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多板纲
  多板纲(Polyplacophora)又称有甲纲。通称石鳖。身体左右对称,一般为椭圆形,背腹扁,背部有外套膜,腹面为肌肉发达的足部。足与外套膜之间为外套腔,鳃环列于外套腔中足的周围。足的前端有口盘,内有齿舌。肛门在身体后端,与口在同一直线上,外套腔中还有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开口。贝壳是由8块彼此关连、做覆瓦状排列的壳片组成,前面的一块称头板,中间的6块称中间板,后面的一块称尾板。这些壳片的大小、形状、花纹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为区分种类的重要特征。通常贝壳不能完全覆盖身体的背部,形成环带。有的种板完全退化,有的种8块板不相关连。 一般草食性。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子在海水中或是在母体的鳃叶间受精孵化。约有600多种,另有350左右化石种。世界性分布,全部海产。按嵌入片的形状分为2目:鳞侧石鳖目(Lepidopleurida)和石鳖目(Chitonida)。我国沿海常见如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锉石鳖(Ishnochiton)、鳞侧石鳖(Lepidopleurus)等。
 
多板纲的主要特征
身体扁平,卵圆形
头部不明显
背面有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
梯形神经系统
一般以齿舌刮取礁石上的海藻为食
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石鳖身体呈卵圆形、背腹扁平,大多数种类体长2~12cm,个别的种可长达20~30cm,身体背面有8个覆瓦状排列的横板,构成其外壳,因此称多板类。8个壳板中除第一个与最后一个背板之外,其他背板形状相似,壳面有各种刻纹与花饰,每个壳板的边缘均埋入外套膜中,有的种甚至有嵌入片,以插入外套膜中,固定壳的位置。也有的种壳几乎整个埋在外套中,壳板两侧的身体边缘均为外套部分,有的种外套部分是光滑的,有的种在背面具有毛、棘或鳞片等装饰。多板类的头不明显,口位于前端腹面,口后为宽阔扁平的足,足几乎占据了身体的整个腹面,宽阔的足适合于动物在岩石表面附着。当动物遇到刺激时,身体边缘的外套膜部分也参加附着,以增加附着的牢度。当足脱离附着物,由于壳板重叠排列,所以允许身体卷曲形成球状,以便防卫。多板类很少活动,只有夜间或潮汐平静时,才进行觅食活动。足与外套之间形成外套沟,位于身体两侧,其中有许多对成线形排列的栉状鳃,一般从十几对到几十对不等,常因种而异。由于外套的边缘也可以附着在基底上,可使外套沟形成一个完全密闭的室,鳃由沟的顶端悬垂下来,使外套沟被分成腹侧及背中两个水流通道,前端外套边缘略略抬起形成入水孔,身体后端同样形成出水孔。水由前端入水孔流入外套沟,沿腹侧缘的入水流向后,每流过一个鳃时,水又向背流入背中部分的出水流,背中部外套沟的水也是由前向后流,最后经过身体后端出水口流出体外,在水流过程中,鳃进行气体的交换。
 

石鳖腹面

 

石鳖结构模式图

 
多板类动物也以齿舌刮取岩石表面的藻类为食,口腔后端具有齿舌囊,在齿舌的腹面还形成了一个亚齿舌(subradu1a),实际上亚齿舌是一个感觉器官。取食时,先伸出亚齿舌,发现食物后再伸出齿舌取食,所以亚齿舌可以不断地伸出进行觅食活动。取食时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物亦可将食物粘着缠绕成食物索,食道中有咽腺(也称糖腺)可分泌淀粉酶与食物混合,食物经食道进入胃之后,又进一步地与肝脏分泌物混合,进行细胞外消化过程。肠高度盘旋,肠的前端也有部分消化功能,肠道后端有一对括约肌,肠道分泌的粘液亦可将食物残渣粘连在一起,经括约肌的收缩作用形成粪粒,经后端的肛门排出体外。石鳖的围心腔位于身体后端中背部,具一个心室二个心耳,心室向前伸出动脉,亦为开放式循环。具有一对后肾,前端开口在围心腔,后端开口在外套沟中。多板类的神经结构比较原始,没有神经节。围绕食道形成一神经环,由神经环向前发出神经支配口腔等器官;向后伸出二对神经索:一对是足神经索,支配足的运动;另一对是外侧的侧脏神经索,支配外套及内脏器官,成对的神经索之间也有横的神经联系,构成梯状神经。感官不发达,触手及平衡囊均不存在,仅在壳板下有许多壳板感觉器(aesthetes),甚至可多到上千个或者由许多这种感觉器变成小眼集中在前端的壳板上,实际上它们都是些感觉细胞,有时感觉细胞也出现在外套膜的边缘,总之它们具有视觉、触觉及嗅觉的功能。多板类动物均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围心腔前端中背部。生殖细胞成熟后,由生殖导管开口在外套沟肾孔的前端,生殖管也是由体腔管形成。不发生交配,受精作用发生在外界或雌性外套沟中。卵单个产出或粘成束状,经螺旋卵裂、担轮幼虫发育成成体,没有面盘幼虫期。
 
鳞侧石鳘目 Lepidopleurida
贝壳缺乏嵌入片,不插入外套膜中,体长1cm左右,鳃的数目较少。主要生活在深海中。仅鳞侧石鳖科(Lepidopleuridae)。如低粒鳞侧石鳖(Lepidopleurus assimilis),体小,长圆形,壳板白色,无嵌入片,尾板比头板稍大,环带上有多种棘和簇状鳞,鳃10对,我国黄海低潮区到40m深的海底有分布。
 

