瘠懒猴 Loris tardigradus    
 
 
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哺乳纲(Mammalia)通称兽类。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身体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单孔类例外)和哺乳;心脏左、右两室完全分开,左心室将鲜血通过左动脉弓泵至身体各部;脑颅扩大,脑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块听骨;下颌由1块齿骨构成,与头骨为齿―鳞骨关节式;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7个颈椎,第1、2颈椎分化为环椎和枢椎。兽类是动物界进化地位最高的自然类群,除南极、北极中心和个别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将哺乳动物分为3亚纲29目153科1229属,共5416种。
 
真兽亚纲 Eutheria
又称有胎盘亚纲。为哺乳类中最高等的类群。主要特征是: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间较长,通过胎盘吸取母体的营养,产出的幼仔发育完全,能自己吮吸乳汁。乳腺发达,具乳头。大脑皮层发达,两大脑半球间有胼胝体相连。体温高而恒定,乳齿与恒齿更换明显。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乌喙骨退化成为肩胛骨上的乌喙突。不具泄殖腔,肠管单独以肛门开口体外,排泄与生殖管道汇入泄殖窦,以泄殖孔开口体外。现存的种类有17个目,我国产13个目,约410种。
 

虎鲸 Orcinus orca
 

单峰驼 Camelus dromedarius
 

白犀 Ceratotherium simum
         
鲸目 Cetacea   偶蹄目 Artiodactyla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水栖兽类,适应游泳,体毛退化、皮脂腺消失、皮下脂肪增厚,前肢鳍状、后肢消失,颈椎有愈合现象,具“背鳍”及水平的叉状“尾鳍”。鼻孔位于头顶,肺具弹性,贮氧能力强。外耳退化。齿型特殊。水中分娩和哺乳。现生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共13科38属88种。

 

 
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具偶蹄。多数具角。尾短。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多数种类具反刍胃。除大洋洲外,遍布各地。现存10科75属184种。包括猪、河马、骆驼、长颈鹿、鹿、羊、牛等人们熟知的哺乳动物。
 

草原奔跑兽类。主要以第三指(趾)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齿咀嚼面上有复杂的棱脊。胃简单。现存有马科Equidae、貘科Tapiridae和犀科Rhinocerotidae3科7属17种。

 

孟加拉虎 Panthera tigris tigris
 

大耳蝠 Plecotus auritus
 

中华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食肉目 Carnivora   翼手目 Chiroptera   鳞甲目 Pholidota

现生有11科89属250种。我国有7科24属56种,仅鬣狗科无分布。猛食性兽类。门牙小,犬牙强大而锐利,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突如剪刀状相交,特化为裂齿(食肉齿)。指(趾)端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脑及感官发达。毛厚密而且多具色泽,为重要毛皮兽。

 

 
通称蝙蝠。有2亚目16科185属962种。飞翔的哺乳动物。前肢特化,具特别延长的指骨。由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间,着生有薄而柔韧的翼膜,借以飞翔。前肢仅第一或第一及第二指端具爪。后肢短小,具长而弯的钩爪,适于悬挂栖息。胸骨具胸骨突起,锁骨发达,均与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齿尖锐,适于食虫。夜行性。
 

仅1科1属7种。体外覆有角质鳞甲,鳞片间杂有稀疏硬毛。不具齿。吻尖、舌发达,前爪极长,适应于挖掘蚁穴、舐食蚁类等昆虫。本目种类稀少,我国南方所产的穿山甲可做代表。穿山甲的鳞片为中药原料。穿山甲大量消除白蚁,对人有益,已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高山 Sorex alpinus
 

长耳猬 Hemiechinus auritus
 

纹猬 Hemicentetes semispinosus
         
形目 Soricomorpha   猬形目 Erinaceomorpha   非洲目 Afrosoricida

包括沟齿科、岛科、科、鼹科。原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为比较原始的有胎盘类。个体一般较小,吻部细尖,适于食虫。四肢多短小,指(趾)端具爪,适于掘土。牙齿结构比较原始。体被绒毛。主要以昆虫及蠕虫为食,大多数为夜行性。

 

 
仅猬科Tenrecoidae。原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有7属22种,包括2亚科。大多有刺而尾短,体背和体侧满布棘刺,头、尾和腹面被毛;吻尖而长,尾短;前后足均具5趾,行,少数种类前足4趾;齿36~44枚,均具尖锐齿尖,适于食虫。
 

