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鲈形总目> 鲈形目
  鲈形目(Perciformes)有150科1367属7800种,分类十分复杂,是世界上鱼类中种类最多的一目。我国产91科约1031种。因鳍具鳍棘,又称棘鳍类。上颌骨通常不参加口裂边缘的组成;背鳍一般为2个,互相连接或分离,第一背鳍为鳍棘(有时埋于皮下或退化),第二背鳍为鳍条;尾鳍分枝鳍条不超过17条。腰骨通常直接连于匙骨上;头骨无眶蝶骨,有中筛骨,后颞颥骨常分叉;肩带无中喙骨;无韦氏器;一般有上下肋骨。绝大多数分布于温热带海区,仅少数如鲈科、丽鲷科等生活在淡水水域,很多是重要经济鱼类。包括约16科。
 

蠕线鳃棘鲈 Plectropomus pessuliferus
  鲈亚目 Percoidei
 

包括10余个总科69科522属近3000种。前颌骨与上颌骨连接不紧密。第3眶下骨不与前鳃盖骨相连。鼻骨部与额骨相缝合。中筛骨直接伸达拦恰1橱⒓发达;腹鳍具1棘,5个鳍条,一般胸位或下位。无鳃上器,肋骨不包围鳔。体一般被栉鳞,也有圆鳞或裸露者;侧线通常存在。分布面广,主要栖于热、温带的海水与淡水,高纬度地带分布较少。生活习性颇多样化,食性复杂。有些种类有洄游习性。绝大多数为卵生。我国大部分海产经济鱼类隶属于该亚目。

 

 

 

 

八线副唇鱼 Paracheilinus octotaenia
  隆头鱼亚目 Labroidei
 

包括6科:慈鲷科(Cichlidae)、隆头鱼科(Labridae)、岩^科(Odacidae)、海鲫科(Embiotocidae)、鹦嘴鱼科(Scaridae)、雀鲷科(Pomacentridae)。共约219属2234种。前颌骨固着或不固着于上颌骨。两颌牙分离或愈合成牙板。左右下咽骨愈合。鼻孔每侧1~2个。体被圆鳞或栉鳞,侧线连续或中断。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一般相连。淡水或海洋生活。很多种类体色鲜艳,是著名观赏鱼。我国产5科,共65属319种,其中慈鲷科为国外移入类群。

 

 

 
 

g Echeneis naucrates
  g亚目 Echeneoidei
 

仅g科(Echeneidae),共4属8种,包括g属(Echeneis)、纤g属(Phtheirichthys)、短g属(Remora)、白g属(Remorina)。我国有3属5种。前颌发达,具牙。体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分化成一长椭圆形吸盘,位于头顶。腹鳍胸位。无鳔。g(Echeneis naucrates)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温带海域,体长达80厘米,常吸附于船和大型海洋动物身上,作远距离移动,到食物丰富的水域,离开附体。以浮游生物和附主剩下的食物残渣为食,有时也捕食小鱼和无脊椎动物。渔民常利用其特性钓海龟。

 

 

 
 

双斑 Uranoscopus bicinctus
  龙亚目 Trachinoidei
 

(读音téng)包括鲻形科、鲈形科、沙科、科、细科、鳄齿鱼科、冰河鱼科、毛齿鱼科、毛背鱼科、叉齿龙科、拟龙科等13科,共51属212种。体长形、侧扁或平扁。两颌一般具绒毛状牙群,混杂有大牙或犬齿形牙。体被圆鳞或栉鳞;侧线1~2条。背鳍1~2个,鳍棘部与鳍条部分离或连续,有时无鳍棘部。腹鳍喉位、胸位或无腹鳍。底栖。分布于各大洋。

 

 

 

 
 

鳞头犬牙南极鱼 Dissostichus mawsoni
  南极鱼亚目 Notothenioidei
 

包括8科:牛鱼科、南极鱼科、裸南极鱼科、渊龙科、冰鱼科、劫鱼科、油南极鱼科、拟牛鱼科。分布于南极、亚南极和南半球温带海域。约200余种。以小鱼和软体动物为食。为当地优势鱼种,是南大洋海洋和海底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齿鲸、海豹和海鸟的重要食物来源。一些种类有很强抗冻能力,体内抗冻蛋白可降低海水冰点,阻止体液冻结,可在-1.87℃海水中活跃生活。

