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亚科薮犬亚科狐亚科
世界名犬
地图/分类表发现错误参考文献
犬科Canidae有14属34种。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有4属6种。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为。毛粗而长,一般不具花纹。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伸缩或略能伸缩。尾多毛,一般较发达。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大部分食肉,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有些食腐肉、植物或杂食。狗(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最早由狼Canis lupus、胡狼、豺Cuon alpinus等驯化而来(多起源),现已有200余个品种。赤狐Vulpes vulpes、北极狐Alopex lagopu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等是珍贵毛皮兽。
包括胡狼(豺)和狼,有7种:侧纹胡狼(条纹豺)Canis adustus、亚洲胡狼(豺)Canis aureus、草原胡狼(西门豺、狼埃塞俄比亚狼)Canis simensis、丛林狼(郊狼)Canis latrans、黑背胡狼(黑背豺)Canis mesomelas、狼Canis lupus、红狼(赤狼)Canis niger,每种均有多个亚种,其中狼的亚种达24个。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于全世界。我国仅2种:狼和豺。狗(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最早由狼Canis lupus、胡狼、豺Cuon alpinus等驯化而来(多起源),现已有200余个品种,如牧羊犬、柴犬、雪橇犬、猎犬、贵宾犬等。草原胡狼和红狼均为IUNC极危物种。
仅1种,即鬃狼Chrysocyon brachyurus。分布于南美洲,主要见于巴西南部、巴拉圭以及安第斯山脉东侧的玻利维亚境内。体长约125~130厘米,尾长20~40厘米,肩高1米左右,体重20~25千克,为南美洲最大的犬科动物。腿细长,其比例也为犬科之最。黑色鬃毛,故名,可竖起,扩大体型,以吓敌害。成对或单独居住,夜行性,捕食鼠、野兔、鸟和昆虫等小型动物,也吃香蕉、番石榴等植物果实。数量稀少,已开展人工繁殖。
仅1种,即南美胡狼(福克兰狼、南极狼)Dusicyon australis。原分布于南美洲福克兰群岛,由于人类捕杀,已于19世纪初灭绝。
仅1种,即小耳犬Atelocynus microtis。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包括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和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体重约6.50~9千克,头较大,身体显得相对苗条,尾巴蓬松,耳朵短而圆。体毛棕色或黑色,短而硬。背脊和尾部有黑色纵纹,尾根毛色浅。毛皮短而密实,适应降水量大的湿地环境。比较短的腿便利于在茂密的灌丛中穿行。性胆怯。雄性较小,但占有优势地位。发情期雄性会散发强烈的麝香味。
仅1种,即豺(亚洲野犬)Cuon alpinus。有11个亚种,广泛分布于整个北亚、南亚及东南亚的大陆地区,我国见于大部分省山区。大小似犬而小于狼,体长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10~20千克。吻较狼短而头较宽,耳短而圆,身躯较狼为短。四肢较短,尾比狼略长,但不超过体长的一半,其毛长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红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较浅淡。下臼齿每侧仅2枚。既能抗寒,也能耐热,但以南方有林的山地、丘陵为其主要的栖息地。群居性,少则2~3只,一般7~8只,甚至10只或结成更多只聚合成群,雄兽居多,性比为2:1。集体猎食,常以围攻的方式,几乎在同域分布的大小兽类它们都能对付。寿命约10余岁。虽分布广泛,但数量稀少,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II,IUNC易危。
仅1种,即猎狗(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分布于非洲草原、灌木丛以及稀疏林地,主要见于非洲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体长100厘米,尾长30-45厘米,体重17~36千克。毛色较杂乱,包括黑色、黄色和白色等,每个个体毛色斑纹均不相同。前肢无爪。前臼齿较大,可磨碎大型骨头,类似鬣狗。群居,通过叫声进行定位。采取群体合作方式猎杀中型有蹄动物,追击时速可达45千米。全年可繁殖,多为雨季,每胎产2~19仔,通常10仔,幼仔一般在其他动物(比如土狼)的巢穴中出身,12~18个月性成熟。由于非洲野犬的领域面积较大,随着栖息地的减少和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的竞争,其数量不断下降,处于濒危状态,目前仅剩25个种群,约有3000只左右,津巴布韦西部的皇日国家公园是其保护区,IUNC濒危。