包括马岛猬科Tenrecidae和金毛鼹科Chrysochloridae,共13属38种。原隶于食虫目Insectivor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金毛鼹外形似鼹,体型短粗,尾极短;前肢4指,具发达爪;视觉退化,营地穴生活。

 

雪兔 Lepus timidus
 

黑尾土拨鼠 Cynomys ludovicianus
 

土豚 Orycteropus capensis
 
兔形目 Lagomorpha   啮齿目 Rodentia   管齿目 Tubulidentata

有兔科和鼠兔科两科,共10属62种。除澳大利亚、新西兰、马尔加什及某些海洋岛屿外,广泛分 布世界各地。 中小型草食性动物,与啮齿目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颌具有2对前后着生的门牙,后一对很小,隐于前一对门牙的后方,又称重齿类。门牙前后缘均具珐琅质。无犬牙,在门牙与前臼齿间呈现空隙,便于食草时泥土等杂物溢出。上唇具有唇裂,也是对食草习性的适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带。

 

 
现存约2000种,分属34科。我国有14科62属160种左右。根据咬肌的结构分为始啮 、松鼠、豪猪和鼠4个亚目。为哺乳类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约占种数的1/3),适应于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生活,遍布全球。主要特征为:体中、小型。上下颌各具一对门牙,仅前面被有釉质,呈凿状,终生生长。无犬牙,门牙与前臼齿间具有空隙。嚼肌特别发达,适于啮咬坚硬物质(如种子硬壳)。臼齿常为3/3。
 

仅1种,即土豚Orycteropus capensis。分布于非洲。没有门齿,没有犬齿,从牙齿的排列情况,颇似贫齿目的树懒类或犰狳类,但是颊齿呈钉字状,没有釉质,而每1颗牙均由许多六角形的棱状体,中间有管状腔所构成,故名。舌长,适于捕食白蚁。腿短粗,前足4趾,后足5趾,趾的基部有蹼。爪长而有力,后爪趾端形态介于爪与蹄之间,用爪走路。穴居,善挖洞。夜间觅食。主要以蚂蚁、白蚁、蝗虫和其他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

 

白喉卷尾猴 Cebus capucinus
 

黄臀象 Rhynchocyon chrysopygus
 

普通树 Tupaia glis
         
灵长目 Primates   象目 Macroscelidea   树目 Scandentia

包括14科约51属180种。分为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树栖生活类群。除少数种类外,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相对,适于树栖攀缘及握物。锁骨发达,手掌(及跖部)裸露,并具有两行皮垫,有利于攀缘。指(趾)端部除少数种类具爪外,多具指甲。大脑半球高度发达。眼眶周缘具骨,两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雌兽有月经。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群栖。杂食性。

 

 
包括1科4属15~16种。分布于非洲。因具有长而灵活的吻而得名。后腿长,耳和眼都大,尾细长。毛柔软,呈浅黄至淡黑色,多数种有灰色的眼环。活动敏捷。主要产于干燥多石地区,捕食昆虫。产仔1至2只,初生幼仔体大,有毛。2002年在坦桑尼亚的偏远山区发现了新种,平均体重为710克,身长56厘米左右。其形态和2300万年前基本保持一致,被称之为“活化石”。
 

包括1科5属19种。小型树栖食虫的哺乳动物。在结构上(例如臼齿)似食虫目但又有似灵长目的特征,例如嗅叶较小、脑颅宽大、有完整的骨质眼眶环等。仅有1科16种,均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森林内,外形略似松鼠。代表动物树分布我国云南、广西及海南岛。由于树形态和生理的某些方面似低等灵长目动物,体小、易于饲养及作为实验动物,已成为受重视的研究对象。

 

三趾树懒 Bradypus tridactylus
 

大食蚁兽 Myrmecophaga tridac
 

菲律宾鼯猴 Cynocephalus volans
 
披毛目 Pilosa   带甲目 Cingulata   皮翼目 Dermoptera

现生种包括3科9种:树懒科Bradypodidae、二趾树懒科Megalonychidae和食蚁兽科Myrmecophagidae。原隶属于贫齿目Edentat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除食蚁兽完全无齿外,其他成员仅常缺门齿和犬齿,有的种类的颊齿缺釉质,无齿根。骨骼特点是:在后部胸椎和腰椎上具附加的关节,因而又被称为异节目Xenarthra;牙齿釉质层退化或消失,齿冠结构简单,一般为单尖型或棱柱状;有的类型中出现骨板覆盖于皮肤表面等显著特点。

