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棘皮动物门> 游移亚门> 海参纲
  海参纲(Holothuroidea)形态与其他棘皮动物有很大区别。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背腹略扁,具管足,背侧常有疣足(papillae),为一种变形管足,无吸盘或肉疣。口位体前端,周围有触手,其形状与数目因种类不同而异,肛门位体末。内骨骼为极微小的骨片,形状规则。消化道长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大成泄殖腔;由此分出的一对分支的树状结构,称呼吸树或水肺,为其特有的呼吸器官,受刺激时,可从肛门射出,抵抗和缠绕敌害,能再生。另有许多盲管状的居维尔氏器,司排泄。围绕食管有石灰环特有结构,辐水管和辐神经由此通过。筛板退化,位体内。海洋底栖,匍匐行进,以混在泥沙中的有机质碎片、藻类及原生动物为食,摄食时连泥沙一同吞入。个体发育依次经耳状幼体(auricularia)、樽形幼虫(doliolaria)和五触手幼虫(pentactula),最后变态成海参。现存种类约有1100种,化石种类较少。是潮间带很常见的棘皮动物,分布在不同深度的海底,多隐藏在石块下,常成堆聚集。可分为指手目(Dactylochirotida)、枝手目(Dendrochirotida)、J手目(Aspidochirotida)、弹足目(Elasipodida)、芋参目(Molpadiida)、无管足目(Apodida)等6目。

海参纲

Holothuroidea

 

 

 

 

 

 
海参纲的主要特征
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
腕,口为一圈触手所包围
内骨骼为极小的骨片,形状规则;体柔软,无棘刺
背侧管足退化成肉刺
具水肺或称呼吸树,有呼吸与排泄功能
 
指手目 Dactylochirotida
属原始种类,触手简单,身体包在一可变形的壳内,如高球参(Sphaerothuria)。
 
枝手目 Dendrochirotida
手(或口管足)树状分枝,不具坛囊,腹面步带沟中有管足,或管足在腹面及背面均有分布。有呼吸树。如瓜参(Cucumaria)、赛瓜参(Thyone)等。
 

赛瓜参(Thyone fusus)口管足,用以捕食

 

瓜参(Cucumaria planci)

 

翼手参(Colochirus robustusa)群体

 

伪翼手参(Pseudocolochirus axiologus)

 

伪翼手参(Pseudocolochirus violaceus)

 

瓜参(Cucumaria frondosa)

 
J手目 Aspidochirotida
触手叶状或盾形,身体腹面有时具发达的管足,有呼吸树。刺参科(Stichopodidae)个体大,长20~40厘米,最大的可达1米。体壁厚而柔软,背面疣足发达,呈肉刺状。触手一般为20个,J形,基部有坛囊。生殖腺2束,位于背悬肠膜的两侧。呼吸道通过异网与消化道相连。石管常与体壁相连。无居维氏器。骨片多为桌形体和杆状体,常有C形体,个别的有扣状体。多生活于浅海,见于珊瑚礁或岩石底,常有排脏现象和自溶现象,再生力很强。中国北方沿海的刺参有夏眠习性,夏季产卵后,爬到石底,不活动,不摄食,消化道缩得很细,秋后温度下降再出来摄食。一些种类已可人工养殖。全世界约有30种,我国已知有3属7种,均为食用佳品。梅花参(Thelenata)是印度―西太平洋区热带珊瑚礁特有的著名食用海参,伸展时长可达1米,加工后的干品重可达500克,是海参纲个体最大者。
 

蛇目白尼参(Bohadschia argus)

 

图纹白尼参(Bohadschia marmorata)

 

格皮氏海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

 

黑海参(Holothuria atra)

 

红黑海参(Holothuria edulis)

 

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

 

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

 

虎纹海参(Holothuria pervicax)

 

黄斑海参(Holothuria flavomaculata)

 

巨梅花参(Thelenota anax)伸展可达1.5米,是最大的海参

 

网目海参(Holothuria ocellata)

 

黄疣海参(Holothuria hilla)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

 

赫氏刺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

 

日本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

 

糙刺参(Stichopus horrens)

 

花刺参(Stichopus variegatus)

 
弹足目 Elasipodida
大多数为深海种,触手叶状,管足少,口在腹面,无呼吸树,如浮游海参(Pelagothuria)。
 
芋参目 Molpadiida
具15个指状触手,管足乳突状,仅存在肛门附近,有呼吸树,身体后端成尾状。包括芋参科(Molpadiidae),如芋参(Molpadia);尻参科(Caudinidae),如尻参(Caudina)、海棒槌(Paracaudina)、海地瓜(Acaudina)。
 

