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鳍科 科 柄眼鱼科 矶科 新矶科 旗科
包括20属115种。我国产3属8种。体型小而略为延长,圆柱状,稍偏侧扁,最大体长约可达25厘米,但一般小于6厘米。眼大,位于头部上侧位。吻尖突或圆突,口中大型,端位或亚端位。颈部无皮瓣。背鳍分成3个,故名。第1背鳍具3~4根棘,第2背鳍具8~16根棘,第3背鳍具8~12根软鳍条,最后1根软条通常在基部分叉;腹鳍具2根软鳍条。通常体被栉鳞;侧线连续或分为2行,通常前行为孔鳞,后行为缺鳞。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温带海域,特别是新西兰。主要栖息在藻类相当丰富的浅水礁区,有些种类可在潮间带活动。杂食性,主要以藻类及小型之无脊椎动物为食。由于性胆小,一受惊吓即躲入礁缝中,且体色常与环境近似,故不易观察到。
有53属约345种。可分为唇齿族、蒙族、副族、族、肩鳃族和剑齿族。我国产28属38种。体椭圆形或鳗形,前部略侧扁,向后渐甚侧扁。体无鳞或具小圆鳞;侧线1条、多条或无。背鳍延长,1~2个,一般鳍条多于鳍棘,背鳍具3~17根易弯曲的棘,9~119根分节的鳍条;胸鳍多不分枝,10~18根;尾鳍条分枝或不分枝,尾鳍与背鳍、臀鳍相连。乌喙骨退化,前鳃盖骨也退化。头部有形状不一的触角状皮瓣。脊椎骨通常有28~44个,个别属可达135个。最大体长54厘米,多数在15厘米以下。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及温带海域,栖息于潮间带和岩礁,底栖。一些种类和弹涂鱼有相似习性。
包括9属33种。因眼球突出似柄状而得名。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热带及温带海域潮间带。
有20属约74种。体延长而侧扁。头部具皮须或无;雄鱼具交配器或无;肩带前缘一般具小而明显的钩状突起。被小圆鳞,鳞深植皮内。背鳍连续,基底延伸至尾柄,前方三棘通常延长,软条不分枝,硬棘数比软条数多;腹鳍喉位。本科共分3族:蛇胎族(Ophiclinini)产于澳洲南部,有4属12种,均为卵胎生;胎族(Clinini)则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之温带海域,有11属52种,其中4种可在热带海域采获,也是卵胎生鱼类;盲胎族(Myxodini)产于西半球之温带海域及地中海,有5属9种,则为卵生者。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温带海域,热带地区只有4种。大多栖息于礁区潮间带藻丛中之鱼种。卵胎生或卵生。有些种类体色多变化,具有良好的保护色。我国仅产黄(Springeratus xanthosoma),又称黄跳矶,国内见于台湾,国外见于爪哇。
包括15属近100种。
有13属86种。体延长,侧扁。眼眶上方或鼻部上方具触须,或无。头常具棘或粗糙构造。上颌骨常被遮覆。体裸露;无侧线,至多在鳃盖骨后方有3孔。背鳍基底长,具17-28根硬棘,10-38软条;臀鳍II硬棘,19~38软条;胸鳍12~15软条;臀鳍鳍条I+3;尾鳍与背鳍、臀鳍相连或分离。大多分布于北美洲及南美洲的西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得热带海域,少数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及非洲的东大西洋沿岸。沿岸底栖性小型鱼类,有些种类会生活于海葵触手间而受其保护。
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