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真兽亚纲> 食肉目> 灵猫科

  灵猫科Viverridae有6亚科20属35种:隐肛狸亚科Cryptoproctinae、食蚁狸亚科Euplerinae、缟狸亚科Hemigalinae、双斑狸亚科Nandiniinae、棕榈狸亚科Paradoxurinae、灵猫亚科Viverrinae。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体型较大细长,后足仅具4趾,四肢短,具腺囊,头骨形态及牙齿与犬科较接近,但上裂齿原尖较大,且有较发育的前附尖。臼齿2/2,上臼齿横生,其内叶较外缘为狭。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边缘,以岩洞和树洞为巢。夜行性,捕食小动物,兼食植物果实。雌雄性在会阴部均有发达的芳香腺囊分泌灵猫香,雄性产量比雌性多1倍以上,常擦抹在小树桩或石块上作为占据领域的标志。灵猫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17巨环酮灵猫酮,是配制高级香精必不可少的定香剂,尤以非洲灵猫Civettictis civett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和小灵猫Viverra indica闻名世界,后两者我国已有人工饲养。

 
隐肛狸亚科 Cryptoproctinae
仅1属1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
 

马岛B(隐肛狸)Cryptoprocta ferox
  隐肛狸属 Cryptoprocta

 

仅1种,即马岛B(隐肛狸)Cryptoprocta ferox。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为马达加斯加岛最大的食肉动物。体结实,肩高约37厘米,体长61~80厘米,体重5~10千克,尾长可达80厘米。性体大于雌性。外形似美洲狮雄,嘴部似狗。体毛较短。全身棕色,富有光泽。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独居,夜间活动较多,白天也活动。可像松鼠一样在树木间跳跃。繁殖季节通过特殊的气味相互联系。9、10月份交配,雄性咬着雌性的后颈部交配,时间可以长达165分钟。孕期90天,每产2~4只。出生体重约100克,15天睁眼,4个月可自由活动,15~20个月离开母兽。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由于人类带入岛的家猫和家犬携带的狂犬病等疾病,导致数量下降,总数不足3000只。

 

 
食蚁狸亚科 Euplerinae
2属2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
 

食蚁狸(尖吻灵猫)Eupleres goudotii
  食蚁狸属(尖吻灵猫属)Eupleres

仅1种,即食蚁狸(尖吻灵猫)Eupleres goudotii。分布于马达加斯加西部沿海潮湿的低地森林中。 体长45~65厘米,尾长22~25厘米。吻细长,体较粗肥。尾圆柱形,并贮存脂肪。每年7、8交配,并于12月次年1月,每产1~2只。出生体重约150克,并已睁眼。夜间活跃,大多独居,偶尔成群出没。于用气味标志领土。尖长的鼻吻适于捕食土中的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栖息地减少和人类的捕猎对其造成一定威胁。

 

 

 

马岛缟狸(马岛灵猫)Fossa fossana
  马岛缟狸属(马岛灵猫属)Fossa
 

仅1种,即马岛缟狸(马岛灵猫)Fossa fossana。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 体长40~45厘米,尾长21~25厘米,体重1.5~2千克。 以啮齿类、小鸟、昆虫等小动物为食。成对生活。8、9月交配,孕期3个月。出生即睁眼。人工饲养下可活11年。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种群受到严重威胁。

 

 

 

 