 

 
仅1科,即犰狳科Dasypodidae。原隶属于贫齿目Edentat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有8属20种,可分为倭犰狳亚科Chamyphorinae和犰狳亚科Dasypodinae。分布于美洲。上体两侧和4肢外侧常覆盖着骨板与鳞板,并由几列可动的横带分成前后两部,横带间由弹性皮肤连接,可将身体蜷缩成球状,以防御天敌侵害;耳小;舌能伸缩;前肢3~5指,指爪弯曲强大,后肢5趾,具爪;牙齿细小 ,钉状,终生生长。
 

现生仅1科1属2种,其中菲律宾鼯猴Cynocephalus volans分布于菲律宾的棉兰老等岛屿,斑鼯猴Cynocephalus variegatus分布于马来亚、苏门答腊和爪哇。因体侧自颈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状似啮齿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灵长目的狐猴而得名。体长60~70厘米,体重1 ~2千克;四肢及尾均细长,尾长22~27厘米;脚宽扁,具5趾,趾端具尖而弯曲的爪;眼大;耳短,通常裸露,粉红色;身体毛色为褐或灰褐色,与树皮的颜色相似。胸部有1对乳头。

 

非洲蹄兔 Procavia capensis
 

非洲象 Loxodonta africana
 

儒艮 Dugong dugon
 
蹄兔目 Hyracoidea   长鼻目 Proboscidea   海牛目 Sirenia

仅1科3属6种,分布于非洲、西奈半岛、以色列和叙利亚。为陆栖或树栖的小型兽类,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体长30~60厘米。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状的趾甲;后足3趾,其内趾和第二趾有一长而弯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状的趾甲。脚掌有具特殊附着力的无毛足垫,有腺体分泌以保持足垫湿润,足垫肌肉排列是周围高而中央凹,为具吸盘作用的肉窝,有攀登能力,行。毛被针毛,粗硬而蓬松。背部有一腺体,腺体所在处的毛色与周围的体色不同。蹄兔受惊或愤怒,斑块处的毛竖起,腺体外露。腺分泌有异味,可驱避天敌。有1对单尖、锐利、断面呈三角形、不断生长的上门齿,下门齿两对,如凿状,臼齿为脊齿。头骨顶间骨大;有眶后条;侧枕突大,视觉和听觉均敏锐。以植物和昆虫为食。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天敌为蟒、鹰和豹。

 

 
现仅有象科Elephantidae1科共2属2种,即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前者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后者则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栖动物。具有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末端具指状突起。头大,耳大。四肢粗大,膝关节不能自由屈曲。上颌具1对发达门齿,终生生长,非洲象门齿可长达3.3米,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6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每足5趾,但第1、第5趾发育不全。被毛稀疏,体色浅灰褐色。群居,雄象偶有独栖。雄象睾丸隐于腹腔内;雌象前腿后有2个乳头,妊娠期长达600余天,一般每胎1仔。植食,食量极大。寿命约80年。
 

包括2科3属5种。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体长2.5~4.0米,体重达360千克左右;皮下脂肪厚;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肠的长度超过20米;胃分两室,贲门室有腺状囊,幽门室有1对盲囊;眼小,视觉不佳;听觉良好。肺窄而长,无肺小叶;头骨大,但颅室较小,脑不发达。生活在浅海及河口,仅少数种类栖息在河流中。行动迟缓。雄海牛睾丸生在腹腔中。雌兽具双角子宫,环状胎盘。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约1年,每胎在水中产1仔。草食。

 
后兽亚纲 Metatheria
又称有袋亚纲。在进化上为界于卵生的单孔类和高等的有胎盘类之间的哺乳动物。其特点是:胎生,但大多数无真正的胎盘,母兽具特殊的育儿袋。发育不完全的幼仔生下后在育儿袋内继续完成发育。乳腺具乳头,乳头就开口在育儿袋内。骨骼已接近于有胎盘哺乳类,肩带中乌喙骨、前乌喙骨、间锁骨均已退化。腰带上具上耻骨(袋骨),用以支持育儿袋。大脑半球体积小,无沟回,也没有胼胝体。体温接近于恒温,在33~35℃之间波动。雌性具子宫、双阴道。与此相应,雄性阴茎的末端也分两叉,交配时每一分叉进入一个阴道。雄性体外具阴囊。主要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少数种类分布在南美和中美,仅1种分布至北美。
 

