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今鸟亚纲> 突胸总目> 鸡形目> 雉科> 雉族

  雉族Phasianini体型较大,分布分布限于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个别种分布于非洲,多数雌雄差异很大,雄性常有极端华丽的羽毛。包括血雉、角雉、勺鸡、虹雉、原鸡、鹇、马鸡、长尾雉、环颈雉、锦鸡、孔雀雉等,共12属48种。我国有11属27种,占雉族总种数的56%,其中12种为特有种,是世界雉族分布中心。除环颈雉(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外,均为保护动物。

 

血雉 Ithaginis cruentus
  血雉属 Tthaginis

仅1种,即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中部及西藏高原,我国有11个亚种。体小(46厘米),似鹑类,具矛状长羽,冠羽蓬松,脸与腿猩红,翼及尾沾红;头近黑,具近白色冠羽及白色细纹;上体多灰带白色细纹,下体沾绿色;胸部红色多变。雌鸟色暗且单一,胸为皮黄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4500米的林区内近雪线的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带。以植物种子为主要食物,兼食昆虫等。单配制。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角雉属 Tragopan

有5种:黑头角雉Tragopan melanocephalus、红胸角雉Tragopan satyra、灰腹角雉Tragopan blythii、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均产,其中黄腹角雉为特有种。雄鸟两眼上方各有一肉质角状突,故名。两性羽色不同,雄性具有艳丽的装饰性羽毛,尾短,尾羽的换羽从中央到外侧。繁殖期雄鸟有极壮观的炫耀行为,喉部肉垂膨胀扩大,颜色变得特别鲜艳,并高鸣、舞蹈。除红腹角雉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其余4种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黑头角雉总数不足5000只,在我国境内已灭绝。

 

 

勺鸡 Satyra macrolopha
  勺鸡属 Pucrasia

仅1种,即勺鸡Satyra macrolopha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我国中部及东部。体大,体长61厘米,尾较短。雌雄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小,具冠羽但无长的耳羽束。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中。以植物根、果实及种子为主食。一般成对活动。遇警情时深伏不动,不易被赶。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棕尾虹雉 Lophophorus impejanus
  虹雉属 Lophophorus

有3种: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分布于中亚、喜马拉雅山脉至我国西北部分地区。我国均有分布,其中绿尾虹雉为特有种,仅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和四川,数量极少。典型高山雉类。因体羽有彩虹般金属光泽而得名。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灰原鸡 Gallus sonneratii
  原鸡属 Gallus

有4种:原鸡(红原鸡)Gallus gallus、灰原鸡Gallus sonneratii、蓝喉原鸡(黑尾原鸡)Gallus lafayetii、绿原鸡Gallus varius。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雄鸟体型较大,体羽艳丽且金属光泽;脸部裸皮、有红色肉冠及肉垂,大而显著;中央两枚尾羽延长,下垂如镰刀状。雌性较小,体色单一。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杂食性,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雄性常在繁殖季节为保卫自己的地盘和争夺雌鸟互相打斗。我国仅红原鸡1种,见于西南部、南部及海南岛,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因其形态与叫声与家鸡相同,而其它叫声特殊,且难饲养,我国2000多年前就开始驯养。蓝喉原鸡(黑尾原鸡)是斯里兰卡的国鸟。

 

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鹇属 Lophura


有12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脸部皮肤裸露,雄鸟具冠羽,尾羽长。我国有3种:黑鹇Lophura leucomelano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蓝鹇Lophura swinhoii,其中黑鹇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白鹇分布于南方各省,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蓝鹇特产于台湾,野生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因很早就传入欧美动物园饲养,种群数量较多。

 

 

 

 

蓝马鸡 Crossoptilon auritum
  马鸡属 Crossoptilon

有4种: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均为我国西部地区特产种。其中白马鸡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作藏马鸡(当时认为藏马鸡系本物种的一个亚种,根据分布地域将当时本物种的各个亚种统称为藏马鸡)。面部皮肤裸露。雄鸟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高山雉类。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尾羽常被作服饰点缀而遭捕杀,数量稀少,均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彩雉 Catreus wallichii
  彩雉属 Catreus

仅1种,即彩雉Catreus wallichii。分布于喜马拉雅主山脉北侧的卡利甘达基河谷(Kaligandaki Valley)。仅存100只左右。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有4种: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黑长尾雉Syrmaticus mikado、铜长尾雉Syrmaticus soemmerringii、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分布于东亚。其中黑颈长尾雉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以及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白颈长尾雉特产于我国南方各省,白冠长尾雉特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黑长尾雉特产于我国台湾,铜长尾雉特产于日本。雄鸟尾羽较长,尤以白冠长尾雉为最,可达1.5米,是京剧演员常用冠饰。我国产的种类除白冠长尾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均为一级保护动物。

 

 

绿雉 Phasianus versicolor
  雉属 Phasianus

仅2种:环颈雉(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和绿雉Phasianus versicolor。环颈雉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并引入北美及大洋洲,为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野生种类,约有30个亚种,我国境内约有19个,是其分布中心。雄鸟体长近90厘米,羽毛华丽,尾羽较长、中央尾羽尖长,呈灰黄色,具有对称黑色横斑;颈部下方有1圈显著白色环纹,故名。雌鸟较小,呈黄褐色,具栗红色斑纹。喜栖于蔓生草莽的丘陵,夏季繁殖期,可上迁高山坡处,冬季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喜食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善走而不能久飞。繁殖时在灌木丛或草丛中的地面凹陷处营简单的巢,内铺落叶、枯草。每窝产卵6~15个。具观赏、食用、药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禽类,已开展人工养殖。绿雉特产于日本,是日本的国鸟。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锦鸡属 Chrysolophus

仅2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主要分布于我国。羽色艳丽,冠羽发达,颈侧和后颈覆羽覆瓦状排列,形成“披肩”;尾羽长,两枚中央尾羽特长,具黑色宽横纹。雌性灰褐色,具黑色横纹。雄性求偶炫耀十分华丽。红腹锦鸡特产于我国中部和西部,以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为分布中心,据传陕西省宝鸡市的名字就得自本物种,也是中国国鸟的最佳候选。白腹锦鸡分布于缅甸东北部至我国西南部,在我国古代为二品官鸟(皇后的服装是极品官为凤凰,其余的官服一品官是丹顶鹤,二品官是白腹锦鸡,三品官是绿孔雀,五品官是白鹇,八品官是鹌鹑)。均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人工养殖,并引种至欧洲。

 

灰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孔雀雉属 Polyplectron

有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仅2种:灰孔雀雉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和海南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雄鸟具冠羽,颈后披翎领,通体为乌褐色,具细点和横斑,两翼内侧和尾羽有金属紫绿色眼状斑,似孔雀尾屏,故名;雌鸟略小,羽色较暗淡,尾较短,眼斑不明显。单配型。分布于中南半岛。均为濒危物种,我国种类均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灰孔雀雉为我国特产种,仅见于海南岛西南部山林中,以往被视为灰孔雀雉的亚种,2004年我国学者通过DNA测序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研究发现两者的遗传距离为3.1%,超过了鸟类种与种水平间的遗传距离的范围,应为独立的物种。

 

 

雉族

Phasian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