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属53种。分布于各暖水海域,少数进入河流。我国有1属4种,如眶棘双边鱼Ambassis gymnocephalus、尾纹双边鱼Ambassis urotaenia。多数体透明,又称“玻璃鱼”,可作为观赏鱼。
全体被鳞,鳞片表面稍粗糙。胸鳍的鳍条大都相似而多分歧。多分布于温热带海域,少数淡水。多底栖,体具保护色,为凶猛性肉食鱼类。全世界有62属449种。我国产13个亚科48属139种。如鳜、l、石斑鱼、鲈等。
约有100属。分布于热带和暖水性海域,少数进入淡水。多栖息于珊瑚礁中,体色较艳丽,可作为观赏鱼。我国无记录。
有2属。分布于温热带海域,体型小。栖息于岩礁及珊瑚礁区,性胆怯,一般躲入礁岩洞穴中。以浮游动物及小型甲壳类为食。领域性强。我国有2种:黑线丹波鱼和棕拟雀鲷。体色艳丽,可作为观赏鱼。
仅1属6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南部、中国南海、东南亚及澳大利亚。栖息于沿海礁区或石砾区较深海域中,但会洄游至较浅海域,成群活动,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我国仅产灰叶鲷。
仅1属1种,即寿鱼Banjos banjos。分布于中国、日本南部及韩国等沿海。二背鳍间缺刻深,尾鳍浅叉,臀鳍第二棘粗。栖息于沿岸泥砂底海域。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为食。
有3属。分布于南美洲巴拿马海峡。
有6属。分布于澳大利亚、日本、夏威夷群岛以及西印度群岛海域。
仅1属。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热带海域中。
有10属。分布2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最北可达日本南部。侧线中断;腹鳍延长,1鳍棘4鳍条。一般栖息于珊瑚礁和沙地交接处之洞穴或礁缝中。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肉食性,以甲壳类或小鱼为食。我国仅1种:黑[Plesiops melas。
有1属约8种,我国有3种。背鳍及臀鳍之基底各具有一发育完善的鳞鞘。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沿岸及河口汽水区,但不溯入河川。群游,夜行性,以小鱼、甲壳类及水生昆虫等为食,较贪吃。
后颞骨及匙骨后上角裸露,边缘具锯齿。有3属。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部分见于淡水。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超过20厘米。喜栖息于泥沙底海区。可食用,产量尚不少,但肉质欠佳。我国记有3属6种,以_Therapon theraps最为常见。
有约20属。分布于北美洲淡水中。我国已作为食用鱼引入并进行饲养,如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长耳太阳鲈Lepomis megalotis。
有4属18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有2属8种。底栖夜行性中小鱼类。鳞坚厚粗糙。虹膜具反射层,视觉好。主要以小鱼、甲壳类和多毛类为食。
有2亚科:天竺鲷亚科Apogoninae有19属195种,裸天竺鲷亚科Gymnapogoinae有3属12种。广布于各温暖海域,少数进入淡水。夜行性,多以小型底栖无脊椎或浮游动物为食。多数雄性用口孵卵。我国有6属32种。
有8属30种。胸鳍下方具发光器。为沿海底层鱼类,有的种类可栖息于较深海。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等为食。我国仅1属2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和圆鳞发光鲷Acropoma hanedai。
有12属约100种。分布于北半球冷淡水中。我国有3属4种,均产于新疆。河鲈(赤鲈)Perca fluviatilis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亚洲北部冷温带,为当地重要捕捞对象和游钓鱼类,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域。
仅1属1种,即IPomatomus saltatrix。分布于各热带海域。具集体迁移性。
有3属31种。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体细长梭形。为近沿海底栖性鱼类,极易受惊吓,会潜入砂泥地中躲藏。杂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我国有1属3种。
有7属。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海域。头钝圆,背鳍相连。中下层鱼类。我国有2属5种,包括方头鱼属Branchiostegus和弱棘鱼属Malacanthus。
仅1属1种,即乳香鱼Lactarius lactarius。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具发达的枕骨棱及黏液腔。栖息于沿岸的中型鱼类,以生活于砂泥底的动物为食。