 

 

 

 
 

台湾筋鱼 Embolichthys mitsukurii
  玉筋鱼亚目 Ammodytoidei
 

仅玉筋鱼科(Ammodytidae),共5属18种。体细长,稍侧扁,无鳞或具小圆鳞。背鳍及臀鳍均无棘,全由鳍条组成;背鳍长,始于胸鳍上方;腹鳍存在时喉位,具1根棘,3根鳍条或无腹鳍。中筛骨很长;肋骨刀片状;后方腹椎骨具椎体横突。无鳔。幽门盲囊仅一个。我国产3种:台湾筋鱼(Embolichthys mitsukurii)、绿布氏筋鱼(Bleekeria anguilliviridis)和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为近海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沙底,夜伏,白天活动。摄食富有动物。可供食用,但产量少。

 

 

 

双色异齿(二色无须)Ecsenius bicolor
  亚目 Blennioidei
 

(读音wèi)包括6科:三鳍科(Tripterygiidae)、科(Blenniidae)、柄眼鱼科(Dactyloscopidae)、矶科(Clinidae)、新矶科(Labrisomidae)、旗科(Chaenopsidae),共127属700余种。背鳞与臀鳍延长,背鳍前部全部为鳍棘,鳍条基骨与髓棘连接;臀鳍鳍条基骨与脉棘连接;如有腹鳍,则喉位或颏位;尾鳍一般不与背鳍、臀鳍相连。副蝶骨的侧翼可达额骨的下翼。顶骨常被上枕骨所分离。无眶蝶骨,眶下骨无骨突,不与前鳃盖骨连接。广布于热带到寒带海域,底栖。

 

 

 
 

花狼鱼 Anarhichas minor
  绵亚目 Zoarcoidei
 

包括9科。体延长,鳗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大多呈淡黄黑色,侧扁。眼小,口大上颌较下颌略长,吻钝圆。一个鼻孔。全身鳞甚细小,深埋于皮下。背鳍与臀鳍延长,背鳍鳍条基骨与髓棘连接,臀鳍鳍条基骨与脉棘连接;腹鳍小,喉位;尾鳍与背鳍、臀鳍相连或不相连。多为冷温性近海底层小型鱼类。摄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浮游动物等。有些种类可食用,肉质鲜美。卵生或胎生。

 

 

 

 
 
 

花斑连鳍[鱼衔] Synchiropus splendidus
  [鱼衔]亚目 Callionymoidei
 

包括[鱼衔]科(Callionymidae)和蜥[鱼衔]科(Draconettidae)等2科,共计18属130种。体延长,平扁或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头通常宽而平扁。中筛骨大,位于侧筛骨后方,形成眼隔,将额骨与侧筛骨分离,下缘与副蝶骨相接。前颌骨连合突起很长,插于侧筛骨与中筛骨所形成的深沟中;无中翼骨与后翼骨,无上匙骨。口小,平衡,亚前位。体无鳞,侧线有或无。通常2个背鳍,第1背鳍具1~4根弯曲的棘;腹鳍具1根棘,5根鳍条。脊椎骨21~23个。暖温性底层鱼类。底栖动物食性。

 

 

 
 

