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颚足纲
  颚足纲(Maxillopoda)由桡足类、鳃尾类、蔓足类和须虾类合并组成,并不是单系群。体形变化极大。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组成,头部5节,胸部6节,腹部4节,另外还有1尾节。腹部无附肢。分类目前尚存争议,本站根据Martin和Davis(2001)意见将本纲分为6个亚纲,没有将介形类包括进来,而是将其独立为纲。蔓足类(Cirripedia)全为海产,极少数为半咸水种,如藤壶,共约1020种;桡足类(Copepoda)主要为海生,占海洋浮游动物的大部分,如哲水蚤,少数淡水产,共约8400种;鳃尾类(Branchiura)多为淡水种,少数海生,共有150种。

颚足纲

Maxillopoda

 

 

 

 

 

鞘甲亚纲 Thecostraca
带甲下纲(Facetotecta)是由德国动物学家Hensenin(1887)家首次在北海发现,并将其归入桡足类;此后Hansen(1899)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将其命名为“Y-幼体”,也被称为“Hensen幼体”。显著特征是有1片较大头盾,表面为网络状的刻面,故名。幼体包括5期无节幼体和1期金星幼体,金星幼体与蔓足类金星幼体相似。目前此类群成体仍是个谜,总共发现1属6种。囊胸下纲(Ascothoracida)全为海生,在珊瑚或棘皮动物体内行寄生生活。大触角退化,小触角及腹部常保留,胸部具6对蔓状附肢。蟹奴(Sacculina sp.)又称蟹寄生,俗称蟹子。幼体自生生活,成体寄生。形如小袋,突露在蟹的头胸部与腹部交界处的腹面,其根状分枝突起穿入蟹体全身各部分内,吸取养料。随寄主分布于浅海。雌雄同体,体柔软而椭圆的囊状,褐色,既无口器,也没有附肢,只有发达的生殖腺及外被的外套膜。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虫体分蟹奴外体(Sacculina externa)和蟹奴内体(Sacculinainterna)两部分,前者突出在寄主体外,包括柄部及孵育囊,即通常见到的脐间颗粒;后者为分枝状细管,伸入寄主体内,蔓延到蟹体躯干与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和内脏等组织,形成直径1毫米左右的白线状分枝,用以吸取蟹体营养。也是水产养殖业上“蟹奴病”的元凶。
 

滨蟹蟹奴(Sacculina carcini)成体寄生在蟹的腹面
 

滨蟹蟹奴(Sacculina carcini)五节幼体,营自由生活
 

有耳条茗荷(Conchoderma auritum)
 

茗荷(Lepas anatifera)
 

茗荷(Lepas anatifera)
 

花茗荷(Poecilasma inaequilaterale)寄生于蟹类体表
 
在蔓足纲中最有代表性及重要的种类是围胸目,均为附着生活,可分为有柄的(stalked)和无柄的(sessile)两大类。有柄的如茗荷,被认为是原始的种类,有一长的肌肉质柄(peduncle)附着在基底上,柄由身体的口前部(preoral end)延伸形成。体外有背甲特化形成的柔软的外套,外套表面至少有5块钙质板,顶端是一龙骨状的峰板(carina),其两侧靠柄的一对称为J板(scuta)(前端),远离柄的一对为背板(tergum)(后端)。两J柄之间有大的闭壳肌相连。背板相对的一边具有开口,允许附肢由此伸出,或关闭以行保护。最大体长达75cm。无柄类如藤壶,口前部并不延长成柄,而是直接附着在基底上形成一宽阔的附着面,或钙质或膜质。顶端形成一圈骨板,或连接,或重叠排列,或完全愈合,因种而不同,其中包括峰板、喙板(rostrum)、侧板(lateral)及侧峰板(lateralcarina)。在这一圈骨板的中央顶端是成对的可动的背板与J板,两侧的背板与J板之间有裂缝状开口,蔓肢由此伸出。骨板与外套之内为仰卧状的身体,蔓肢向上,身体向腹面弯曲,可分为头部与胸部,腹部退化。头部小触角用以附着,或消失仅留有粘液腺,具很强粘着力。大触角成虫期消失。6对胸足为双肢型分节蔓肢,细长具刚毛,用以捕食。蔓肢由顶端孔伸出,激动水流以滤食,口位于蔓肢之间,中肠膨大,有盲囊及肛门。没有心脏,但在闭壳肌之间有血窦,外套及蔓肢行气体交换,颚腺为排泄器官,食道周围有脑神经节,有中眼及复眼。围胸目为雌雄同体,其他目为雌雄异体,但都交配受精。卵巢或位于柄部(有柄类),或位于附着面的外套壁中(无柄类),一对输卵管开口在第一对蔓肢的基部,输卵管末端为输卵管腺,由它分泌卵囊,装满卵后由生殖孔排出并附着在外套壁上。精巢位于头区,有时延伸到胸部,一对输精管,末端延长成阴茎。阴茎可由体内伸出,插入邻近个体中排出精子团,因为它们多聚集生活。精子穿过卵囊使卵受精,并在其中发育并孵化出无节幼虫,后逐个释出体外,可放出上万个。幼虫经5次蜕皮后变成腺介幼虫(cypris larva),具两枚贝甲及六对蔓足,以第一对触角的粘腺分泌物开始附着。附着后蔓肢延长,身体弯曲,旋转,壳板出现,完成变态。几丁质外骨骼裹住外套壁及附肢,也周期性蜕皮,而外套壁向外分泌的钙质板不蜕落并不断增长,一般成体寿命2~6年。藤壶等附着在沿岸码头、船底、海底电榄等处,往往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固着在船体的藤壶使航行速度大大降低。
 