 
缟狸亚科 Hemigalinae
4属4种。分布于东南亚。
 

缟灵猫(印支缟狸、横斑灵猫、八卦猫)Chrotogale owstoni
  缟灵猫属(印支缟狸属)Chrotogale

仅1种,即印支缟狸(缟灵猫)Chrotogale owstoni。体长约50厘米,尾长约为体长的3/5。吻部突出。肩部有一“八”字形斑,背部具4条宽而大的黑色横斑,故又叫“横斑灵猫”或“八卦猫”。尾基部有两条黑褐色宽带,尾2/3以后的端部全为黑褐色。分布区很小,为越南北部、云南南部和老挝交界地区的特有属种。在云南南部仅分布于麻栗坡、马关、河口、屏边、金平和绿春。栖息于印度支那北部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林缘灌丛和草丛。多沿河流、沟谷边活动和寻食。栖息的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下。为地栖,亦能上树活动。食小鼠、小鸟、鸟卵、蜥蜴、蛙类和昆虫,亦食植物的鲜嫩枝叶和浆果。除繁殖期外,主要独栖。夜行性,白天隐藏于树洞、土洞或林木浓密之处休息。每年1~3月交配,孕期约60天,每年1或2胎,每胎1~3仔。为我国濒危物种。

 

缟狸(缟椰子猫)Hemigalus derbyanus
 
缟狸属(缟椰子猫属)Hemigalus
仅1种,即缟狸(缟椰子猫)Hemigalus derbyanus。
獭狸属(獭灵猫属)Cynogale
仅1种,即獭狸(獭灵猫)Cynogale bennettii。
霍氏缟狸属(霍氏缟灵猫属)Diplogale
仅1种,即霍氏缟狸(霍氏缟灵猫)Diplogale hosei。

 

 

 
双斑狸亚科 Nandiniinae
仅1属1种。分布于非洲。
 

双斑狸(非洲椰子狸)Nandinia binotata
  双斑狸属 Nandinia

仅1种,即双斑狸(非洲椰子狸)Nandinia binotata。分布于非洲东部丛林中。体重1.7~2.1千克。毛发直立粗糙。尾强而有力,长度与躯长相等。四肢短小有力,耳小。眼黄绿色。每年繁殖二次,孕期64天,5月和10月是生育期。在空心树干中产仔,一胎多可达4只,平均2只。一般独行,年轻雌性在完全成年前与母亲作伴。雌雄繁殖期偶尔也成对出没,曾发现十几只的暂时小群体在果实集中的树林出没。夜行性,在黄昏后和黎明前活跃。常在树上休息活动。 每个足的第三趾和第四趾之间有腺体,下腹部也有产生气味的腺体,用以标记领地。杂食性,以啮齿动物、昆虫,鸟蛋、鸟类、果蝠、腐肉、水果等为食,喜捕食家禽。

 

 
棕榈狸亚科 Paradoxurinae
包括5属7种。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南半岛。苏岛花面狸属(马氏灵猫属)Macrogalidia仅1种,即苏岛花面狸(马氏灵猫)Macrogalidia musschenbroekii,特产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
 

熊狸 Arctictis binturong
  熊狸属 Arctictis

仅1种,即熊狸Arctictis binturong。分布于非洲东部丛林中。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仅见于云南和广西。体长70~80厘米,尾长接近等于体长,体重8~13千克,为灵猫科第二大种类,雌性体形比雄性大出20%。形似小熊。尾端具缠绕性,能缠住树枝支撑身体觅食。毛被长而稀疏,粗糙而蓬松。绒毛长而呈波浪状。足垫大,几乎覆盖整个足底。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树栖。夜行性。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型兽类为食,尤喜榕树果实。在受威胁时会变得异常凶勐,而在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笑的声音。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发情交配,孕期2-3个月,一般5月中下旬产仔。一胎2~4仔,以2仔居多。幼体2岁性可成熟。寿命10~15年。我国熊狸的数量估计已不及200只,处于高度濒危状态,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齿椰子狸 Arctogalidia trivirgata
  小齿椰子狸属 Arctogalidia

