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Mollusca)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但软体动物的真体腔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中。软体动物在形态上变化很大,但在结构上都可以分为头、足、内脏囊及外套膜4部分。头位于身体的前端,足位于头后、身体腹面,是由体壁伸出的一个多肌肉质的运动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面,是由柔软的体壁包围着的内脏器官,外套膜是由身体背部的体壁延伸下垂形成的一个或一对膜,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即为外套腔。由外套膜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形成一个或两个外壳包围整个身体,少数种类壳被体壁包围或壳完全消失。这些基本结构在不同的纲中有很大的变化与区别。软体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也出现了比原肾更进化的后肾(metanephridium)。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还有35000化石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特别是一些软体动物利用“肺”进行呼吸,身体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适合于地面上生活的陆生动物。软体动物门可分为7个纲:单板纲(Monoplacophora)、多板纲(Polyplacophora)、无板纲(Aplacophora)、腹足纲(Gastropoda)、双壳纲(Bivalvia)、掘足纲(Scaphopoda)、头足纲(Cephalopoda)。其中仅腹足纲及双壳纲有淡水生活的种类,腹足纲还有陆生种类,这两纲包含了软体动物中95%以上的种类,其他各纲均为海洋生活。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一般分头、足、内脏团3部分,具贝壳或退化
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并存,开管型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呈U字形,许多种类具齿舌,具肝脏
水生种类以肺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的“肺”呼吸
排泄系统包括后肾管和围心腔腺
神经系统一般不发达,但头足类很发达
大多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多为间接发育,出现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钩介幼虫
 

腹足纲(Gastropoda) 贝壳1个,呈螺旋状,壳口大多具厣;头部明显,有眼及触角,口中有齿舌;内脏团随螺壳的扭转一般呈螺旋形,左右不对称;有的种类为卵胎生;海产种类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现存约75000种,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河陆地,可分为前鳃亚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等3亚纲

 

双壳纲(Bivalvia)身体侧扁,左右对称;体表具2片贝壳,故名双壳类;头部退化,无齿舌;足部发达呈斧状,故名斧足类;鳃1~2对,呈瓣状,故名瓣鳃类;神经系统较简单,有脑、脏、足3对神经节;海产种类发生时常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则有钩介幼虫;现存种类约有30000种

 

头足纲(Cephalopoda)身体分为头、足和躯干3部分;除鹦鹉螺等原始种类具外壳,其余均为内壳或无壳;头部发达,头侧具1对构造相当完善的眼;足特化为8或10条腕和1个漏斗,腕环生于头部前方;闭管式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复杂,神经节集中于头部,有中胚层形成的软骨匣保护;现存约756种,全部海产

 

掘足纲(Scaphopoda)贝壳呈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或象牙状,两端开口,故又名管壳类;足发达呈圆柱状;头部退化为前端的一个突起;全部海产,多在泥沙种穴居,滤食浮游生物;约350种,仅有角贝科和光角贝科2科

 

无板纲(Aplacophora)为原始种类;体呈蠕虫状;无贝壳;体长一般在5cm左右,细长或肥厚,头不发达,足退化;具腹沟;全部海产,多数在软泥中穴居,少数可在珊瑚礁中爬行生活,仅有300种左右,绝大多数属于新月贝类,少数属于毛皮贝类

 

多板纲(Polyplacophora)身体扁平,卵圆形;头部不明显;背面有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梯形神经系统;一般以齿舌刮取礁石上的海藻为食;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全部海产,约有600多种,分为鳞侧石鳖目和石鳖目

 
单板纲 Aplacophora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单板类是已灭绝的一类软体动物,因为只有在寒武纪及泥盆纪的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种类,而从未发现过生存的标本。但1952年,由丹麦“海神号”调查船(Galathea Expedition)在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海岸3350m深处的海底发现了10个生活的单板类动物――新蝶贝(Neopilina galathea)标本。从而使人们重新对单板类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此之后,人们又在太平洋及南大西洋等许多地区2000~7000m深的海底先后又发现了7个不同的种,使这种原始的软体动物又具有了新的研究价值。新蝶贝体长0.3~3cm,具有一两侧对称的、扁平的J形壳,或矮圆锥形壳,壳顶指向前端,因此称单板类。新蝶贝的外部形态相似于多板纲的石鳖(Chiton)。头部很不发达,身体腹面具有扁平宽大的足,外套膜与足之间有外套沟(pallial groove)相隔离。口位于腹面、足的前端,肛门位于身体后端外套沟内。口前方两侧有一对大的具纤毛的须状结构,称缘膜(velum)。口后是一对褶状物,称为口后触手(postoral tentacles)。外套沟中有5~6对单栉鳃(鳃轴的一侧具鳃丝)。体内靠两侧有8对足缩肌(pedal retractor muscles),口腔内有齿舌,也有发达的消化腺,胃内也有晶杆和晶杆囊,胃的内含物中包含有硅藻、有孔虫及海绵骨针等碎屑,所以新蝶贝也是沉积取食者(detritus feeder)。肠高度盘旋。身体后端直肠两侧有一对心室、两对心耳,分别包围在一对围心腔中。由两个心室发出的血管联合成前大动脉,也是开放式循环。新蝶贝具有6对后肾,除第一对外,其他各对一端开口在体腔,一端开口到外套沟。神经系统也相似于石鳖,口周围有神经环,并有两对神经索,即足神经索及侧神经索,之间都有横的神经相联。雌雄异体,具两对生殖腺及生殖导管,生殖导管与中部的两对后肾相连,因此生殖细胞仍然是通过肾孔排到体外,行体外受精。由于新蝶贝均为深海生活,所以对其生态及发育很少了解,但其J形壳、爬行足、头化不明显,具齿舌、鳃、肾及肌肉的重复排列,都说明它们的原始性。现在许多动物学家都认为很可能单板类就是现存腹足类、双壳类及头足类的祖先动物。
 

新蝶贝(Neopilina galatheae)是在1952年,由丹麦“海神号”调查船在哥斯达黎加海岸3350m深处的海底首次发现

 

新蝶贝(Neopilina galatheae)是单板纲唯一的已知现存种,生活于太平洋及南大西洋2000~7000m深的海底

 

新蝶贝(Neopilina galatheae)体长0.3~3cm,具有一两侧对称而扁平的J形壳,故名单板类 , 是原始的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