鸟嘴(Ibla sp.)
 

龟足(Pollicipes mitella)
 

巨藤壶(Megabalanus californicus)
 

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
 

藤壶(Balanus sp.)
 

龟头藤壶(Balanus balanoides)
 

致密藤壶(Balanus improvisus)
 

星状小藤壶(Chthamalus stellatus)
 

龟藤壶(Chelonibia sp.)
 

鲸藤壶(Coronula sp.)
 

鲸藤壶(Coronula sp.)
 

地藤壶(Euraphia sp.)
 

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
 

小笠藤壶(Tetraclitella purpurascens)
 

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笠藤壶(Tetraclita rubescens)
 
微虾亚纲 Tantulocarida
为一类小型的颚足类甲壳动物,体长不超过0.3毫米,身体退化,胸部为不分节的囊状结构,腹部极度退化。营寄生生活,宿主专一性低,外寄生于洋底的端足目、涟虫目、等足类、桡足类和介形类等动物体上,幼体阶段也发现于洋底的泥沙间。微虾幼体和性成熟的雌雄个体不摄食。已知5科17属25种。
 
鳃尾亚纲 Branchiura
体略呈圆形,背腹平扁。体前部有1对大而能动的复眼,1对由第2小颚变成的圆形吸盘(仅产于南美的狡鲺例外)。头部与第1胸节愈合,背面的头胸甲向侧后方扩展成2片宽阔的侧叶,整个呈盾形。第2~4胸节为自由体节。第5、6胸节与腹部合并退化,无分节痕迹。腹部小,后端中央凹入,称为肛窦。尾叉很小,生在凹入处或两突出的腹叶末端。第1触角基部粗壮,有刺或钩,有执握的功能。大颚和第1小颚包在由上、下唇合成的口管内,用于刺吸。中肠有分支的盲囊,能贮存食物,一旦有机会取食就会尽量吃足。第1~4对胸足双枝型,能在水中划动。不形成卵囊,淡水种类的雌鲺产卵于池塘中的石块、竹竿、木桩、蚌壳和水生植物茎上。卵的排列形式因种类而异。在30℃水温时,卵粒经10~14天孵出幼体;降到15℃水温时,要40~50天孵出。刚孵出的第1期幼体的背甲呈提琴形。幼体一经孵出,立即寻找鱼体寄生,在平均水温23.3℃时,如在48小时内找不到宿主,即行死亡。幼体的身体随蜕皮而逐渐长大。在第3期幼体时,小颚开始形成吸盘原基。到第6期幼体时,第2小颚明显地特化成吸盘,第2~4胸足上出现副性器官的原基。至第7期幼体,外形与成体相似,第2小颚完全特化成吸盘,胸足上的副性器官也发育完善。可用吸盘牢固地吸附在鱼的体表,又能离开寄主短期在水中自由游动,故能从一条鱼转移到另一条鱼,也能随水流传播到其他水体中。多数寄生于淡水鱼体表、口腔壁或鳃上。少数寄生在海鱼体上。鳃尾类对鱼危害很大。在中国,南起广东、北至黑龙江,都有鲺病发生。在长江流域,每年6~8月为流行盛期。日本鲺寄生于鲤、鲫、白鲢等的体表,中国南北均有分布;中华鲺寄生于乌鳢和鳜,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河北。海水种有盾形鲺,寄生于鳐或类体表。鳃尾类也侵袭蝌蚪和蝾螈。防治方法:对鱼池可用生石灰或茶籽饼清塘,发生此病后可用药物治疗。仅鲺目(Argulidea)鲺科(hrgulidae),包括鲺属(Argulus)、漏斗鲺属(Chonopeltis)狡鲺属(Dolops)3属,共约130种,我国仅发现鲺属。
 