仅1种,即薮犬(丛林犬)Speothos venaticus。分布于南美洲北部。体长55~75厘米,尾长约13厘米,肩高25~30厘米。体重5~7千克。体粗壮,头宽,吻短。齿仅38枚,为犬科动物中最少者。栖息于热带森林、潮湿草原和林边沼泽地,喜欢在靠近水源处活动,白天活动,夜间躲在洞穴或树洞中休息。半水栖,具不发达蹼,善于游泳和潜水。以家庭为群体一起生活,每群数量可达10头,捕食水豚等大型水栖啮齿动物。由于栖息地环境的急剧改变而大量减少,CITES附录I,IUNC易危。
通称狐狸,有10种:孟加拉狐Vulpes bengalensis、阿富汗狐Vulpes cana、南非狐(银背狐)Vulpes chama、沙狐Vulpes corsac、藏狐Vulpes ferrilata、苍狐(淡沙狐)Vulpes pallidus、吕氏狐Vulpes ruppelli、草原狐(敏狐)Vulpes velox、赤狐Vulpes vulpes、耳阔狐Vulpes zerda。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于全世界。我国仅3种:藏狐、沙狐和赤狐。多为毛皮兽,目前人工饲养主要有银狐(蓝狐)Vulpes vulpes fulva。
仅1种,即北极狐Alopex lagopus。分布于北极地区。体长50~60厘米,尾长20~25厘米,体重2.5~4千克。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具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可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足底毛特别厚。单独或结群活动。食物主要为旅鼠,也吃鱼、鸟、鸟蛋贝类、北极兔、和浆果等。为珍贵毛皮兽,已人工繁殖,称蓝狐、白狐等,突变品种如影狐、北极珍珠狐、北极蓝宝石狐、北极白金狐和白色北极狐等,统称为彩色北极狐。
仅1种,即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分布于北非和阿拉伯沙漠地区。体长约55厘米。耳大,长达13厘米,故名,听觉十发达。主食白蚁、蝗虫等昆虫,也吃啮齿类、蜥蜴、野兔、鸟类和卵,偶食水果。夜行性,群居,善于挖掘地洞,一般以一对成年狐和幼仔(2~5仔)为单位组成种群,栖于洞穴中。
有2种:灰狐Urocyon cinereoargenteus和加州灰狐(岛灰狐)Urocyon littoralis。灰狐分布于北美洲南部至南美洲大部分地区,体长80~120厘米,体重3~6千克。吻鼻部较短,四肢短,足部趾垫大,爪呈弧形。生活于森林、沼泽地,善爬树,在树枝间跳跃自如,独栖于树洞或崖洞。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啮齿类、野兔、小鸟等,有时也吃少量蛇、鱼与植物。加州灰狐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峡群岛的六个岛屿,分别属于6个亚种,为美国最小的狐类,由对随人类登陆的动物尤其是狗的病菌和寄生虫没有抵抗力,加之金雕的捕食和人类的活动其数量急剧减少,多为濒危物种。
(貉读音hé)仅1种,即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分布于东亚;我国有7个亚种,见于东北和南方各省。体型肥胖,体长50~65厘米,尾长25厘米左右,体重4~6千克。毛色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有差异。栖息环境多样,单独或成对穴居,夜行性,主要以鱼、虾、蛇、蟹、小型啮齿类、鸟类及鸟卵等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如浆果、真菌、谷物等。高纬度地区有半冬眠习性,整体呈昏睡状态,但代谢活动并不停止。多春季发情,孕期60天左右,每胎6~10仔。冬季常与獾同居,很少发生争斗现象。 为珍贵毛皮兽,已开展人工繁殖,多为乌苏里貉亚种,并有白色等多种色型。成语中的“一丘之貉”即指其与狐狸相似。
有5种:山狐Pseudalopex culpaeus、阿根廷狐Pseudalopex griseus、河狐Pseudalopex gymnocercus、秘鲁狐Pseudalopex sechurae、高地狐Pseudalopex vetulus。分布于南美洲。多较稀少。
仅1种,即食蟹狐Cerdocyon thous。分布于南美洲。体长60~70厘米,尾长30厘米左右。栖息于森林或多草地区。通常独居,或成对,白天栖息在地穴里,晚上出来寻食小动物、果实、昆虫、龟蛋和鸟类。容易驯服,印第安人有时作宠物饲养。
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