仅1属1种,即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分布于各温暖海域。最大体长可达150厘米。为外海中表层巡游性鱼类,栖息水域极广,性凶猛,以甲壳类、鱼类、乌贼等为食。经济价值高,是重要海网箱水养殖对象。
约30属290种,分4亚科。广泛分布于各海域,以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种类最多。形态各异。背鳍分离,臀鳍前方有2游离棘。我国有16属64种,常见如竹荚鱼、蓝圆、五条等。为重要经济鱼类。
仅1属1种,即丝帆鱼Nematistius pectoralis。分布于太平洋东北部,加利福利利亚巴拿马海域。第一背鳍鳍条延长,呈细丝状,兴奋时竖起,似鸡冠,故又称“雄鸡鱼”。
仅1属1种,即眼镜鱼Mene maculata。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体极侧扁而高。主要栖息于较深的海域,有时会游到沿岸水域觅食,甚至发现于河口区。肉食性,以动物性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为食。喜追逐发亮的物体,有趋光性。
仅1属1种,即乌鲳Formio niger。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西部。幼鱼时,第一背鳍鳍棘明显,腹鳍喉位;成熟后,第一背鳍鳍棘埋于皮下,腹鳍消失。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有2亚科6属18种:其中乌鲂亚科Braminae有4属13种,高鳍鲂亚科Pteraclinae有2属5种。分布于各大洋温暖海域。背鳍单一,基底甚长;腹鳍胸位,具腋鳞(高鳍鲂属Pterycombus例外,可独立成科)。主要以小鱼或乌贼为食。
仅1属2种,包括蜞鳅Coryphaena hippurus和棘蜞鳅Coryphaena equisetis。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中上层海域。额部随着年龄之增长而逐渐突出。大多成群于水表层追逐鲭、飞鱼等洄游性鱼类,亦常捕食乌贼。
仅1属5种。分布于南太平洋。
有3属14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南太平洋、东大西洋及加勒比海等热带到温带的海域。牙不发达或不存在;前鳃盖骨后缘光滑。主要栖息于较深的礁区海域底层,幼鱼栖息较靠近岸边。
有7亚科近70属270余种。头部被鳞,颊部有粘液小孔,耳石大,故名。鳔大,能发声。生殖季节结成大群洄游至近岸产卵。如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等为我国重要海产经济鱼类。
共3属34种,包括牙s属Gazza、s属Leiognathus、仰口s属Secutor。分布于各温暖海域。我国有2属14种。口小,两颌可向前伸出,形成一稍向下斜的管子。
近20属约150种。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海域。主要包括石鲈属Pomadasys、髭鲷属Hapalogenys、矶鲈属Hapalogenys、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等。
仅1属。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海域。有时也归如石鲈科,区别在于眶下骨下缘有离,第二眶下骨有一明显的向后棘。我国有9种。
仅1属9种。广布于印度-太平洋及各大河口中。全体均被细小栉鳞,仅眼前无鳍。侧线完全而隆起,依背部的外廓向后行。头小,口小,前位,不能伸缩。我国有5种。
有20余属。分布于各温暖海域。口大,端位,前颌骨稍能伸缩;颌齿尖细,外行齿或前端齿有时扩大成犬齿状,锄骨和腭骨具细锥齿。为沿岸中上层或底层鱼类,夜行性。
仅1属3种。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至日本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常归于笛鲷科,区别在于锄骨和腭骨无齿,上下颌无犬齿。
仅1属3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北至日本。常归于笛鲷科。白天常结大群活动,夜间分散觅食。我国有7种。
有2属4种。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海域,少数进入河口区甚至河川下游。体型较大,体长可达1米,重达15千克以上。背鳍硬棘部与软条部相连,中间具浅缺刻;尾鳍圆形。有些种类背鳍及臀鳍软条部末端为圆形,使其看似有三个尾鳍,故有“三尾鱼”之称。我国仅1种。
有5属39种。分布于非洲西岸和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沿岸。眼的位置偏头部之后上方。上下颌锥状齿或臼齿,前端或扩大成外突犬齿或无。有些种类具性转变的生态适应,会随成长,由雌鱼变为雄鱼,且成鱼体色和小鱼不同。
有4属。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北至于日本。头部除颊部及鳃盖部外皆裸无鳞。前鳃盖骨后缘平滑。上下颌前端有2或3对犬牙。底栖。我国有3属3种。
全世界有30余属约100种。颊部及主鳃盖骨被鳞;吻部钝。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海域。具性逆转现象。为重要经济鱼类,如真鲷(加级鱼)Pagrosomus major、黄鲷Taius tumifrons、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等。
