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今鸟亚纲> 突胸总目> 鹳形目> 鹭科> 鹭亚科
  鹭科Ardeidae有9属约40种。大、中型涉禽,体形呈纺锤形,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均是重要的炫耀特征。具有“三长”的特点,即喙长、颈长、腿长。腿部被羽,胫部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个食道都能储存食物。飞时头颈弯曲。主要活动于湿地及附近林地,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主要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大多迁徙,并选择固定的地点筑巢,繁殖期时多群居营巢。鹭属Ardea、白鹭属Egretta、牛背鹭属Bubulcus、池鹭属Ardeola、夜鹭属Gorsachius多结群在树上营巢。
 
鹭属 Ardea

包括11种:苍鹭Ardea cinerea分布广泛,几乎全国各地水域和沼泽湿地都可见到,多 立于浅水边缘处,有时小群体,有时成对活动,相距一定距离,彼此不干扰,静立水中,注视着水面,俗称“老等”。头羽白色。头侧及枕部饰羽黑色。颈羽灰白色,前颈具2~3条黑色纵线,下颈有白色矛状羽。背部和尾羽苍灰色。初级飞羽黑色,覆羽洁白如玉。幼鸟上体富有浅灰色,饰羽很短或全缺,下体白色,带黑色细纵斑,眼金黄色。大蓝鹭Ardea herodias常见于北美洲至于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为当地最大种。

 

苍鹭 Ardea cinerea
 

大蓝鹭 Ardea herodias
 
黑冠白颈鹭Ardea cocoi分布于美洲南部。白颈鹭Ardea pacifica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黑头鹭Ardea melanocephala分布于非洲西部。马岛鹭Ardea humbloti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
 

白颈鹭 Ardea pacifica
 

黑冠白颈鹭 Ardea cocoi
 
巨鹭Ardea goliath分布于非洲,从塞内加尔到苏丹和南非南部的开普省。白腹鹭Ardea imperialis分布于东南亚,锡金到缅甸中部。乌灰鹭Ardea sumatrana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
 

乌灰鹭 Ardea sumatrana
 

巨鹭 Ardea goliath
 
草鹭Ardea pupurea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A.p.purpurea 分布于欧洲南部到伊朗、非洲,马达加斯加亚种A.p.madagascariensis分布于马达加斯加,普通亚种A.p.manilensis分布于印度、中国和大巽他群岛。草鹭在我国的分布和种群数量均不及苍鹭普遍和常见。由于沼泽地的开垦,围湖造田和群众检食鸟蛋,近来种计数量更为减少。斑鹭Ardea picata分布于苏拉威西到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我国仅偶见于台湾屏东、高雄。
 

草鹭(紫鹭)Ardea purpurea
 

斑鹭 Ardea picata
 
池鹭属 Ardeola

体型较小。主要分布在旧大陆的热带地区。包括6种。池鹭Ardeola bacchus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为6~9天。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4枚,孵卵期20~23天,育雏期30~31天。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中医理论认为池鹭肉有解毒的功能,因此被利用,鼓励了人们对本物种的捕杀。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某些地方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爪哇池鹭(雄)Ardeola speciosa
 

池鹭(雌)Ardeola bacchus
 
黄池鹭Ardeola ralloides分布于欧洲南部到伊朗和非洲。印度池鹭Ardeola grayii分布于伊朗到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爪哇池鹭Ardeola speciosa分布于东南亚。马岛池鹭Ardeola idea分布于马达加斯加、非洲东部。褐腹鹭Ardeola rufieventris分布于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南部到坦桑尼亚和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黄池鹭 Ardeola ralloides
 

褐腹池鹭 Ardeola rufiventris
 
牛背鹭属 Bubulcus

仅牛背鹭Bubulcus ibis。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我国见于长江以南各省。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巢由枯枝构成,内垫有少许干草。巢的大小为直径30~50厘米,高12厘米。每窝产卵4~9枚,多为5~7枚,卵浅蓝色,光滑无斑。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牛背鹭在我国长江以南曾经是相当丰富和常见的,但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

 

