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纲分类表哺乳纲特征
原兽亚纲 ・单孔目 后兽亚纲 ・负鼠目 ・负鼠目 ・袋鼬目 ・袋狸目 ・袋鼹目 ・袋鼠目 真兽亚纲 ・贫齿目 ・食虫目 ・树目 ・皮翼目 ・翼手目 ・灵长目 ・食肉目 ・鲸 目 ・海牛目 ・长鼻目 ・奇蹄目 ・蹄兔目 ・管齿目 ・偶蹄目 ・鳞甲目 ・啮齿目 ・兔形目 ・象目
水栖兽类,适应游泳,体毛退化、皮脂腺消失、皮下脂肪增厚,前肢鳍状、后肢消失,颈椎有愈合现象,具“背鳍”及水平的叉状“尾鳍”。鼻孔位于头顶,肺具弹性,贮氧能力强。外耳退化。齿型特殊。水中分娩和哺乳。现生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共13科38属88种。
草原奔跑兽类。主要以第三指(趾)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齿咀嚼面上有复杂的棱脊。胃简单。现存有马科Equidae、貘科Tapiridae和犀科Rhinocerotidae3科7属17种。
现生有11科89属250种。我国有7科24属56种,仅鬣狗科无分布。猛食性兽类。门牙小,犬牙强大而锐利,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突如剪刀状相交,特化为裂齿(食肉齿)。指(趾)端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脑及感官发达。毛厚密而且多具色泽,为重要毛皮兽。
仅1科1属7种。体外覆有角质鳞甲,鳞片间杂有稀疏硬毛。不具齿。吻尖、舌发达,前爪极长,适应于挖掘蚁穴、舐食蚁类等昆虫。本目种类稀少,我国南方所产的穿山甲可做代表。穿山甲的鳞片为中药原料。穿山甲大量消除白蚁,对人有益,已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包括沟齿科、岛科、科、鼹科。原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为比较原始的有胎盘类。个体一般较小,吻部细尖,适于食虫。四肢多短小,指(趾)端具爪,适于掘土。牙齿结构比较原始。体被绒毛。主要以昆虫及蠕虫为食,大多数为夜行性。
包括马岛猬科Tenrecidae和金毛鼹科Chrysochloridae,共13属38种。原隶于食虫目Insectivor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金毛鼹外形似鼹,体型短粗,尾极短;前肢4指,具发达爪;视觉退化,营地穴生活。
有兔科和鼠兔科两科,共10属62种。除澳大利亚、新西兰、马尔加什及某些海洋岛屿外,广泛分 布世界各地。 中小型草食性动物,与啮齿目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颌具有2对前后着生的门牙,后一对很小,隐于前一对门牙的后方,又称重齿类。门牙前后缘均具珐琅质。无犬牙,在门牙与前臼齿间呈现空隙,便于食草时泥土等杂物溢出。上唇具有唇裂,也是对食草习性的适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带。
仅1种,即土豚Orycteropus capensis。分布于非洲。没有门齿,没有犬齿,从牙齿的排列情况,颇似贫齿目的树懒类或犰狳类,但是颊齿呈钉字状,没有釉质,而每1颗牙均由许多六角形的棱状体,中间有管状腔所构成,故名。舌长,适于捕食白蚁。腿短粗,前足4趾,后足5趾,趾的基部有蹼。爪长而有力,后爪趾端形态介于爪与蹄之间,用爪走路。穴居,善挖洞。夜间觅食。主要以蚂蚁、白蚁、蝗虫和其他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
包括14科约51属180种。分为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树栖生活类群。除少数种类外,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相对,适于树栖攀缘及握物。锁骨发达,手掌(及跖部)裸露,并具有两行皮垫,有利于攀缘。指(趾)端部除少数种类具爪外,多具指甲。大脑半球高度发达。眼眶周缘具骨,两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雌兽有月经。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群栖。杂食性。
包括1科5属19种。小型树栖食虫的哺乳动物。在结构上(例如臼齿)似食虫目但又有似灵长目的特征,例如嗅叶较小、脑颅宽大、有完整的骨质眼眶环等。仅有1科16种,均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森林内,外形略似松鼠。代表动物树分布我国云南、广西及海南岛。由于树形态和生理的某些方面似低等灵长目动物,体小、易于饲养及作为实验动物,已成为受重视的研究对象。