仅1种,即小齿椰子狸Arctogalidia trivirgata。体型较小,体重1.5~2.0千克,体长40~50厘米,尾特长,明显地超过体长。除面部中央有一条细窄的白色纹外,面部再无斑纹。体背中至腰臀部有三条纵行的暗褐色条纹。从耳后至肩部有一条褐色颈纹,身体的其他部位均无斑纹。体背褐黄色,下体淡乳黄色,尾背中央黑色,脚趾和尾的后半部黑色。掌指(趾)所有垫叶的表面裸露光滑。腕垫狭长,与掌垫的联合长度等于或超过其宽度的两倍。主要栖于热带沟谷雨林和季雨林及其林缘灌丛和飞机草丛。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地栖,亦可上树活动和觅食,以小鼠、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等为食。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仅在70年代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采获2个标本以及在勐腊、景洪勐养的收购皮张中购得3张皮,现估计已野外绝迹。

 

果子狸(花面狸)Paguma larvata
  果子狸属(花面狸属)Paguma

仅1种,即果子狸(花面狸)Paguma larvata。因面纹黑白相衬明显而得名“花面狸”,因在夏、秋季取食大量果实,亦称“果子狸”。体型似家猫而较大,四肢短,尾颇长,几乎等于体长,体长50~65厘米,体重4~8千克,尾毛紧贴,尾型细。广泛分布在亚洲南部各国,在我国可见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最北可分布到北京和山西大同,是中国灵猫科动物分布最北者。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林、灌丛地区。居住在树洞或岩洞中。昼伏夜出,晨昏活动频繁。善攀援,常在树冠活动。主要以各种浆果、核果为食,亦捕食小鸟、鸟卵、青蛙、小鼠、田螺、昆虫等。年初发情交配,孕期2个月以上。每年春末夏初在树洞内产仔,每胎2~3仔。果子狸在我国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地区常被用以食用,“非典”(SARS)期间被一些不据确凿的证据证明病毒是由其传播,而遭到大规模宰杀。

 

椰子狸(棕榈狸、花果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
  椰子狸属(棕榈狸属)Paradoxurus

有3种:椰子狸(棕榈狸、椰子猫、花果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褐棕榈狸(杰氏椰子猫)Paradoxurus jerdoni、金棕榈狸(金椰子猫)Paradoxurus zeylonensis。分布于中南半岛、南亚和东南亚,我国仅有椰子狸,见于海南、云南、广西和四川。大小似小灵猫,但较细长,体长48~55厘米,体重2~3千克。吻较短,尾较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足部掌垫与糠垫相连,体背有5条显著的黑色纵条纹,体侧有黑斑点,故又称“花果狸”。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栖。昼伏夜出,冬时偶也日间出没,多在树上憩息或攀爬。常成对在树上活动和觅食。食性杂,食物有鼠类、小鸟、蛇、蜥锡、昆虫、娱松等,也吃野果。每年产1窝,每窝3~4仔。为食用和毛皮而被捕猎,我国南方爱带皮吃其肉。在我国属于易危物种。

 
灵猫亚科 Viverrinae
包括6属20种,为灵猫科最大类群。
 

非洲灵猫 Civettictis civetta
  非洲灵猫属 Civettictis
 

仅1种,即非洲灵猫Civettictis civetta。略小于大灵猫,体长约70厘米,背部有直立的鬃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它们栖息在森林,包括密茂的雨林或半林地。杂食性,以小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鸟蛋、腐尸及植物为食,可以捕食B及野兔。全年繁殖,每胎1~4仔。雄性肛门周围具分泌腺,可以分泌灵猫酮来划定地盘,工业上用以制作香水,其分泌量高于大灵猫和小灵猫,每周可泌香达4~19克。

 

水属 Osbornictis
仅1种,即水Osbornictis piscivora。分布于非洲。

 

 

 

小斑 Genetta genetta
  Genetta

(读音pú)包括10种:埃塞俄比亚Genetta abyssinica、安哥拉Genetta angolensis、小斑Genetta genetta、约氏Genetta johnstoni、斑(豹斑)Genetta maculata、薮猫(尼日利亚)Genetta servalina、伪(瑟氏)Genetta thierryi、大斑Genetta tigrina、大林Genetta victoriae、冠Genetta cristata。分布于非洲。