鲺(Argulus sp.)寄生于淡水鱼类体表
 

鲺(Argulus sp.)
 

狡鲺(Dolops)
 
舌形亚纲 Pentasomida
因像脊椎动物的舌而被称为舌形蠕虫。体软,扁而长,无色,透明,覆以几丁质的表皮,无足。长数mm至15cm,体表分为90个左右清晰的节段,但内部并不分节。前端口部突出,呈椭圆形,周围有钩2对,可伸缩,用以固着在寄主组织上。无呼吸、排泄及循环系统。雌雄异体。均营寄生生活,成虫主要寄生在犬、狼和狐狸等肉食兽的鼻腔和副鼻窦内,偶而也贝于人、羊、马的鼻腔和颅腔内;;若虫主要寄生在牛、羊、马等草食兽一对肠系膜淋巴结等脏器内,有时也见于人体内。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终末寄主呼吸系统分泌物排出落到外界植物上。卵为草食动物(如兔、羊、鱼等)所食,幼虫孵出,钻入中间寄主的肺、肝等内脏组织内形成包囊包被幼虫。若包囊随中间寄主为终末寄主──肉食动物所食,则五口虫脱囊而出,利用其钩爬到寄主的鼻咽或肺部,在此成熟,以寄主的组织液及血细胞为食。人体的五口虫病有两种类型:内脏五口虫病和鼻咽五口虫病。内脏五口虫病是吞食污染腕带舌形虫(非洲蟒舌形虫)、东洋蟒舌形虫、锯齿状舌形虫等虫卵的未熟蔬菜或生水所致,幼虫寄生在人的肝、脾、肺、眼、肠系膜等部分。多无症状,往往在尸检时偶然发现,中国早于1926年在一尸体肝脏发现锯齿状舌形虫幼虫。非洲、马来西亚、菲律宾、爪哇曾发现病例。鼻咽五口虫病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锯齿状舌形虫幼虫的动物(如山羊、绵羊、牛、骆驼)内脏所致。表现为鼻咽部不适、刺痛、咽门、扁桃体、欧氏管、鼻道、结膜、唇部水肿充血,流涕,流泪,喷嚏,咳嗽,咽下困难,呼吸困难,发音困难,额部头痛等。虫体若不被除去可发育到成熟。本病在印度、苏丹、黎巴嫩、土耳其、希腊、摩洛哥有报告。本类群曾被称为舌形动物门或五口动物门,但根据精子形态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认为其属于寄生甲壳动物。本类群包括头节目(Cephalobaenida)和孔头虫目(Porocephalida),共9科。
 