牛背鹭(繁殖羽)Bubulcus ibis
 

牛背鹭(冬羽)Bubulcus ibis
 
绿鹭属 Butorides

仅绿鹭Butorides striatus。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及非洲,共30或36亚种。分布于美洲的一些亚种,有时被独立成种,即美洲绿鹭Butorides striatus。我国有3亚种:黑龙江亚种B.s.amurensis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瑶山亚种B.s.actophilus甘肃、陕西南部为夏候鸟,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长江以南各地为夏候鸟或留鸟,广东为留鸟;海南亚种B.s.iavanicus台湾、海南为留鸟。顶和枕部冠羽黑色,并具绿辉。眼下方有一黑色直线延达颈部两侧。颈及背部蓑羽灰色。翼和尾黑色,翼缘白色,翼上覆羽绿色,羽缘白色。胸、腹和肋鼠灰色,下腹较淡。幼鸟的冠羽较短,黑色中掺杂栗色条纹。缺少背蓑羽。下体白色,具有棕色条纹。眼黄色,喙黑色,喙缘黄绿,面部裸皮绿色,腿和脚暗黄色。多栖息山谷溪流的灌木丛中,白天休息,夜间外出寻食,故名。食物主要有小鱼、田螺及水生昆虫。除繁殖期外,多单独生活。

 
啸鹭属 Syrigma

仅啸鹭Syrigma sibilatrix。分布于南美洲。有2个亚种。

 

绿鹭 Butorides striatus
 

啸鹭 Syrigma sibilatrix
 
白鹭属 Egretta

包括12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有4亚种,我国有2亚种:指名亚种E.a.alba和普通亚种E.a.modesta,见于全国。为白鹭属中体型最大者。体大羽长,体长约90cm,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此鹭栖息于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常见与其他鹭类及鸬鹚等混在一起。大白鹭只在白天活动,步行时颈劲收缩成 S形;飞时颈亦如此,脚向后伸直,超过尾部。繁殖时,眼圈的皮肤、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绿黑色;胫裸露部分淡红灰色,脚和趾黑色。冬羽时期,嘴黄色,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棕颈鹭Egretta rufescens分布于北美洲。

 

大白鹭 Egretta alba
 

棕颈鹭 Egretta rufescens
 
蓝灰鹭Egretta vinaceigula仅分布于南非东北部的德兰士瓦。黑鹭Egretta ardesiaca分布于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到苏丹和南非东部的纳塔尔,其捕食方式十分特别:常站立于水中,翅膀张开围成伞状,以形成阴凉处,吸引鱼类,伺机捕食。
 

蓝灰鹭 Egretta vinaceigula
 

黑鹭 Egretta ardesiaca
 
中白鹭Egretta intermedia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非洲及大洋洲,我国见于大部分省区。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鹭混群.生性胆小,很远见人即飞。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飞行从容不迫,且成直线飞行。主要以小鱼、虾、蛙、蝗虫、蝼蛄等动物为食。中白鹭在我国南方为夏候鸟,亦有部分留下越冬。三色鹭 Egretta tricolor分布于美洲。
 

三色鹭 Egretta tricolor
 

中白鹭 Egretta intermedia
 
白脸鹭Egretta novaehollandiae分布于大洋洲。小蓝鹭Egretta caerulea分布于美国南部到南美洲的中部。
 

白脸鹭 Egretta novaehollandiae
 

小蓝鹭 Egretta caerulea
 
白鹭(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世界性分布,在我国见于南方各省区。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胫与脚部黑色,趾呈角黄绿色。通常简称为白鹭。小白鹭场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以及海岸浅滩的红树林里。常曲缩一脚于腹下,仅以一脚独立。白天觅食,好食小鱼、蛙、虾及昆虫等。繁殖期3~7月。繁殖时成群,常和其他鹭类在一起,雌雄均参加营巢,次年常到旧巢处重新修葺使用。卵蓝绿色,壳面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雏。黄嘴白鹭(唐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全长约体长46~65厘米,体重32~65克。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体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黄色,腿黑色。幼鸟无细长的饰羽,嘴呈褐色但基部黄色,腿和眼先皮肤呈黄绿色。繁殖季节有细长的饰羽:后头的冠羽长而密,肩羽延伸至尾部但末端平直,下颈饰羽呈长尖形,覆盖胸部;嘴黄色,腿黄色,繁殖脸部裸露皮肤蓝色,虹膜黄褐色,嘴黑色,下基部黄色,脚黄绿至蓝绿色。候鸟。栖息于海岸峭壁树丛、潮间带、盐田以及内陆的树林、河岸、稻田,以鱼、虾和蛙等为食,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4月下旬可飞到繁殖地,5月产卵,每窝2~5枚,孵化期24~26天,育雏期35~40天,10月南迁越冬。全球性濒危。繁殖于北朝鲜西部沿海岛屿及中国东部岛屿。越冬主要在菲律宾,极少至婆罗洲及马来半岛。全世界黄嘴白鹭的总体数量估计在2600~3400只左右,其中,俄罗斯100只,朝鲜900~1300只,韩国600~1000只,中国1000只(2001)。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鹭(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黄嘴白鹭(唐白鹭)Egretta eulophotes
 