华丽线塘鳢 Nemateleotris decora
  y虎鱼亚目 Gobioidei

包括9科:溪鳢科(Rhyacichthyidae)、沙塘鳢科(Odontobutidae)、峡塘鳢科(Xenisthmidae)、塘鳢科(Eleotridae)、沙鳢科(Kraemeriidae)、y虎鱼科(Gobiidae)、蠕鳢科(Microdesmidae)、鳍塘鳢科(Ptereleotridae)、辛氏微体鱼科(Schindleriidae),共计约267属1100余种。体多延长。头部常具黏液管或黏液孔。体被圆鳞或栉鳞,有时鳞片退化或完全无鳞;侧线系统除了较原始的溪鳢科外,其余均退化,只存在头侧的感觉管。腹鳍胸位,左右分离,但颇接近或愈合成一圆形或长圆形的吸盘。雄鱼肛门乳突细长而尖,雌鱼肛门乳突粗短、圆柱形或圆形,也有不呈雌雄分化的种类。无顶骨;眶下骨未骨化或缺失;舌颌骨甚宽。无幽门盲囊。无鳔。栖息于多礁或泥滩地带的浅海区,也有生活在内陆淡水的淤泥中。

 

早熟微体鱼 Schindleria praematura
  微体鱼亚目 Schindleri0idei
 

仅微体鱼科(Schindleriidae),共1属2种。背鳍、臀鳍无棘,背鳍短,距胸鳍甚远。体透明,具很多软骨,膜骨不发达。我国分布有早熟微体鱼(Schindleria praematura),体长仅10~18毫米,为最小的鱼类。性腺成熟,形态保持幼体状态。体表无鳞,肠道直行而不弯曲。见于南海、日本。仅生活在岩礁周边海域,外海采不到。

 

 

 

 
 
 

白胸刺尾鱼 Acanthurus leucosternon
  刺尾鱼亚目 Acanthuroidei
 

包括6科:白鲳科(Ephippidae)、蓝子鱼科(Siganidae)、鲭科(Luvaridae)、金钱鱼科(Scatophagidae)、镰鱼科(Zanclidae)、刺尾鱼科(Acanthuridae),共18属约125种。头短小,吻略尖突或向前突出,前上颌骨不突出,或略突出;吻呈管状或圆锥状。口小,前位或亚前位。两颌牙各1行,牙尖细,刚毛状或侧扁,边缘具锯齿或波状,齿头部分叉,或分为2叉、3叉。鳃盖膜宽与峡部相连。侧线完全,上侧位。尾柄两侧具锐棘或盾板,有时无或退化。腹鳍1根棘,2~3根鳍条,或具内、外2根棘,3根鳍条。广泛分布于除地中海外之热带及亚热带的海域。为热带及亚热带的近岸或珊瑚礁鱼类。多食底层藻类,也有以浮游动物为食或滤食碎屑者。很多是著名海水观赏鱼。

 

白带鱼 Trichiurus lepturus
  带鱼亚目 Trichiuroidei
 

包括2科:蛇鲭科(Gempylidae)和带鱼科(Trichiuridae)。体延长,侧扁。体裸露或具小圆鳞。前颌骨固着于颌骨上,不能向前伸出。尾鳍存在或退化;胸鳍位低,腹鳍胸位或消失。带鱼科体延长如带状,很侧扁,背鳍与臀鳍后方无小鳍,我国有2属4种,分布于暖海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如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lticus、沙带鱼Lepturacanthus savala等。蛇鲭科体不呈带状,侧扁,背鳍与臀鳍后方有小鳍,全世界计16属约23种,我国有6属6种。

 

 

 

大西洋旗鱼 Istiophorus albicans
  鲭亚目 Scombroidei
 

(鲭读音qīng)包括4科:鲅科(Cybiidae)、鲭科(Scombridae)、剑鱼科(Xiphiidae)、旗鱼科(Istiophoridae)。前颌骨固着于上颌骨,不能向前伸出。背鳍鳍棘正常。臀鳍前无游离鳍棘。有或无皮肤血管系统。鱼体大多纺锤形,多是一些快速游泳的大洋性种类,是世界渔业重要捕捞对象。

 

 

 

 

 