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
 

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
 

人体被感染舌形虫主要是食用被寄生的羊、牛等内脏所致
 
须虾亚纲 Mystacocarida
较原始的一个小类群。体小(仅1毫米上下),细长,略呈圆筒形。后体部稍宽。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无头胸甲。胸部5自由节,腹部6节。头部略呈长方形,额部向前突出,中央有一窄缺刻,前侧角又各有一窄缺刻,将额部分成2叶,称为额板,也称前中叶。背面有一横沟,两侧缘缢缩,将头部分为前后两部,后部显著较长。1943年彭南克和济恩发现于美洲(美国、巴西、秘鲁)大西洋岸,现有2属10种:长唇虾属(Derocheilocaris)6种,栉唇虾属(Ctenocheilocaris)4种。须虾类第1触角自额部下方伸出,故头的前部又称额角部;第2触角自后部的前侧方伸出,其后为口器。躯干部共11自由体节,5个胸节,后6节为腹部。尾节(末节)以前各节背面两侧各有1斜沟,称侧沟或侧齿沟。第1胸节为颚足节,其后4节各有1对胸肢。腹部各节无附肢,尾节形状因种而异,腹面近后缘中央有前后2对刺栉。尾节末端中央向后突出,称肛上突,延长成尖的端突,腹面有一强刚毛。左右各有1粗而尖的尾叉。形成钳状突。头部有4个无节幼体眼。第1触角单枝型,柄部和鞭部不易区分。第2触角双枝型,原肢1节,内枝细,3~4节,外枝粗,多节(9~10节)。大颚双枝型,原肢2节,有突出的内叶,内枝4节,外枝较长,多节,与和相似。第1、2小颚皆为单枝型,原肢2节,多刺毛,内枝4小节,内侧也有刺毛。颚足双枝型,原肢2节,基本很宽,有3突出的内叶,内枝3节,外枝不分节,很小。第2~5对胸肢简单细小,不分节,不能活动。口器前有宽长的上唇,肛门在尾节。前肠在头部接中肠,在第8体节接后肠。无循环器官,也无特化的呼吸器官。排泄器官有触角腺和小鄂腺。中枢神经系统梯形,中脑与后脑分离,食道后有一横连神经。3对中部附肢神经节大,但不愈合成食道下神经节,以纵连神经和横连神经相连。成对的腹神经索有10对躯干神经节(每节1对),左右相互接触,但不愈合。雌雄异体,生殖腺不成对。雌性卵巢自第3、4自由胸节开始向后延长1、2节,连接输卵管,向后开口于第1腹节腹面,卵巢上侧方有长的卵黄囊。精巢粗而长,有6或7对背叶,自第3、4胸节后几达体表。输精管一支开口于第3自由胸节侧面。初孵化的幼体在雷曼长唇虾为无节幼体,在典型长唇虾为后无节幼体,体形稍长。
 

勒氏长唇虾(Derocheilocaris remanei)
 

勒氏长唇虾(Derocheilocaris remanei)
 

栉爪虾(Ctenocheilocaris sp.)
 
桡足亚纲 Copepoda
本类群是颚足纲最大一类,全世界已知约有8400种,我国已发现淡水300余种,海洋约500种。身体一般1~4毫米。由16~17个体节组成,由于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体躯分为前体部和后体部,其间有1活动关节。前体部较为宽大,包括头部和胸部。头部一般由6个头节与第一胸节(或第一、二胸节)愈合而成。背面有1个单眼或1对晶体。其腹面有6对附肢。胸部有3~5个自由体节,各有1对胸足,第5对胸足有显著雌雄区别。后体部(又称腹部)较短小,由3~5节组成,雌性第一、二节愈合。雄性第一腹节为生殖节,末节最小,因具肛门,称为肛节,其末端有1对尾叉。雌雄异体。少数寄生种类为雌雄同体。一般进行两性生殖,少数营孤雌生殖。雌雄异形。寄生种类雄体极小,常附着于雌体生殖器官附近。交配时,一般自雄体生殖孔排出的精荚,固着在雌体交配孔的两侧。随后,精子从精荚逸出,进入雌体受精囊,循受精管逐渐到达输卵管的末端部分,如无受精囊,则直接进入输卵管末端。卵受精后,通过排卵孔排出体外。异足水蚤和湖哲水蚤的受精卵单个分散排入水中,很大多数种类的雌体有抱卵的习性。背孕水蚤科等的雌体胸部背面有孵育囊,受精卵留在此囊中孵化。多数抱卵种类的雌体,输卵管后部的腺细胞,或独特的粘液腺分泌的粘质将排出的卵粘合成团,并有薄膜包着,形成卵囊,粘着在生殖节上。卵囊数目随种类而异,从1~20个不等,一般为2个。卵囊内的卵数从1~2000个不等,一般为数十个。寄生种类的卵多,卵囊可比雌体本身长,甚至因太长而缠绕成团。从卵中孵出无节幼体,后来发育成为桡足幼体,再由桡足幼体发育为成体。无节幼体共有5或6个龄期,桡足幼体有5个龄期,成体不再蜕皮。锚头鱼蚤的雌体在第5桡足幼体期时仍为剑水蚤的体形,但当它们开始营寄生生活时,体形发生巨大变化:头胸部长出角状突起,身体拉长,体节消失而愈合成筒状。鱼虱的无节幼体变为后无节幼体,再蜕皮成桡足幼体;当附着在宿主体上后,变为附着幼体,脱皮3次,第4期附着幼体脱皮成为成体前期,此时雄体已成熟,雌体再脱一次皮而为成体。营自由生活的桡足类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水域,在世界各海洋、各种淡水水域苔藓植物丛,潮湿的树皮上或叶腋中都有分布。寄生种类多见于鱼的体表、鳍、鳃、鼻孔、口腔或眼眶等处。淡水桡足类和个别海洋桡足类有休眠现象。桡足类的食性多样化,有滤食型、掠食型、刮食型和混合型。浮游桡足类是很多经济鱼类的饵料。因此,可以根据某些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来寻找渔场,还可以根据很多桡足类的分布情况探索海流的流向和测定水体污染的程度。淡水桡足类中的某些掠食性种类侵袭鱼卵或鱼苗,给鱼类的繁殖带来危害。有些淡水种类是寄生蠕虫(吸虫、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还有不少种类直接寄生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体表或消化道内,危害寄主的繁殖和发育。海洋和淡水水域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大,是水域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营自由生活的桡足类一般摄食浮游植物,而本身又是很多水生动物的主要摄食对象。很多经济鱼类(如鲱鱼、鲚鱼等)和一切幼鱼都直接或间接摄食浮游桡足类,因此,可以根据某些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来寻找渔场,这对渔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另外,可以根据很多桡足类的分布情况探索海流的流向和测定水体污染的程度。淡水桡足类中的某些掠食性种类侵袭鱼卵或鱼苗,给鱼类的繁殖(特别是淡水鱼的养殖)带来危害。有些淡水剑水蚤和哲水蚤是人、家畜、家禽、鱼等体内寄生蠕虫(吸虫、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还有不少种类直接寄生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体表或消化道内,危害寄主的繁殖和发育。
 