海棒槌(Paracaudina australis)

 

海棒槌(Paracaudina australis)

 

芋参(Molpadia)

 
无管足目 Apodida
触手10~20个,指状或羽状,无管足,无呼吸树,如锚海参(Synapta)、细锚参(Leptosynapta)等。
 

细锚参(Leptosynapta dolabrifera)

 

细锚参(Leptosynapta inhaerens)

 

锚海参(Synapta maculata)

 
海参类的外形特点
海参类在体形大小上有很大变化,体长在3cm~1.5m之间,多数种类在10~30cm之间,热带种类体型较大。体表颜色深暗,多呈黑色、褐色或灰色等,偶有淡绿色、桔色或紫色等。我国渤海湾沿岸常见的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南海常见的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以及沿海常见的瓜参(Cucumaria)都是很典型的代表种。口与肛门沿身体的长轴位于身体的两端,或迁移到身体的背面或腹面。口周围也有围口膜,其外围有一圈触手,一般10―30个,是由口管足改变形成的。触手在大小、形状上有很大变化,或分支,如瓜参;或呈指状,如芋参(Molpadia)。触手本身可伸缩,必要时由于体壁的收缩,口及触手可以完全缩入体内。肛门周围常有小的乳突或钙质骨板所环绕。海参用身体的腹面附着在海底,一般较平坦,它包括三个步带区,背面较隆起,具两个步带区,背腹面逐渐有了分化。在原始的种类如瓜参,背、腹面的步带区都有管足,只是腹面的管足吸盘更发达。而在海参属(Holothuria),其背面及侧面的管足减少成瘤状或乳突状。硬海参(Psolus)背、侧面的管足完全消失,仅留有腹面的管足以爬行。赛瓜参(Thyone)管足在整个体表散布,而锚海参(Synapta)所有管足均消失。
 
海参类的运动
海参类不善于运动,它们生活在岩石下或沙质海底,靠管足以爬行。在一些硬质海底的种类,管足往往多用于附着。沙质海底的种类主要靠体壁肌肉的收缩而运动,特别是在一些没有管足的种类,靠身体的收缩及触手的挖掘作用在泥沙中穴居。还有极少数种类可以游泳。体壁由于骨骼的减少而使之柔软或似革状,最外层有一层角质膜,无纤毛,下为上皮细胞层。真皮位于上皮细胞之下,其结缔组织中有许多微小的骨片,需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骨片的形态因种而异,常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结缔组织下为一层环肌,沿身体的步带区有纵肌。体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根据体壁的厚薄及骨片的大小、多少可确定海参的食用价值及名贵程度。水管系统与其他棘皮动物相似,但筛板不直接与外界相通,而是悬挂于体腔内,咽的下面经一很短的石管与咽基部的环水管相连。有的种筛板及石管不止一个。由环管上长出波里氏囊,也悬于体腔中。囊的数目在瓜参只有一个,赛瓜参可能有3~4个,无足目的一些种可多至10~50个。它们的机能在于形成一个膨胀室,以维持水管系统内的压力。由环水管向前分出一些小管,进入触手;向后发出5条辐水管,它们穿过围咽的骨板到体壁内面沿步带区全身分布,并沿途分出侧管进入管足,具坛囊。如管足减少,坛囊也相应地减少。在无管足的种类,辐管及侧管也消失。
 

刺参等为沉积取食,它们吞驳撞康哪嗌常消耗其中的有机物,然后再将不能消化的物质由肛门排出;消化道的前端为口,在触手基部围口膜中央 ;口后为咽,咽的前部被一钙质环环绕

 

许多穴居或石下静止生活的种类,如瓜参及赛瓜参等它们以分枝的触手向体外延伸,触手表面具有粘液,粘着落入表面的有机颗粒或主动捕捉微小食物,然后随触手一起缩回到体内,再将食物送入口

 

海参含蛋白质高,味鲜美,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也是名贵的药材。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可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衰老,预防动脉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肿瘤

