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鲈形总目> 鲈形目> 刺尾鱼亚目
  刺尾鱼亚目(Acanthuroidei)包括6科:白鲳科(Ephippidae)、蓝子鱼科(Siganidae)、鲭科(Luvaridae)、金钱鱼科(Scatophagidae)、镰鱼科(Zanclidae)、刺尾鱼科(Acanthuridae),共18属约125种。头短小,吻略尖突或向前突出,前上颌骨不突出,或略突出;吻呈管状或圆锥状。口小,前位或亚前位。两颌牙各1行,牙尖细,刚毛状或侧扁,边缘具锯齿或波状,齿头部分叉,或分为2叉、3叉。鳃盖膜宽与峡部相连。侧线完全,上侧位。尾柄两侧具锐棘或盾板,有时无或退化。腹鳍1根棘,2~3根鳍条,或具内、外2根棘,3根鳍条。广泛分布于除地中海外之热带及亚热带的海域。为热带及亚热带的近岸或珊瑚礁鱼类。多食底层藻类,也有以浮游动物为食或滤食碎屑者。很多是著名海水观赏鱼。
 
白鲳科 Ephippidae

有8属17种。体侧扁,呈菱形或圆形,体高而身短,头部轮廓陡斜,头高大于头长。吻短,口小而圆钝。上下颌约等长;颌齿尖细,呈刷毛状,有些具如门齿状的大齿;腭骨无齿。鳃盖膜与喉之峡部相连,鳃耙细短,具拟鳃。体覆鳞片,为中小型的栉鳞;连奇鳍亦覆有鳞片;眶前骨与前鳃盖缘部分光滑无鳞。有些鱼的背鳍与臀鳍甚长,高耸而直立,硬棘与软条间有时具深缺刻,尾鳍为双凹型或截形。分布各热带、亚热带海域。包括白鲳、燕鱼、丝鳍鲳(Rhinoprenes pentanemus)等。燕鱼幼鱼背鳍和臀鳍鳍条延长,随着成长而缩短,体色艳丽,可作为观赏鱼。我国有2属4种:白鲳(Ephippus orbis)、尖翅燕鱼(Platax teira)、圆燕鱼(Platax orbicularis)、印尼燕鱼(Platax batavianus)。

 

燕鱼 Platax teira
 

大西洋棘白鲳 Chaetodipterus faber
 
蓝子鱼科 Siganidae

有1属27种,体呈长卵圆形,极侧扁。头小。吻略尖突,或突出而呈管状。口小,不能伸缩;颌齿一列,门状齿,排列紧密;锄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体被极小之圆鳞,不易脱落;鳃盖骨及颊部亦被鳞;侧线单一且完全,高位。背鳍单一,硬棘部与软条部间具缺刻或不明显;胸鳍圆形;尾鳍内凹或叉形。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印度-太平洋及地中海东部海域。在我国累积记录有13种,种类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域。暖水性近岸小型至中大型鱼类。主食藻类。幼鱼大都成群栖息于枝状珊瑚丛中,以死珊瑚枝上的藻类为食,有的则待在混浊的红树林区或河口区成长。成鱼则成群洄游于珊瑚礁区,有的则生活于混浊的河口或港口区。日行性鱼类,以藻类为食。体色多艳丽,常为海水观赏鱼。肉质鲜美,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褐蓝子鱼(Siganus fuscescens)等已有人工养殖。本科有时也独立成一亚目,即蓝子鱼亚目(Siganoidei)。

 

金线蓝子鱼 Siganus lineatus
 

狐蓝子鱼 Siganus vulpinus
 
鲭科 Luvaridae

仅1属1种,即鲭(Luvarus imperialis)。体长可达2米。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至温带中上层海域,栖息深度可达200米。以水母、栉水母等为食。单独活动,较罕见,我国偶可捕获。可做为食用鱼。

 

Luvarus imperialis
 

Luvarus imperialis
 
金钱鱼科 Scatophagidae

包括2属2种。体颇高,侧扁,略成钝角三角形。后枕骨高棋。口小,不能伸出。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体被细小栉鳞,皮肤坚韧。背鳍有1向前倒棘,硬棘部与软条间具缺刻,臀鳍有4鳍棘,尾鳍为截形或双凹形。侧线完整连续,呈弧形。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沿岸及河口域,属近沿海中小型鱼类,大多生活在沙泥底质且混浊的水域,亦常出现于河口的半淡咸水域或河川下游。杂食性,以蠕虫、甲壳类、水生昆虫及植物碎屑为食。背、臀和腹鳍的硬棘尖硬锐利且具毒性,刺到会引起疼痛。可食用,也是很受欢迎的观赏鱼。

 

多带金钱鱼 Scatophagus multifasciatus
 

金钱鱼 Scatophagus argus
 
刺尾鱼科 Acanthuridae

体卵圆或长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0毫米左右。皮肤颇坚韧,被以细小粗糙鳞片,与鲨鱼皮相似,故名“粗皮鱼”;各鳍大都无鳞。尾柄两侧各有1个或多个尖棘或带有锐嵴的骨板或瘤突,用以防卫,故名“刺尾鱼”。口小,前位,不能或稍能向前突出。齿多少侧扁,且常有锯齿或波状缘,两颌各有一行,犁骨与腭骨无齿。前鳃盖骨后缘无锯齿。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后颞骨固连于颅骨。腹鳍I-3~5,腋部无长形尖腋鳞。全世界约9属76种。分布于各热带海区。我国产9属41种,见于南海。为暖水性鱼类,一般喜栖于水质清晰的珊瑚礁或岩石海域。以藻类为食,常帮助海龟等清理皮肤,有“外科医生”之称。发育过程有透明幼体阶段,随著生长,体形或体色变化极大。以数量尚多,可供食用。因体色鲜艳,大多为名贵观赏鱼。

 

紫高鳍刺尾鱼 Zebrasoma xanthurum
 

蓝刺尾鱼 Acanthurus coeruleus
 
镰鱼科(角蝶鱼科)Zanclidae

尾柄两侧无尖锐棘或骨板;牙细尖,呈刚毛状。仅1属1种,即镰鱼(Zanclus canescens)。1龄镰鱼体长120毫米,最大体长可达250毫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须经过一个与刺尾鱼科鱼类幼鱼形态相似的变态期――尖尾期。幼鱼与成鱼形态变异较大,幼鱼全体透明,腹部银白色,命名为灰镰鱼;成鱼眼的上前方有棘,如额上的角,命名为角镰鱼。幼鱼背鳍第3棘甚长,约为体长的2倍,随年齿的增长而减短。吻短, 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长。幼鱼口角具一刀形棘,体长达75毫米时才消失。仔鱼通常在外海营浮游生活,体长达40毫米时才转入礁盘生活。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和丝状藻。产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见于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等地。

 

镰鱼 Zanclus canescens
 

镰鱼 Zanclus canescens
 

 

刺尾鱼亚目

Acanthuroid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