蜇水蚤(Calanus hyperboereus)
 

宽水蚤(Derocheilocaris remanei)
 

猛水蚤(Harpacticu sp.)
 

长尾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
 

剑水蚤(Cyclops sp.)
 

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纲 Class
亚纲 Subclass
目 Order
科 Family
鳃足纲 Branchiopoda
鞘甲亚纲 Thecostraca
带甲下纲 Facetotecta
-
-
囊胸下纲 Ascothoracida
长囊虱目 Laurida
-
树囊虱目 Dendrogastrida
-
蔓足下纲 Cirripedia
尖胸总目 Acrothoracica
有肛目 Pygophora
-
无肛目 Apygophora
-
根头总目 Rhizocephala
有刺胞幼体目 Kentrogonida
-
无刺胞幼体目 Akentrogonida
-
围胸总目Thoracica
有柄目 Pedunculata
异茗荷亚目 Heteralepadomorpha
异茗荷科 Heteralepadidae
鞘茗荷科 Koleolepadidae
鸟嘴亚目 Iblomorpjha
鸟嘴科 Iblidae
茗荷亚目 Lepadomorpha
刺茗荷科 Oxynaspididae
花茗荷科 Poecilasmatidae
茗荷科 Lepadidae
铠茗荷亚目 Scalpellomorpha
盔茗荷科 Calanticidae
指茗荷科 Pollicipidae
石茗荷科 Lithotryidae
铠茗荷科 Scalpellidae
无柄目 Sessilia
短茗荷亚目 Brachylepadomorpha
-
花笼亚目 Verrucomorpha
花笼科 Verrucidae
藤壶亚目 Balanomorpha
厚板藤壶科 Pachylasmatidae
小藤壶科 Chthamalidae
龟藤壶科 Chelonibiidae
扁藤壶科 Platylepadidae
鲸藤壶科 Coronulidae
深板藤壶科 Bathylasmatidae
笠藤壶科 Tetraclitidae
古藤壶科 Archaeobalanidae
塔藤壶科 Pyrgomatidae
藤壶科 Balanidae
微虾亚纲 Tantulocarida
-
-
鳃尾亚纲 Branchiura
鲺目 Argulidea
鲺科 Argulidae
舌形亚纲 Pentasomida
头节目 Cephalobaenida
头节科 Cephalobaenidae
Reighardiidae
孔头虫目 Porocephalida
蛇舌形虫科 Armilliferidae
Diesingidae
舌形虫科 Linguatulidae
孔头虫科 Porocephalidae
塞波科 Sambonidae
Sebekiidae
Subtriquetridae
须虾亚纲 Mystacocarida
须虾目 Mystacocaridida
长唇虾科 Derocheilocarididae

