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硬鳞总目> 鲟形目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为古老的大型鱼类。 现生存的鲟鱼类有鲟科Acipenseridae和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2科6属25种,其中纯淡水种类15种。中国现存3属8种。具有许多与软骨鱼相似的特征,如体形似鲨,具长吻,口横位于吻的腹面,歪形尾,骨骼大部为软骨,脊索发达,终生存在,肠内有螺旋瓣。本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初期曾盛极一时,此后即衰落,现仅存少数几种,仅分布于北半球。为溯河产卵洄游性或淡水定居性鱼类,健游。春或秋季产卵。
 
鲟科 Acipenseridae
体被五纵列骨板,有吻较短,能用尖长的吻来搅动泥沙,口在腹面,善于伸缩,便于摄食,口前面有四条触须,喜食水底无脊推动物和小鱼。头长不到体长的1/3。无齿。口前具触须2对。奇鳍悉具支鳍板。共4属约27种,分为2个亚科,即鲟亚科Acipenserinae和铲鲟亚科Scaphirhynchinae。
 
Ⅰ. 鲟亚科 Acipenserinae
包括鲟属Acipenser和鳇属Huso,共2属21种。
 
鲟属 Acipenser
鳃膜连鳃峡,分离。约19种:亚伯达鲟Acipenser albertensis、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短吻鲟Acipenser brevirostrum、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中吻鲟Acipenser medirostris、纳氏鲟Acipenser naccarii、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丽鲟Acipenser ornatus、尖吻鲟Acipenser oxyrhynchus、波斯鲟Acipenser persicus、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闪光鲟Acipenser stellatus、大西洋鲟Acipenser sturio、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等。我国分布有6种,即分布于长江的中华鲟和达氏鲟,前者主要分布于我国,后者为我国特有;分布于黑龙江的史氏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及伊利河的裸腹鲟。中华鲟因产于中国而得名。体长1.7~3米;体重 40~378千克,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体梭形。吻尖长。尾歪形。体具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 。 一般头部和体背侧青灰色或褐色 , 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分布于太平洋西北及中国海南岛以东到黄渤海等海区和珠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淡水河流。为洄游性的底层鱼类。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成熟群体10~11月在江河上游产卵于深潭和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 积处 。性成熟 9~25龄。怀卵量47.5~144.5万。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 ,具粘性。生长较快。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产卵期一般停食。该种为重要大型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明显降低,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亟待保护和进行人工繁殖。中华鲟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幼鱼皮肤粗糙,体背部灰黑或灰褐,侧板和腹板间体色乳白,其间侧板下方体色无过渡区。分布于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湖泊,长江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一般见于餐馆食用的所谓“中华鲟”实为史氏鲟的人工饲养种的幼鱼),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等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最大个体可达100千克以上。
 

西伯利亚鲟 Acipenser baerii
 

尖吻鲟 Acipenser oxyrhynchus
 

俄罗斯鲟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湖鲟 Acipenser fulvescens
 

纳氏鲟 Acipenser naccarii
 

史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闪光鲟 Acipenser stellatus
 

小体鲟 Acipenser ruthenus
 

裸腹鲟 Acipenser nudiventris
 

大西洋鲟 Acipenser sturio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
 
鳇属 Huso
鳃膜互连且游离。包括2种:达氏鳇Huso dauricus和鳇Huso huso。一般体长2~3米,重200~400千克;最大个体长达5米以上,重达1000千克。体长梭形,被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与鲟类的区别在于口裂宽大,呈新月形。背部黑青色,两侧黄色,侧硬鳞骨板黄褐色。仅分布于我国黑龙江中下游及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下游;黄河口附近也有过记载。为江河的底层鱼类,常分散活动,平时多栖息在汇流及回水中,冬季在深水越冬。怀卵量约38.34万~328万粒,卵灰黑色、粘性。食鱼,以L类为主,其次是鲤、鲫、雅罗鱼等,食量较大。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Huso huso
   
 
Ⅱ. 铲鲟亚科 Scaphirhynchinae
无喷水孔。尾较细小,吻突出如铲。包括2属6种。
 
拟铲鲟属 Pseudoscaphirhynchus
包括3种:锡尔河拟铲鲟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阿姆河小拟铲鲟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阿姆河大拟铲鲟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分布于中亚。前两种为极危物种,后1种濒危。锡尔河拟铲鲟个体较小,经济意义不大,与阿姆河大拟铲鲟及阿姆河小拟铲鲟的区别在于背、侧骨板数目多,背骨板15~22枚,侧骨板37~46枚,头和吻突无刺,吻突形状变化无常。胸鳍有特殊的褶皱。淡水鱼,生活在平原河段。主要以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发现的大个体长为27厘米,30龄体长70厘米,体重2千克。6龄时开始性成熟,怀卵量为850~1500粒。在春季4月,在石砾底质河段产卵。
 
铲鲟属 Scaphirhynchus
包括3种:白铲鲟Scaphirhynchus albus、铲鲟Scaphirhynchus platorynchus、阿拉巴马铲鲟Scaphirhynchus suttkusi。分布于北美洲美国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下游。尾柄长,大多产于北美密西西比河。全长约1.2米,主要捕食水生昆虫幼虫、蠕虫和甲壳动物。
 

阿姆河大拟铲鲟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白铲鲟 Scaphirhynchus albus
 
 
匙吻鲟科 Polyodontidae
体表皮光滑无鳞。吻较长,头长为身长的一半。齿多而形小,触须1对。尾鳍具支鳍板。仅有2属2种。
 
匙吻鲟属 Scaphirhynchus
仅1种,即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吻特别长,呈扁平,如浆状;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常有一些斑点间在其中;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白色;口大眼小,前额高于口部;鳃耙密而细长,鳃盖骨大而向后延至腹鳍,尾鳍分叉,尾柄披有梗节状的甲鳞。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古老的大型淡水鱼,成鱼全长120~170厘米,体重10~2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60千克以上。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摄食浮游动物,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卵和皮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适合于在大型水体中养殖。我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从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现在一些地区已成规模养殖。
 

匙吻鲟 Polyodon spathula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白鲟属 Scaphirhynchus
仅1种,即白鲟Psephurus gladius。因体色较浅而得名。古名“鲔”。体长梭形。吻长剑状,前端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特产我国,仅分布于长江干流,黄海、东海沿岸亦有发现,古时达汾渭盆地。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偶进入沿江大型湖泊。怀卵量可达20万,产卵场在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最重可达500千克以上,但一般在100 千克以上。以鱼类为食。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