢汰春、卢春雷1983-1988年在四川宝兴的调查,种群密度为1. 5-2只/km2。1985年3-7月在四川马尔康龙尔甲山的调查,种群密度为2只/km2,较为常见。但问题是当前对栖息地木材的大量采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藏马鸡丧失了大片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从而导致分布区域的缩小和种群数量的减少。

 
  蓝马鸡 Crossoptilon auritum

【形态】大型鸡类。全长约90厘米。体羽青灰色,具金属光泽,披散如毛发状。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两簇白色耳羽呈短角状;面部裸皮鲜红色。飞羽带褐色,具金属紫蓝色外缘。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马尾,两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为紫蓝色。嘴淡红色,脚珊瑚红色。虹膜-橘黄;嘴-粉红;脚-红色。 叫声:受惊的雄鸟发出gela-gelage叫声。求偶期雄鸟的叫声为wu, wu, wu或ga, ga。受惊时雄雌鸟均发出ziwo-ge, ziwo-ge的叫声。【分布】中国中北部特有种。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常见,分布于青海东部及东北部、甘肃南部、宁夏、西藏东北部(唐古拉山脉)及四川北部海拔2000~4000米地带。分布于宁夏及内蒙古的贺兰山种群的其余分布区相去甚远。【习性】栖息于高寒山区,常集群活动于树林及灌丛间。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同其他种马鸡,以小群活动于高海拔的开阔高山草甸及桧树、杜鹃灌丛。【繁殖】4~6月间繁殖,此期间成对生活。产卵于荫蔽树丛下的地面上,每窝6~12枚,灰褐色或淡青绿色。有淡棕色斑点。孵卵期26~27天。产于青海、甘肃、宁夏、四川。本种在甘肃已建成饲养繁殖基地。【濒危级别】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1989);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1996)【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特别是主要栖息地杉木林的大规模砍伐。过度捕猎。

 

  褐马鸡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附录I(1997);IUCN濒危等级:易危(1996);IUCN濒危等级:VU C1(2003);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1989);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1996)。【种群现状】河北省小五台山地区的农民叫它褐鸡子。褐马鸡为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鸟类学会则把褐马鸡作为会标。山西省已将褐马鸡定为省鸟。褐马鸡在我国,除山西省吕梁山的关帝、管涔山林区少有分布外,河北省西北部小五台山林区36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87年调查仅有数百只,目前约计有2000只左右。【历史资料】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华后,把褐马鸡当作掠夺的对象。不少资本主义国家一向以羽毛点缀军装,因而名贵的褐马鸡羽毛就显得更加昂贵了。在清王朝时,一对褐马鸡在欧洲市场上可售银币千元以上。【形态特征】褐马鸡成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瞩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线”。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十分美观。【生活习性】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11月,准备越冬。这时,产的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为杂食性鸟类,大多数植物和动物都是它采食的对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松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种,动物性食物有像蝇类、蚊类、蛇类以及蝗虫类等。褐马鸡也喜欢觅食真菌类的银盘和羊蹄、荞面蘑菇等。【生活环境】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繁殖习性】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枚~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现我国不少动物园和保护区内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马鸡,并积累了成功的繁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