 

非洲林狸属 Poiana
包括2种:非洲林狸Poiana richardsoni和西非林狸Poiana leightoni。分布于非洲。
 
 

斑林狸(斑灵猫)Prionodon pardicolor
  林狸属 Prionodon
 

包括2种:林狸(条纹林狸)Prionodon linsang和斑林狸(斑灵猫)Prionodon pardicolor。斑林狸体型略比家猫大,体重500克左右,但体型更加修长和矫健,体长约40厘米。颜面部尖长,吻部向前突出。足趾的爪均有爪鞘。足底垫间被毛。尾具9个暗色和白色相间的色环。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我国见于西藏、云贵、四川和两广地区。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林缘灌丛、高草丛等生境。地栖,亦可上树捕食松鼠、鼯鼠。行动快速敏捷,故又叫“彪鼠”。夜行性,主要以鼠类、蛙类、鸟类和昆虫等为食,亦常到村寨附近偷食家禽,在山区甚至会潜入民屋内捕食鼠类。斑林狸在我国数量极稀少,迄今无种群调查资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灵猫(九节狸)Viverra zibetha
  灵猫属 Viverra

包括4种:大斑灵猫Viverra megaspila、马来灵猫Viverra tangalunga、大灵猫(九节狸)Viverra zibetha、马拉巴尔灵猫Viverra civettina。大灵猫体形较大,身体细长,额部相对较宽,吻部略尖。体长65~85厘米,最长可达100厘米,尾长30~48厘米,体重6~11千克。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基部有1个黄白色的环,其后为4条黑色的宽环和4条黄白色的狭环相间排列,末端为黑色,所以俗名“九节狸”。分布于中南半岛和南亚北部,在我国广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栖息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等地带。独栖,喜居住在岩穴、土洞或树洞中,昼伏夜出。大多按照原来的路线返回洞穴,这种特殊的定向本领,正是靠它的囊状香腺分泌出的灵猫香来指引的。为了获得灵猫香,大灵猫遭到大量捕杀,种群数量锐减,现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已有一定规模的人工饲养。

 
大灵猫雄兽在睾丸与阴茎之间,雌兽在肛门下面的会阴部附近都有一对发达的囊状芳香腺,雄兽开启的香囊呈梨形,囊内壁的前部有一条纵嵴,两侧有3~4条皱褶,后部每侧有两个又深又大的凹陷,内壁生有短的茸毛;雌兽开启的的香囊大多呈方形,内壁的正中仅有一条凹沟,两侧各有一条浅沟。香囊中缝的开口处能分泌出油液状的灵猫香,起着动物外激素的作用。其实这种分泌物十分恶臭,当发现敌害时,就将这种带有臭气的物质喷射出来迷惑对方,这个御敌的方法非常有效,往往可以使来犯者当即转身离去,自己则趁机逃到树上躲藏起来。灵猫香经过人工精炼、稀释后,可以制成具有奇异的香味的定香剂。
 

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
  小灵猫属 Viverricula
 

仅1种,即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体较大灵猫小,长约48~62厘米,尾长33~41厘米,体重2~2.5千克。两耳相距较近。全身灰黄色或浅棕色,背部有棕褐色纵条纹,体侧有深棕色斑点,颈部有黑褐色横行斑纹,尾部有8个左右的棕褐色环纹。栖息于多树山地,昼伏夜出,善攀援,杂食性,主食鼠类和鸟、蛙、昆虫、家禽等动物,有时也食植物果实。雌兽的会阴部芳香腺发达,可放出臭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沿海各省、海南省均有分布。肉可食用,毛皮可制皮衣,尾毛可制毛笔和毛刷,故小灵猫又称“笔猫”。由于肆意捕杀,数量日渐减少,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灵猫产的“灵猫香”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动物香料之一。即麝香、灵猫香、海狸香、龙涎香,系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和贵重的中药材。

 

 

 

灵猫科

Viverr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