有3属10种。包括中棘鱼属(棘鲈属)Centracanthus、后鳞鲷属Merolepis、棒鲈属Spicara。分布于东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我国该科无记录。
有6属约55种。分布于各温暖海域。颌部具有一对触须,似山羊胡须,故名。多为夜行群游性近沿海中下层鱼类。敏感的触须能感受砂泥里的虾、蟹等底栖无脊椎动物,觅食时成排游动,且身后常跟随着其它鱼类捡食。
有2属20种,包括副单鳍鱼属Parapriacanthus和单鳍鱼属Pempheris。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夜行群游性的中上层鱼类,易受惊吓,行动敏捷。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甲壳类为食。
仅1属6种。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沿海和淡水中。口腔上颌顶部具凹槽,舌顶住时形成管道,可将水射出水面,击落附近昆虫,最远可射出2米,且命中率极高,又称“高射炮鱼”。多为观赏鱼。
有18属约50种。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海域。两颌牙呈切齿状切。包括[鱼舵]和鱼,两者区别在于后者两颌前端牙各分3叉,可独立成科Girellidae。
有3属4种。分布于非洲东南部和马达加斯加近海和淡水中。
有7属。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温暖海域。背鳍无向前棘;腭骨一般有牙。我国仅1种。
有6属。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背鳍发达;头部被骨质板。我国仅1种。
约有18属190种,分为蝴蝶鱼亚科Chaetodontinae及刺盖鱼亚科Pomacanthinae,后者前鳃盖骨后下角有1强大硬棘,且腹鳍无腋鳞。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暖温带海域。腭骨无齿,鳃盖膜多少与鳃峡相连。行动迅速,性胆怯。以浮游动物为食。体色艳丽,多为观赏鱼。刺盖鱼亚科有时独立为一科。
有9属74种。常作为蝴蝶鱼科的一亚科,即刺盖鱼亚科Pomacanthinae,区别在于刺盖鱼前鳃盖骨后下角有1强大硬棘,且腹鳍无腋鳞。主要分布于珊瑚礁区。幼鱼与成鱼体色由显著差异。我国产8属30种。
仅1属6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两颌牙分别愈合,形成骨喙,可轻易的咬碎贝壳类的外壳。主要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肉食性,以甲壳类或小鱼为食。幼鱼和成鱼体色有很大的变异。我国有2种: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和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仅1属。东大西洋和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胸鳍延长呈镰状。中下水层鱼类,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浅水区,常在港口或沙洲等地区出没。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我国有2种:斑点鸡笼鲳Drepane punctata和条纹鸡笼鲳Drepane longimana。
有9属12种,包括南鲈Nandus、锯鳞鲈Pristolepis、多棘鲈Polycentropsis等。分布于南美洲、西非和东南亚淡水中。
有2属5种。分布于非洲西岸及印度-太平洋热带沿岸海域及河口区,有时溯河至河川上流。稚鱼具腹鳍,但随着成长逐渐退化或消失。主要以小鱼或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体色鲜艳,可驯养于淡水中,是水族馆常见的鱼种。我国仅银大眼鲳Monodactylus argenteus。
包括5属19种。可分为赤刀鱼亚科Cepolinae和欧氏亚科Owstoniinae。体延长呈带状,背鳍与臀鳍均与尾鳍相连;左右下咽骨不愈合。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海域。主要以浮游性动物为食。
有9属32种。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小,钝尖。背鳍连续,具10根棘,11~17根软鳍条;臀鳍具5~7根软鳍条。体被圆鳞或栉鳞。栖息于珊瑚丛间,常伏击底栖甲壳类等或小鱼为食。
包括3属5种。我国产1属3种。口小,前位。两颌前端牙小,圆锥形,多行,向后成单行,拦蔷哐溃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背鳍具13~24根棘,16~32根软鳍条;臀鳍具6~8根软鳍条。
包括2属7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沿海。
包括8属约30种。喜独游,生活于珊瑚礁及岩礁海域,
包括8属约30种。分布于南半球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