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
  金枪鱼亚目 Thunnioidei
 

仅金枪鱼科(Thunnidae),分为金枪鱼亚科(Thunninae)和舵鲣亚科(Auxidinae),共计9属21种。广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为大洋性洄游鱼类。体锤形,肥壮,大者体长可达1.4米;尾柄细,平扁,具1中央隆起嵴;吻尖圆;背鳍2,第二背鳍及臀鳍形状相似,其后各有小鳍6~9个;胸鳍呈镰状;腹鳍短;腹鳍间突分离,较小,尾鳍大新月形。以大型浮游动物和鱼类为食。游泳迅速,达3~8海里/小时,在表层海中前进;鱼群之后常伴随有大型鲨鱼来追捕,受惊时常会跃出水面。非常活泼,体温可比周围水温高出10℃,富有皮肤血管系统与侧肌肉发达的血管丛相连,体侧肌呈深红色。


 
 

银鲳 Pampus argenteus
  鲳亚目 Stromateoidei
 

包括6科:方尾鲳科(Tetragonuridae)、圆鲳科(Nomeidae)、无囊鲳科(Amarsipidae)、鲳科(Stromateidae)、长鲳科(Centrolophidae)、无齿鲳科(Ariommatidae),共16属约65种。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稍侧扁,被细小而易脱落的圆鳞,或被不易脱落的栉鳞。食道具单个或成对的侧囊;内侧肌肉壁上具许多角质乳头状突起或条状隆起,每一突起上又复生着众多的针状小刺,突起的基底均埋于肉中。侧线完全,头部侧线分支复杂。鳃盖条6~7根;尾下骨板2~6块。尾鳍具15根分支鳍条。为温带与热带海洋的浅海鱼类,肉味鲜美,不少种类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珍珠丝足鲈 Trichogaster leeri
  攀鲈亚目 Gobioidei
 

包括6科:攀鲈科(Anabantidae)、斗鱼科(Belontiidae)、沼口鱼科(Helostomatidae)、丝足鲈科(Osphronemidae)、梭头鱼科(Luciocephalidae)、鳢科(Channidae)。下颌常突出,两颌具细牙;拦羌半窆且话憔哐溃有时腭骨无牙。具鳃上器官,由第1鳃弓的上鳃骨或上鳃骨和部分舌颌骨形成。全体被圆鳞或栉鳞。鼻骨大,彼此分离。与额骨相连或不相连。鳔一般很长,后部常分叉。淡水生。很多种类体色艳丽,是著名的观赏鱼。

 

 

 

大刺鳅 Mastacembelus armatus
  刺鳅亚目 Mastacembeloidei
 

仅刺鳅科(Mastacembelidae),共8属72种。体延长似鳗。头颇尖,吻部向前伸出成吻突。口裂上缘仅由前颌骨组成。眶下骨未骨化,无后颞骨。肩带连于头后的椎骨上。背鳍、臀鳍和尾鳍连成一片,背鳍有许多游离的小棘。腹鳍消失。鳔无鳔管。淡水底栖鱼类,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0毫米以下。我国仅刺鳅属(Mastacembelus),有2种: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分布于全国各水系;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及海南岛、台湾。甚凶猛,抓起可咬人。有些种类体色较艳丽,可作观赏鱼。

 

 

 

钩鱼 Kurtus gulliveri
  钩鱼亚目 Kurtoidei
 

仅钩鱼科(Kurtidae),包括1属2种。雄鱼头部具有钩状突起,会将卵置入其中。栖息在水质混浊的河口、红树林、沼泽。肉食性。钩鱼(Kurtus gulliveri)分布于新几内亚南部及澳洲北部淡水、半咸水水域,体长可达63厘米;印度钩鱼(Kurtus indicus)分布于亚洲中国、印度、印尼、泰国、缅甸淡水、半咸水水域,体长可达12厘米。

 

 

 

 
 

褴鱼 Icosteus aenigmaticus
  褴鱼亚目 Icosteioidei
 

仅褴鱼科(Icosteidae),又称贫骨鱼科,仅1属1种,即褴鱼(Icosteus aenigmaticus)。体延长侧扁,口小,体黑褐色。背鳍软条52~55枚;臀鳍软条34~40枚。体长可达2米。分布于北太平洋区,从日本至美国加州南部深水海域,栖息深度可达1420米,夜间会游至表层水域。肉食性,以水母、乌贼、鱼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鲈形目

Percifor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