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亚科麻Z亚科船嘴鹭亚科虎鹭亚科
包括11种:苍鹭Ardea cinerea分布广泛,几乎全国各地水域和沼泽湿地都可见到,多 立于浅水边缘处,有时小群体,有时成对活动,相距一定距离,彼此不干扰,静立水中,注视着水面,俗称“老等”。头羽白色。头侧及枕部饰羽黑色。颈羽灰白色,前颈具2~3条黑色纵线,下颈有白色矛状羽。背部和尾羽苍灰色。初级飞羽黑色,覆羽洁白如玉。幼鸟上体富有浅灰色,饰羽很短或全缺,下体白色,带黑色细纵斑,眼金黄色。大蓝鹭Ardea herodias常见于北美洲至于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为当地最大种。
体型较小。主要分布在旧大陆的热带地区。包括6种。池鹭Ardeola bacchus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为6~9天。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4枚,孵卵期20~23天,育雏期30~31天。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中医理论认为池鹭肉有解毒的功能,因此被利用,鼓励了人们对本物种的捕杀。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某些地方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仅牛背鹭Bubulcus ibis。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我国见于长江以南各省。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巢由枯枝构成,内垫有少许干草。巢的大小为直径30~50厘米,高12厘米。每窝产卵4~9枚,多为5~7枚,卵浅蓝色,光滑无斑。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牛背鹭在我国长江以南曾经是相当丰富和常见的,但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
仅绿鹭Butorides striatus。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及非洲,共30或36亚种。分布于美洲的一些亚种,有时被独立成种,即美洲绿鹭Butorides striatus。我国有3亚种:黑龙江亚种B.s.amurensis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瑶山亚种B.s.actophilus甘肃、陕西南部为夏候鸟,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长江以南各地为夏候鸟或留鸟,广东为留鸟;海南亚种B.s.iavanicus台湾、海南为留鸟。顶和枕部冠羽黑色,并具绿辉。眼下方有一黑色直线延达颈部两侧。颈及背部蓑羽灰色。翼和尾黑色,翼缘白色,翼上覆羽绿色,羽缘白色。胸、腹和肋鼠灰色,下腹较淡。幼鸟的冠羽较短,黑色中掺杂栗色条纹。缺少背蓑羽。下体白色,具有棕色条纹。眼黄色,喙黑色,喙缘黄绿,面部裸皮绿色,腿和脚暗黄色。多栖息山谷溪流的灌木丛中,白天休息,夜间外出寻食,故名。食物主要有小鱼、田螺及水生昆虫。除繁殖期外,多单独生活。
仅啸鹭Syrigma sibilatrix。分布于南美洲。有2个亚种。
包括12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有4亚种,我国有2亚种:指名亚种E.a.alba和普通亚种E.a.modesta,见于全国。为白鹭属中体型最大者。体大羽长,体长约90cm,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此鹭栖息于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常见与其他鹭类及鸬鹚等混在一起。大白鹭只在白天活动,步行时颈劲收缩成 S形;飞时颈亦如此,脚向后伸直,超过尾部。繁殖时,眼圈的皮肤、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绿黑色;胫裸露部分淡红灰色,脚和趾黑色。冬羽时期,嘴黄色,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棕颈鹭Egretta rufescens分布于北美洲。
因夜间活动而得名。包括4种。夜鹭(黑冠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及美洲,我国见于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体长约58厘米,头大而体胖,颈部较短,头颈至背黑绿色,具有金属光泽,其余部分灰色,嘴呈黑色,长而尖并微向下曲,嘴上方额部有一圈淡黄色,眼圈黑色,下体乳白色,枕部有两至三道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比较醒目,脚和趾黄色。夜鹭幼鸟具褐色纵纹及点斑,虹膜黄色,成鸟变为红色,腿亦由黄绿色变成红黄色。栖息于溪流、水塘、水田、沼泽等地,喜集群活动,通常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觅食、活动。平时,夜鹭常常缩颈或单腿站立,当受到惊吓时,则发出粗犷的叫声,主要以鱼、蛙、昆虫等为食。
包括3种。海南夜Z(海南Z、海南虎斑Z)Gorsachius magnificus特产于我国东南部(安徽霍山、广西瑶山、浙江天目山、福建西北部)和海南岛(留鸟)。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英国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在中国海南岛首次发现,因长期以来仅在大英博物馆保存有一副标本,此后近半个世纪没能再获取相关信息,故而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目前仅在广西南部隆安县、开鸣县发现有少量分布,其他地区几十年来未见报道。体长65厘米左右。体形短粗肥胖,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冠羽均为黑色,冠羽长约60厘米。眼后有一道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块白斑。上体为暗褐色。飞羽为石板灰色,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暗褐色翅膀上有少许白色斑点。额、喉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延伸到下喉部。颈的两侧有棕红色斑纹,前颈下部中央为暗红褐色,两边为黑色。其余下体为白色。胸部、腹部及体侧杂有灰栗色斑纹。嘴为黑色。下像的基部为黄绿色。眼先和颊的裸露部为深绿色。脚为绿黑色。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以及邻近水域的其他地方。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主要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为食。繁殖习性目前尚不清楚。
仅黑顶鹭(蓝嘴黑顶鹭)Pilherodius pileatus。分布于澳大利亚。在当地较为常见。
鹭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