桡足亚纲 Copepoda

原裸甲下纲 Progymnoplea
扁桡足目 Platycopioida
-
新桡足下纲 Neocopepoda
裸甲总目 Gymnoplea
哲水蚤目 Calanoida
纺锤水蚤科 Acartiidae
鹰嘴水蚤科 Aetideidae
尖头水蚤科 Arietellidae
亮羽水蚤科 Augaptilidae
深海水蚤科 Bathypontiidae
Boholinidae
哲水蚤科 Calanidae
平头水蚤科 Candaciidae
胸刺水蚤科 Centropagidae
Clausocalanidae
Diaixidae
镖水蚤科 Diaptomidae
Discoidae
Epacteriscidae
真哲水蚤科 Eucalanidae
真刺水蚤科 Euchaetidae
异肢水蚤科 Heterorhabdidae
Hyperbionychidae
光水蚤科 Lucicutiidae
Mecynoceridae
Megacalanidae
Mesaiokeratidae
长腹水蚤科 Metridinidae
Nullosetigeridae
拟哲水蚤科 Paracalanidae
拟角水蚤科 Parapontellidae
Parkiidae
褐水蚤科 Phaennidae
角水蚤科 Pontellidae
伪剑水蚤科 Pseudocyclopidae
侧剑水蚤科 Pseudocyclopiidae

伪镖水蚤科 Pseudodiaptomidae

Ridgewayiidae
Ryocalanidae
厚壳水蚤科 Scolecitrichidae
刺哲水蚤科 Spinocalanidae
冠水蚤科 Stephidae
Subeucalanidae
Sulcanidae
宽水蚤科 Temoridae
毛颚水蚤科 Tharybidae
歪水蚤科 Tortanidae
足甲总目 Podoplea
小虱水蚤目 Misophrioida
-
剑水蚤目 Cyclopoida
Archinotodelphyidae
Ascidicolidae
Buproridae
Chordeumiidae
Cucumaricolidae
剑水蚤科 Cyclopidae
镖剑水蚤科 Cyclopinidae
Fratiidae
锚头剑水蚤科 Lernaeidae
Mantridae
Notodelphyidae
长腹剑水蚤科 Oithonidae
Ozmanidae
Speleoithonidae
Thaumatopsyllidae
凝水蚤目( 隐水蚤目 )Gelyelloida
-
摩门水蚤目 Mormonilloida
-
猛水蚤目 Harpacticoida
Adenopleurellidae
保猛水蚤科 Aegisthidae
阿玛猛水蚤科 Ameiridae
Ancorabolidae
Arenopontiidae
Argestidae
Balaenophilidae
Cancrincolidae
异足猛水蚤科 Canthocamptidae
灰白猛水蚤科 Canuellidae
黄褐猛水蚤科 Cerviniidae
Chappuisiidae
短角猛水蚤科 Cletodidae
Cletopsyllidae
盔头猛水蚤科 Clytemnestridae
Cristacoxidae
圆筒猛水蚤科 Cylindropsyllidae
Dactylopusiidae
Danielsseniidae
拟蠕猛水蚤科 Darcythompsoniidae
同相猛水蚤科 Ectinosomatidae
Euterpinidae
Hamondiidae
猛水蚤科 Harpacticidae
Huntemanniidae
老丰猛水蚤科 Laophontidae
Laophontopsidae
Latiremidae
Leptastacidae
Leptopontiidae
长肢猛水蚤科 Longipediidae

Louriniidae

后猛水蚤科 Metidae
大星猛水蚤科 Miraciidae
新懒猛水蚤科 Neobradyidae
Normanellidae
Novocriniidae
Orthopsyllidae
Parameiropsidae
Paramesochridae
Paranannopidae
Parastenheliidae
苗条猛水蚤科 Parastenocarididae
Parastentheliidae
龟甲猛水蚤科 Peltidiidae
叶颚猛水蚤科 Phyllognathopodidae
Porcellidiidae
Protolatiremidae
伪大吉猛水蚤科 Pseudotachidiidae
Rhizothricidae
Rhynchothalestridae
Rometidae
Rotundiclipeidae
Superornatiremidae
大吉猛水蚤科 Tachidiidae
Tegastidae
Tetragonicipitidae
神仙猛水蚤科 Thalestridae
Thompsonulidae
泰斯猛水蚤科 Tisbidae
鞘口目 Poecilostomatoida
-
管口目 Siphonostomatoida
-
怪水蚤目 Monstrilloi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