 
海参类的生理
海参类主要是悬浮取食或沉积取食,许多穴居或石下静止生活的种类,如瓜参及赛瓜参等它们以分枝的触手向体外延伸,触手表面具有粘液,粘着落入表面的有机物颗粒或主动捕捉微小食物,然后随触手一起缩回到体内,再将食物送入口。触手从咽壁获得分泌的粘液后又伸出体外。另一些种类如刺参等为沉积取食,它们吞驳撞康哪嗌常消耗其中的有机物,然后再将不能消化的物质由肛门排出。消化道的前端为口,在触手基部围口膜中央。口后为咽,咽的前部被一钙质环环绕,它由10个板(步带区及间步带区各5个)连结形成,或许相似于海胆的亚里斯多德提灯。钙质环不仅支持咽与环水管,也是体壁纵肌束及触手伸缩肌的附着处。咽后或有微小的食道,与肠直接相连,无胃。肠超过体长的3~4倍,在体内环绕排列,并有隔膜固定位置,最后变成泄殖腔,以肛门开口体外。除了无管足类是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之外,大多数种类在消化道两侧有一对呼吸树(respiratory trees)作为呼吸器官,它是由泄殖腔的前端发出的一对主干,由主干分出大量的分支及再分支,最后末端形成成丛的小囊,囊内充满体腔液,通过泄殖腔及呼吸树有节奏地收缩与扩张,使水流入与流出以进行气体的交换。仅一次收缩就可将呼吸树中的水分完全排光。海参的体腔是很宽阔的,体腔具纤毛上皮,使体腔液在体内流动并完成物质的循环。体腔内含有几种体腔细胞,有的体腔细胞中含有血红素,使体腔液变成红色。例如瓜参、赛瓜参即是。代谢产物主要为氨,常以结晶形式被体腔细胞携带到呼吸树、肠道等处,然后再排出体外。海参类、特别是海参属及刺参属具有很发达的血系统,具有平行于水管系统的环血管和辐血管,伴随肠道有背、腹血窦。由背血窦分出大量的血管进入肠壁,由肠壁的小血管再汇集成腹血窦。也有血管分布到呼吸树。血液相似于体腔液,体腔细胞也由血管壁产生。血液的循环途径尚不清楚,但背血窦的搏动可以推动血液的流动。海参的血系统对气体及食物的输送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神经系统也与水管系统相平行,在触手基部有神经环,由它提供神经到触手及咽。5条辐神经穿过咽部的钙质板,到达5个步带区环水管之下靠近真皮层的地方。神经的内面有下神经窦(体腔来源)及上神经窦(非体腔来源)包围,辐神经本身也可分为厚的外神经及薄的下神经。实验证明神经环并不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具较发达的感觉细胞,分布在上皮层中,特别是在身体的两端。整个表面对光具反应。触手的基部有眼点。在钙质板附近有中空的平衡球,内有平衡石,司身体的平衡。穴居种类具向地性(geotropic)。
 

海参、刺参等受到刺激时,从肛门排出居维尔氏小管,以粘绕敌害

 

海参个体发育依次经耳状幼体(图)、樽形幼虫和五触手幼虫

 

呼吸树是海参特有的呼吸器官,位于消化道两侧

 
海参类的生殖与发育
大多数海参为雌雄异体。极少数为雌雄同体,但雄性先熟。海参只有一个生殖腺,由简单的或分支的管丛组成,后端连接一生殖导管,形成一拖布状,悬在体腔的前端,最后以生殖孔开口于背、中部的两触手之间。一般为体外受精,发育几天后形成耳状幼虫,也有纤毛带,很相似于海星的双羽幼虫。然后,又经过一桶形幼虫期。因此有人主张桶形幼虫是棘皮动物的最基本的幼虫形态。最后,经变态成为成体。一些种类具孵育幼虫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寒带海洋生活的种类,在其腹面及背面形成孵育袋,受精卵在其中发育。也有少数种可在体腔内受精并孵育幼体,通过肛门区体壁的破裂而释放出来。海参类具有很强的自切及再生能力。例如海参、刺参等在其呼吸树的基部有数目不等的粘液性盲管,称居维尔氏小管(Cuvier's tubules),呈白色、粉色及红色等,在海参受到剧烈刺激、损伤或过度拥挤等异常情况下,可引起体壁的剧烈收缩,并由肛门排出这些居维尔氏小管,或同时释放出粘液以缠绕入侵者,有的其中还含有毒素以用于防卫。有的种在排放同时,还伴随有内脏切除(evisceration),即同时排出其两侧的呼吸树,甚至消化道、生殖腺及全部内脏器官,有的种如瓜参等还可由身体前端断裂。这种自切在有的种是一种季节性的自然现象。自切以后都能再生,泄殖腔是再生的中心。如果身体自切成两段,两段都能再生成两个个体。如自切成多段,一般只有带有部分泄殖腔的片断能再生成一整体。但少数穴居的种类,只有前端部分才能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