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属50种。我国产2属23种。体近卵圆形或延长,多少近于圆柱状。口小,前位,上颌稍能伸缩;上颌骨为眶前骨所盖,不外露,无辅上颌骨,眶前骨无棘。侧线简单完全,鳞片小,栉鳞或圆鳞。背鳍1个或2个,2个时,鳍棘部与鳍条部在基底处相连,呈深凹刻,具4~7根短棘,19~27根软鳍条;尾鳍截形或圆形。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区,以一游一停的方式在珊瑚礁盘或四周的沙地方活动,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被海流冲过的浮游动物或底栖性小动物为食,有时会以利齿捕捉小鱼。经济利用体虽小,不具经济价值,但可食用。一般做为炼制品或饵料。
有13属40种,可分为3亚科:鲈形亚科(Percophinae)、状鱼亚科(Bembropinae)、双烙阊强疲Hemerocoetinae)。我国产5属8种。体延长,圆柱形,后端稍侧扁,头部纵扁;眼大,眶间窄。背鳍棘与软条部分离;臀鳍具1棘或硬棘,软条与背鳍软条同形。2腹鳍之间距离大。
有8属50种。我国产4属8种。体长形,圆柱状,向后渐细,头与体稍平扁,尾部侧扁,头宽大,覆发达而坚固的骨板。眼小,位于头的背面。口上位,口裂垂直。前颌骨能伸缩,上颌骨宽,无辅上颌骨;两颌、拦羌半窆蔷呷廾状牙。无鳞或被小圆鳞;侧线发达,上侧位。背鳍1~2个,鳍棘部很短或无;臀鳍软鳍条12~18根;腹鳍喉位;尾鳍截形或圆形。有些种类眼后具由眼肌所衍生得发电器。无鳔。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深度水深约15至400米。底栖,肉食性,喜栖于沿岸沙泥底或石砾滩。具有潜入沙中的习性,仅露出眼和口且静止不动,一有猎物接近立即将之吞下。有些种类在下颔内侧有可伸出的长舌状突出构造,称为“呼吸瓣”,以此诱捕食物。
有6属13种。包括无足克丽鱼属(Apodocreedia)、鸭嘴属(Chalixodytes)、无棘属(Creedia)、晶穴鱼属(Crystallodytes)、沼鱼属(Limnichthys)、裂鳍属(Schizochirus)。我国仅见于台湾。
仅3属5种,包括窄头沙鱼(Crapatalus angusticeps)、沙(Crapatalus arenarius)、芒氏沙(Crapatalus munroi)、细(Leptoscopus macropygos)、扁头莱苏(Lesueurina platycephala)。底栖。
仅2属2种:日本叉牙鱼(Arctoscopus japonicus)和毛齿鱼(Trichodon trichodon)。分布于北太平洋寒冷沿海地区,以日本秋田县为最。栖息于150~300米深的沙堆或泥堆的海底,有钻进沙堆里的习性。产卵时成群涌到海岸附近,在海藻的根部产团状卵。可食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仅1属13种。口大,前位。上颌牙1行,犬牙状;下颌牙多行,1行为犬牙;两颌犬牙均可活动。眶前骨下缘有分叉小棘。前鳃盖骨后下角有三棘,两棘向前,一棘向后而尖长。体被小的强栉鳞,不呈覆瓦状。体每侧有侧线2条。肉食性底层小鱼,体长多在10厘米左右,为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2种:弓背鳄齿鱼(Champsodon atridorsalis)和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见于东海和南海。
仅1属1种,即冰河鱼(Cheimarrichthys fosteri),又称冬。体长15~22厘米。仅分布于新西兰淡水溪流中。底栖性。
有4属30余种。深海鱼。我国暂无记录。
龙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