鳞侧石鳖(Lepidopleurus cajetanus)

 

鳞侧石鳖(Lepidopleurus cajetanus)

 
石鳘目 Chitonida
背壳上具有嵌入片,其上还具有锯齿,以利于附着在外套膜中。鳃的数目较多十几对到几十对不等,包括多板纲中绝大多数的种类。多在沿岸生活,例如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鬃毛石鳖(Mopalia)等。
 
鬃毛石鳖科 Mopaliidae
身体椭圆形或近圆形。头板前方的嵌入片有8个齿裂,尾板后方中央有凹陷窦。环带上除生有针、鳞外,还被有鬃毛状突起。鳃列通常超过足部长度的一半。齿舌的内侧齿具有大的3个齿尖。网纹鬃毛石鳖(Mopalia retifera)身体呈椭圆形,壳片灰白色,杂有红色、绿色和褐色的斑点;头板半圆形,具有网状刻纹和10条颗粒的放射胁;中间板的中央部有网状刻纹,翼部有2条粗大的、具有粒状突起的肋;尾板自壳顶向两侧各有1条突起肋,末端有一易燃明显的缺刻;环带土黄色,周缘有1列大小均匀的刺,表面被有很多小型的刺和大型的鬃毛状棘;分布于我国福建东以北的沿海,生活在潮间带。日本宽板石鳖(Placiphorella japonica)壳板短而宽,较扁平,环带前缘特别宽,上面布有粗短的棒状棘,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的低潮区。
 

光滑鬃毛石鳖(Mopalia laevior)

 

隐匿宽板石鳖(Placiphorella velata)

 
隐板石鳖科 Cryptoplacidae
体呈椭圆形或细长条形。壳板较小,头板的嵌入片具3或5个齿裂,中间板各侧有1个裂或无齿裂,环带发达。齿舌的内侧齿有3个齿尖。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体椭圆形,壳片暗绿色,沿其中部有3条红色色带,头板半圆形,嵌入片3有5个齿裂,中间板各侧有1个齿裂;尾板小。环带较宽,上有18丛针束,鳃21对,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沿海习见的种类之一。幼形隐板石鳖(Cryptoplax larvaeformis)曾误定为Cryptoplax oculata,体蠕虫形,两端圆。壳板小,成体第1~4壳板相互连接,第5~8壳板分离,幼小个体8枚壳板都互相连接,在前3枚壳板的周围有1圈黑色的棘,黑棘之外又有1圈白色的棘,形如眼状,环带特别发达,浅黄色,第3~4壳板之间和第5壳板的位置上,各有1条黑色色带,鳃28对,生活在珊瑚礁间,见于我国海南岛南端和西沙群岛。
 

幼形隐板石鳖(Cryptoplax larvaeformis)

 

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锉石鳖科 Ischonochitonidae
壳板通常有明显的翼部,具各种雕刻。盖层发达,常覆被连接层的大部分。在头板和尾板中的嵌入片齿裂数目有变化;中间板每侧的齿裂数很少,1~3个。齿舌的内侧齿常有2尖或3尖,很少为单尖或钝圆的。花斑锉石鳖(Ischnochiton comptus)体长圆形,壳板扁平,颜色多变化,头板有多数细小的放射胁,嵌入片具12个齿裂,中间板嵌入片每侧各具1个齿裂,尾板嵌入片具12个齿裂,环带窄,生活于潮间带,是我国沿海习见的种。函馆锉石鳖(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
 

澳洲锉石鳖(Ischnochiton australis)

 

花斑锉石鳖(Ischnochiton comptus)

 
棘带石鳖科 Acanthopleuridae
如日本花棘石鳖(Liolophura japonica),体长椭圆形,壳板褐色,环带上黑色和白色的棘相间排列,五带状,头板上有互相交织的细放射胁和生长纹,中间板具有同心环纹,尾板小,在8枚壳板中以第三板最宽,环带上着生粗而短的石灰棘,鳃数目多。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日本花棘石鳖(Liolophura japonica)

 

多疣花棘石鳖(Acanthopleura granulata)

 
云斑石鳖科 Toniciidae
如平濑锦石鳖(Onithochiton hirasei),体呈长圆形,壳板花纹鲜艳,以第二板的长度最大,头板半圆形,布有放射状排列的壳眼,嵌入片具有9个垂直的齿裂,中间板峰部三角形,翼部特别显著,前缘有3~4行壳眼,嵌入片每侧各具1个齿裂。尾板大,后缘有壳眼2~3行,环带表面生有微细的小毛,鳃32对。生活于潮间带,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平濑锦石鳖(Onithochiton hirasei)

 

蜡黄锦石鳖(Onithochiton quercinus)

 
甲石鳖科 Loricidae
如朝鲜鳞带石鳖(Lepidozona coreanica),体呈椭圆形,壳板高,龙骨较发达,全体灰黑色,头板有16条由粒状突起联成的末端分叉的放射胁,嵌入片有14个齿裂,中间板的中央部具有粒状突起的纵肋,翼部也有明显的粗肋数条,肋上有较大的粒状突起,嵌入片两侧各具2个齿裂,尾板中央区有纵肋,后区有放射胁,嵌入片具12个齿裂,环带窄,被以鳞片,鳃34对。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海滨习见种类之一。
 

莫氏鳞带石鳖(Lepidozona mertensii)

 

朝鲜鳞带石鳖(Lepidozona coreanica)

 
 

 

 

多板纲

Polyplacoph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