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科 无囊鲳科 方尾鲳科 圆鲳科 长鲳科 无齿鲳科
有3属15种。体卵圆形,极高而侧扁。头小。吻圆钝。口小,前位或亚前位,不能伸缩;颌齿细小;锄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骨具扁棘。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背鳍单一,硬棘不发达,成鱼时的硬棘埋于皮下;臀鳍与背鳍同形且相对;腹鳍小,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尾鳍深叉、入凹或截形。分布于北美洲和南美洲沿海、大西洋非洲沿海和印度-西太平洋等海域。近海暖温性水域中下层鱼类,有时可进入河口域。一般皆在阴影下群游,早晨及黄昏时会洄游至中上层。幼鱼时,常与漂浮物体随潮流而走。主要捕食水母、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等。
仅1属1种,即卡氏无囊鲳(Amarsipus carlsbergi),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莫桑比克、澳洲、越南、日本、夏威夷群岛沿海浅水或深海域,栖息深度30~130米。体长可达21.2厘米。无任何经济价值。
仅1属3种:小眼方尾鲳(Tetragonurus cuvieri)、大眼方尾鲳(Tetragonurus atlanticus)、太平洋方尾鲳(Tetragonurus pacificus)。小眼方尾鲳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深1~800米海域。体狭长,黑褐色,尾部及头部白色,胸鳍及腹鳍小,背鳍硬棘15~21枚;背鳍软条12~15枚;臀鳍硬棘1枚;臀鳍软条11~13枚。体长可达70厘米。为外洋性鱼类,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水母及栉水母为食,有雪卡鱼毒的报告。
有1属7种。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横切面近方形,每侧具2条低弱的内质侧隆起脊。头中大。吻圆钝。口小,前位或亚前位,不能伸缩;颌齿细小;锄骨和腭骨无齿。眼大,具脂性眼睑。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光滑无棘或具齿。体被大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背鳍两个,分离或其间具深刻,硬棘发达,可放入背沟内;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且相对;腹鳍小,具1皮膜与腹部相连;尾鳍深叉。分布于美洲、非洲、亚洲及夏威夷等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线的深水中。主要栖息于大陆架砂泥底区域。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具日夜垂直洄游的习性。我国产2种:印度无齿鲳(Ariomma indica)和无齿鲳(Ariomma evermanni)。
有3属16种。我国产3属5种。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 吻圆钝。口小,前位或亚前位,不能伸缩;颌齿细小;锄骨和腭骨具齿或无齿。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光滑无棘。体被中大圆鳞,易脱落;头背鳞片伸达眼部或未达,颊部具鳞;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背鳍两个,分离或其间具深刻,硬棘发达;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且相对;腹鳍小,可收入腹沟中;尾鳍深叉。广泛分布于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大部份鱼种与水母共生,行漂游生活,如圆鲳属(Nomeus),有些鱼类则栖息于较深水域的大陆架区,为底层生活者,如方头鲳属(Cubiceps)。主要摄食刺细胞动物的腕足、毛颚动物、甲壳类、软件动物、多毛类及被囊动物等无脊椎动物。
有7属27种,我国产3属3种。体型为长椭圆形或菱形,体高较高而侧扁。头小,吻圆钝。口小,端位或亚端位,不能伸缩;颌齿细小;锄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长有锯齿,鳃盖骨具扁棘。鳞片为细小的圆鳞,容易脱落,头部无鳞片;侧线单一完整。具一枚背鳍,硬棘与软条部相连,大多时候软条远较硬棘为高。臀鳍与背鳍形状相同,但臀鳍的基底较短;腹鳍小,成鱼仍具有腹鳍;尾鳍有深叉形、凹型或截形。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各海域,但中印度洋及中太平洋的大部份水域除外。通常为沿岸底层性鱼类,但有些种类栖息深度可达100米以上,幼鱼时栖息于表水层,常躲藏于水母的触手间以寻求保护,或栖息于浮藻的枝芽间,甚至其他各种漂游物中。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为沿海常见的食用经济鱼类。。
鲳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