现生种包括3科9种:树懒科Bradypodidae、二趾树懒科Megalonychidae和食蚁兽科Myrmecophagidae。原隶属于贫齿目Edentata,根据Wilson&Reeder分类系统,现独立为目。除食蚁兽完全无齿外,其他成员仅常缺门齿和犬齿,有的种类的颊齿缺釉质,无齿根。骨骼特点是:在后部胸椎和腰椎上具附加的关节,因而又被称为异节目Xenarthra;牙齿釉质层退化或消失,齿冠结构简单,一般为单尖型或棱柱状;有的类型中出现骨板覆盖于皮肤表面等显著特点。
现生仅1科1属2种,其中菲律宾鼯猴Cynocephalus volans分布于菲律宾的棉兰老等岛屿,斑鼯猴Cynocephalus variegatus分布于马来亚、苏门答腊和爪哇。因体侧自颈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状似啮齿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灵长目的狐猴而得名。体长60~70厘米,体重1 ~2千克;四肢及尾均细长,尾长22~27厘米;脚宽扁,具5趾,趾端具尖而弯曲的爪;眼大;耳短,通常裸露,粉红色;身体毛色为褐或灰褐色,与树皮的颜色相似。胸部有1对乳头。
仅1科3属6种,分布于非洲、西奈半岛、以色列和叙利亚。为陆栖或树栖的小型兽类,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体长30~60厘米。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状的趾甲;后足3趾,其内趾和第二趾有一长而弯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状的趾甲。脚掌有具特殊附着力的无毛足垫,有腺体分泌以保持足垫湿润,足垫肌肉排列是周围高而中央凹,为具吸盘作用的肉窝,有攀登能力,行。毛被针毛,粗硬而蓬松。背部有一腺体,腺体所在处的毛色与周围的体色不同。蹄兔受惊或愤怒,斑块处的毛竖起,腺体外露。腺分泌有异味,可驱避天敌。有1对单尖、锐利、断面呈三角形、不断生长的上门齿,下门齿两对,如凿状,臼齿为脊齿。头骨顶间骨大;有眶后条;侧枕突大,视觉和听觉均敏锐。以植物和昆虫为食。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天敌为蟒、鹰和豹。
包括2科3属5种。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体长2.5~4.0米,体重达360千克左右;皮下脂肪厚;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肠的长度超过20米;胃分两室,贲门室有腺状囊,幽门室有1对盲囊;眼小,视觉不佳;听觉良好。肺窄而长,无肺小叶;头骨大,但颅室较小,脑不发达。生活在浅海及河口,仅少数种类栖息在河流中。行动迟缓。雄海牛睾丸生在腹腔中。雌兽具双角子宫,环状胎盘。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约1年,每胎在水中产1仔。草食。
有1科2亚科15属62种,包括棉毛负鼠亚科和负鼠亚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多门齿型,具长吻和很发达的矢状脊。育儿袋发育不完全或无或只有简单皮褶。多书生有长而稀疏体毛,尾具抓握功能,前足拇指对生,适于攀爬。寿命短,繁殖率高,数量大,妊娠期一般不足2周,新生儿体重约0.1克。
有2科8属21种,包括袋狸科Peramelidae和兔耳袋狸科Peroryctidae。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多门齿,后肢第二、三趾愈合。
仅1种,即秘鲁负鼠Lestoros inca。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夜行性。
共2科3属3种,包括针鼹和鸭嘴兽。为最原始的卵生类群。泌尿、生殖和消化管道末端都通入泄殖腔,共同开口于外;卵壳为革质,幼仔吻端有一卵齿用以顶破卵壳;成体无牙齿,喙上覆有富于感觉的皮肤,头骨光滑,骨缝消失,踝部有毒距。仅分布于大洋洲。单孔目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体表被毛,雌兽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幼仔,心脏分两心房和两心室,脑较大,并有较发达的皮质部,下颌由单块齿骨构成,中耳具3块听骨。但是又与爬行动物一样,肩带具乌喙骨、上乌喙骨和间锁骨,组成腰带的坐骨、肠骨和耻骨不愈合并有上耻骨;采取爬行动物的站立姿态,肋骨和椎骨的结构是爬行动物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