红大袋鼠 Macropus rufus
 

斑尾袋鼬 Dasyurus maculatus
 

北美负鼠 Didelphis virginiana
         
袋鼠目(双门齿目)Diprotodontia   袋鼬目 Paucituberculata   负鼠目 Didelphimorphia
有10科,分布于大洋洲。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包括树袋熊科、袋熊科、袋貂科、鼠袋鼠科、袋鼠科、侏袋貂科、环尾袋貂科、袋鼯科、长吻袋貂科和树袋貂科。
 
包括袋狼科Thylacinidae、袋食蚁兽科Myrmccobiidae和袋鼬科Dasyuridae3科。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多门齿。其中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曾广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塔斯马尼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有袋类,由于人类捕杀,于1933年灭绝。
 

有1科2亚科15属62种,包括棉毛负鼠亚科和负鼠亚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多门齿型,具长吻和很发达的矢状脊。育儿袋发育不完全或无或只有简单皮褶。多书生有长而稀疏体毛,尾具抓握功能,前足拇指对生,适于攀爬。寿命短,繁殖率高,数量大,妊娠期一般不足2周,新生儿体重约0.1克。

 

负鼠(新袋鼠)Rhyncholestes raphanurus
 

兔耳袋狸 Macrotis lagotis
 

秘鲁负鼠 Lestoros inca
 
负鼠目(新袋鼠目)Paucituberculata   袋狸目 Peramelemorphia   智利负鼠目 Microbiotheria
仅负鼠科(新袋鼠科)Caenolestoidae,共2属5种,分布于南美洲。体小,外形似,具长吻,眼小,后肢比前肢长,成兽体重约40克,体长约15厘米,尾生密毛,约15厘米。无育儿袋。栖于高海拔森林的稠密植被或南美洲西部草原地带,多为夜行性,食虫或杂食。

 

 

 

有2科8属21种,包括袋狸科Peramelidae和兔耳袋狸科Peroryctidae。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多门齿,后肢第二、三趾愈合。

 

仅1种,即秘鲁负鼠Lestoros inca。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夜行性。

 

袋鼹 Notoryctes typhlops
 

鸭嘴兽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袋鼹目 Notoryctemorphia   单孔目 Monotremata  
仅1科1属2种:袋鼹Notoryctes typhlops和托氏袋鼹Notoryctes caurinus。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体形如鼹,成体体长14厘米,尾长2~3厘米,体重约60克。高度适应地下生活,眼隐于皮下,无晶体,直径仅1毫米;耳无耳壳。前肢强而有力,三,四趾的爪特长,有如铲子的功能,其它趾缩小;后足中间有三趾有长爪;第一趾小而有甲,第五趾留有痕迹。雌兽在生殖季节有很发达的育儿袋,分隔为二,每边各有一乳头。栖息于灌丛荒漠地带和沙质洼地,主食甲虫幼虫和卵。掘土方式于食虫目鼹鼠有明显区别,在地下游走,身后不会留下永久性洞道。均为濒危动物。
 

共2科3属3种,包括针鼹和鸭嘴兽。为最原始的卵生类群。泌尿、生殖和消化管道末端都通入泄殖腔,共同开口于外;卵壳为革质,幼仔吻端有一卵齿用以顶破卵壳;成体无牙齿,喙上覆有富于感觉的皮肤,头骨光滑,骨缝消失,踝部有毒距。仅分布于大洋洲。单孔目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体表被毛,雌兽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幼仔,心脏分两心房和两心室,脑较大,并有较发达的皮质部,下颌由单块齿骨构成,中耳具3块听骨。但是又与爬行动物一样,肩带具乌喙骨、上乌喙骨和间锁骨,组成腰带的坐骨、肠骨和耻骨不愈合并有上耻骨;采取爬行动物的站立姿态,肋骨和椎骨的结构是爬行动物式的。

 

 

 
原兽亚纲 Prototheria
为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介于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三者之间。现存仅单孔目Monotrem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