岩鹭Egretta sacra分布于东亚和西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我国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体长55~64厘米。有两种色型: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栖息于海边,常集成小群活动。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主要以各种水生植物为食,也捕捉小动物。繁殖期间在岩棚上产卵。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雪鹭Egretta thula分布于美国西部和东南部、智利北部、阿根廷北部。
 

岩鹭 Egretta sacra
 

雪鹭 Egretta thula
 
夜鹭属 Nycticorax

因夜间活动而得名。包括4种。夜鹭(黑冠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及美洲,我国见于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体长约58厘米,头大而体胖,颈部较短,头颈至背黑绿色,具有金属光泽,其余部分灰色,嘴呈黑色,长而尖并微向下曲,嘴上方额部有一圈淡黄色,眼圈黑色,下体乳白色,枕部有两至三道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比较醒目,脚和趾黄色。夜鹭幼鸟具褐色纵纹及点斑,虹膜黄色,成鸟变为红色,腿亦由黄绿色变成红黄色。栖息于溪流、水塘、水田、沼泽等地,喜集群活动,通常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觅食、活动。平时,夜鹭常常缩颈或单腿站立,当受到惊吓时,则发出粗犷的叫声,主要以鱼、蛙、昆虫等为食。

 

夜鹭(黑冠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
 

夜鹭(幼)Nycticorax nycticorax
 
黄顶夜鹭Nycticorax violaceus分布于美洲,有6个亚种,有时独立成黄冠夜鹭属Nyctanassa。棕夜鹭Nycticorax caledonicus分布于东南亚,有5个亚种。白背夜鹭Nycticorax leuconotus分布于塞内加尔到苏丹和纳塔尔。
 

棕夜鹭 Nycticorax caledonicus
 

黄顶夜鹭 Nycticorax violaceus
 
夜Z属(虎斑Z属)Gorsachius

包括3种。海南夜Z(海南Z、海南虎斑Z)Gorsachius magnificus特产于我国东南部(安徽霍山、广西瑶山、浙江天目山、福建西北部)和海南岛(留鸟)。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英国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在中国海南岛首次发现,因长期以来仅在大英博物馆保存有一副标本,此后近半个世纪没能再获取相关信息,故而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目前仅在广西南部隆安县、开鸣县发现有少量分布,其他地区几十年来未见报道。体长65厘米左右。体形短粗肥胖,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冠羽均为黑色,冠羽长约60厘米。眼后有一道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块白斑。上体为暗褐色。飞羽为石板灰色,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暗褐色翅膀上有少许白色斑点。额、喉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延伸到下喉部。颈的两侧有棕红色斑纹,前颈下部中央为暗红褐色,两边为黑色。其余下体为白色。胸部、腹部及体侧杂有灰栗色斑纹。嘴为黑色。下像的基部为黄绿色。眼先和颊的裸露部为深绿色。脚为绿黑色。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以及邻近水域的其他地方。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主要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为食。繁殖习性目前尚不清楚。

 

海南夜Z(海南Z、海南虎斑Z)Gorsachius magnificus
 

栗头夜Z(栗头Z、栗头虎斑Z、麻鹭)Gorsachius goisagi
 
栗头夜Z(栗头Z、栗头虎斑Z、麻鹭)Gorsachius goisagi: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菲律宾群岛。体较粗胖,嘴短而尖,微向下弯曲。头顶暗栗色,飞羽黑色,具宽的栗色端斑。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营巢于山地密林中,巢结构简单,由树枝筑成。以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为食。黑冠夜Z(黑冠Z、黑冠麻鹭)Gorsachius melanolophus分布于印度到亚洲东南部、大巽他群岛、菲律宾群岛。嘴粗短而上嘴下弯,全长约46cm。额、头顶及冠羽黑色,冠羽长达100mm左右。眉纹、颊、颈及上体均呈栗红色,有密集的黑色横斑。下体锈赤色,有白色纵斑。翅上有大形白色带,尾黑色。嘴暗角色,脚绿色。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多单个活动于稻田或池塘旁,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性羞怯,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浓密植丛或近地面处,夜晚在开阔地进食。受惊时飞至附近树上。
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冠夜Z(黑冠Z、黑冠麻鹭)Gorsachius melanolophus
 

黑顶鹭(蓝嘴黑顶鹭)Pilherodius pileatus
 
黑顶鹭属 Pilherodius

仅黑顶鹭(蓝嘴黑顶鹭)Pilherodius pileatus。分布于澳大利亚。在当地较为常见。

 

 

鹭亚科

Ardei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