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真兽亚纲> 灵长目> 类人猿亚目> 狭鼻下目> 长臂猿科
  长臂猿科Hylobatidae有4属14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因臂特别长而得名。体长45.6~63.5厘米,无尾,体重6~13千克。直立高不过0.9米;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长;身体纤细,肩宽而臀部窄;有较长的犬齿。臀部有胼胝,无尾和颊囊。喉部有音囊,善鸣叫,不同种种类叫声差别很大。雄猿一般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浅,为棕黄、金黄、乳白或银灰色。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白天活动。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以保持平衡。群居,每群包括1对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过5~6只。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昆虫。每胎产1仔。我国有4种,镶嵌分布于云南和海南部分地区,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臂猿属 Hylobates
包括7种:敏长臂猿Hylobates agilis、白须长臂猿Hylobates albibarbis、克氏长臂猿Hylobates klossii、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银白长臂猿Hylobates moloch、灰长臂猿Hylobates muelleri、戴帽长臂猿Hylobates pileatus。我国有1种。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称白掌长臂猿。颜面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面环近似封闭,雄性多不封闭(被白色眉纹断开)。两性均有暗、淡两种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环颜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黄或奶油黄色,面环和手足更淡,白色。我国的白掌长臂猿在已知亚种中,毛被最长,背毛长110~150mm。两种色型的淡色毛基较短,约为毛长的10~25%。暗色型个体阴毛黑棕色,淡色型阴毛红棕色。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孟连、西盟和沧源;国外见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m。常以各种热带浆果、核果和多种嫩树叶、芽、花等为食,在所觅食物中以无花果占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营典型的树栖家族式小群体生活。种群中的个体数不多,一般3~5只为一群,系典型的单雄单雌配偶系。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领域范围,领域大小约2~4平方千米。白掌长臂猿常在早晨太阳初升时晨鸣。白掌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种。最初仅发现于云南西南部孟连和西盟。近几年来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分布点,数量有8~10群,约30余只,这是我国白掌长臂猿唯一可靠的分布地,也是我国的特有亚种唯一的残存种群。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敏长臂猿(雄)Hylobates agilis
 

敏长臂猿(雌)Hylobates agilis
 

克氏长臂猿(雄)Hylobates klossii
 

白须长臂猿(左雄右雌)Hylobates albibarbis
 

白掌长臂猿(左雌右雄)Hylobates lar
 

银白长臂猿 Hylobates moloch
 

灰长臂猿(雄)Hylobates mueller
 

戴帽长臂猿(雌)Hylobates pileatus
 

灰长臂猿(雌)Hylobates mueller
 

戴帽长臂猿(雄)Hylobates pileatus
 
白颊长臂猿属 Nomascus
过去均属长臂猿属Hylobates,现在划分出新的一个类群。包括5种:黑长臂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红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海南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南白颊长臂猿Nomascus siki。黑长臂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南部的特有种,已记录有6个亚种,其中5亚种分布于我国。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c.furvogaster),见于云南西南部;指名亚种(H.c.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景东亚种(H.c.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c.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c.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现独立为种)。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2500m,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活动与觅食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种群密度为2.6只/平方千米。黑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并数量最多一个种。广西西南部的黑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国内外合计,黑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我国。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生境已经丧失了75%。其次,偷猎、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种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长臂猿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黑长臂猿(黑冠长臂猿,左雌右雄)Nomascus concolor
 

红颊长臂猿(左雄右雌)Nomascus gabriellae
 
海南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过去被认为系黑长臂猿的海南亚种(H.c.hainanus),现已独立成种。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50年代的分布于海南岛12个县区,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内绝迹,而到1983年仅发现于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山主峰的南坡,仅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的天然林中。Eudey((1987)估计称该亚种仅存在于四个地点,总数约为30~40只。9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只(15~20只),将可能在短期内绝迹。现在的海南黑冠长臂猿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
 

海南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
 

白颊长臂猿(上雌下雄)Nomascus leucogenys
 
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为躯体更加纤细而四肢显得更长的一种长臂猿。雄性黑色,唯两颊各具一大型白斑,顶部的簇状冠毛显得更尖长而明显。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躯体大部污黄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为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分布区非常狭窄,种的分布总面积可能不及800平方千米。在我国云南仅见于西双版纳的勐腊和绿春黄连山。国外见于越南北部红河流域马江以西和老挝北部湄公河以东。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栖息的海拔高度通常不超过900m。旱季通常在清晨6:30开始活动,并开始晨鸣。觅食高峰在07:00~08:00;第二个高峰在11:00~12:00;第三个高峰出现在14:00~15:00。觅食、运动、戏耍、休息都是群体活动。觅食时个体间的距离不超过70m。通常一只手抓挂在树枝上,另一只手采摘食物,两手交替进行。多在高大的树冠中上部进行觅食,高度在10~25m左右, 觅食时不鸣叫。以多种热带型野果(浆果、核果、坚果,特别喜食榕树果)、嫩树叶,花苞,树芽等为主要食物,也食昆虫、小鸟和鸟卵。食物种类约85种,其中,植物性食物占食物总数的90.6%。营小群体生活,一般每群3~5只,少数可达7~8只。一般3~4月产仔,大约两年产1胎,一胎1仔,怀孕期约7~8个月,幼体7~8年性成熟。白颊长臂猿是印度支那地区长臂猿中分布最北、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种。50~60年代,白颊长臂猿在云南南部有较多数量,仅西双版纳勐腊县约有130~150群,530~620余只。80年代初期约有18群,70余只,加上绿春的数量,可能有80~100只。80年代初期勐腊地区的白颊长臂猿数量比60年代初以前减少了86%。而在80年代末期,勐腊的白颊长臂猿数量已不足40只,绿春黄连山的白颊长臂猿可能接近绝灭。越南北部的数量不及200只,老挝可能不及100只,本种的所有总数估什不足350只,已成为一个高度濒危的物种。
 

南白颊长臂猿(雌) Nomascus siki
 

南白颊长臂猿(雄) Nomascus siki
 
白眉长臂猿属 Bunopithecus
仅1种,即白眉长臂猿Bunopithecus hoolock(Hylobates hoolock)。无尾。前肢明显长于后肢。雌雄异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头顶的毛较长而披向后方,故头顶扁平,无直立向上的簇状冠毛。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黄色,眼眉更为浅淡,颜面宽阔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趋浅淡,白色。白眉长臂猿计有两亚种,我国的亚种(H.h.leucogenys)左右两条眼眉不相连接,体毛较长,为70~100mm,雄性阴毛白色。为东洋界缅甸-中国亚区的特有种,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腾冲、盈江和陇川。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缅甸北部。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西部,多栖于海拔2000-2500m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冬季常向下作垂直迁移。严格树栖,以多种野果、鲜枝嫩叶、花芽等为主要食物,亦食昆虫和小型鸟类。白眉长臂猿群体较小,一般一群3~5只,为单雄单雌配偶系。春末夏初产仔,每年1胎,每胎1仔。7~9年性可熟。
 

白眉长臂猿(上雄下雌)Bunopithecus hoolock
 

合趾猿 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合趾猿属 Symphalangus
仅1种,即合趾猿Symphalangus syndactylus。分布于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第二和第三个脚趾连在一起,故名。喉部有无毛会膨胀的气囊,作用是产生声音共鸣,发出响亮的声音。体长50~55厘米,较长臂猿更加强壮。日行性,树栖,在树上跳跃的时候双臂张开,成一个十字。喜欢单独或者小群一起生活,主要的食物是水果。妊娠期230天,通常只产下1个。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