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细胞> 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Golgi body)又称高尔基器(Golgi apparatus)或高尔基体(Golgi complex),是比较普遍地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1898年,意大利医生Camillo Golgi用镀银法首次在神经细胞内观察到一种网状结构,命名为内网器(nternal reticular apparatus)。后来在很多细胞中相继发现了类似的结构并称之为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从发现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进行关于高尔基体的形态甚至是它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细胞学家赋予它十几种不同的名称,也有很多人认为高尔基体是由于固定和染色而产生的人工假像。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和超薄切片技术的发展,才证实了高尔基体的存在。它不仅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而且也存在于原生动物和真菌细胞内。人们花费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确认高尔基体的存在,这不仅是由于当时主要研究手段――光学显微镜的局限性,而且也反映了高尔基体的自身结构特征。高尔基体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多变的囊泡体系组成,在不同的细胞中,甚至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很大的区别。有时不易辨认,而且更难分离与纯化,再加上一般动物细胞中数目较少,在含量丰富的肝细胞中也仅有50个左右的高尔基体。因此对高尔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细胞生物学家面临的挑战性难题之一。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描述性工作以后,近些年来已开始对维持高尔基体的结构与行使其功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目前积累的资料虽然远远不足以彻底阐明高尔基体的结构与功能,但是却使我们对高尔基体这一难以捉摸的细胞器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尔基体

Golgi

 

 

 

 

 

 
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

电子显微镜所观察到的高尔基体最富有特征的结构是由一些(常常4~8个)排列较为整齐的扁平膜囊(saccules)堆叠在一起,构成了高尔基体的主体结构,扁囊多呈弓形,也有的呈半球形或球形。膜囊周围又有大量的大小不等的囊泡结构。扁囊的直径多在1μm左右,中间囊腔较窄,周缘多呈泡状,每层扁囊之间的距离约15~30nm,在不同细胞中扁囊的数目差异很大,少至1~2个,多至十几个。高尔基体是一种有极性的细胞器,这不仅表现在它在细胞中往往有比较恒定的位置与方向,而且物质从高尔基体的一侧进入,从另一侧输出,因此每层膜囊也各不相同。在很多细胞中,高尔基体靠近细胞核的一面,扁囊弯曲成凸面又称形成面(forming face)或顺面(cis face),面向细胞质膜的一面常呈凹面(concave)又称成熟面(mature face)或反面(trans face)。根据高尔基体的各部膜囊特有的成分,可用电镜细胞化学的方法对高尔基体的结构成分作进一步的分析,常用的4种标志细胞化学反应是:(1)嗜锇反应,经锇酸浸染后,高尔基体的cis面膜囊被特异地染色;(2)焦磷酸硫胺素酶(TPP酶)的细胞化学反应,可特异地显示高尔基体的trans面的1~2层膜囊;(3)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酶)的细胞化学反应,常常可显示靠近trans面上的一些膜囊状和管状结构,CMP酶也是溶酶体的标志酶,60年代初,Novikoff发现CMP和酸性磷酸酶存在于高尔基体的一侧,称这种结构为GERL,意为这种结构与高尔基体(G)密切相关,但它是内质网(ER)的一部分,参与溶酶体(L)的生成,当时认为溶酶体中的酶是内质网合成后,通过GERL而不经过高尔基体进入溶酶体中;フ庖患偎涤跋齑锸年之久。(4)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酶(NADP酶)的细胞化学反应,是高尔基体中间几层扁平囊的标志反应。高尔基体的各种标志反应不仅有助于对高尔基体结构与功能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用来更准确地鉴别高尔基体的极性,如汤雪明等用嗜锇反应作为高尔基体顺面的标志反应,研究了嗜中性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高尔基体的极性变化。结果表明,高尔基体的顺面并非总是在高尔基体的凸面,在细胞发育的某个阶段可能位于高尔基的凹面。在此以前,由于仅根据形态上的凸凹来确定高尔基体的极性,因此一度认为嗜中性颗粒细胞的中幼粒细胞阶段,其高尔基体的顺面也具有输出分泌颗粒的功能。Rambourg等借助超高压电镜技术观察不同厚度的切片,并从不同角度拍摄高尔基体的立体照片,对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与系统的三维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高尔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连续的整体结构。对酵母细胞中高尔基体功能缺陷突变株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高尔基体是一个复杂的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间隔所组成的完整体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尔基体至少由互相联系的4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可能划分出更精细的间隔。

 

高尔基体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其发现者――意大利医生Camillo Golgi,于1898年用镀银法首次在神经细胞内观察到
 

高尔基体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中(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细胞器
 

高尔基体是一种有极性的细胞器,由互相联系的几个部分组成,即顺面网状结构与膜囊、中间膜囊、反面膜囊和反面网状结构
 
(1)高尔基体顺面的膜囊(Cis Golgi)或顺面与网状结构(cis Golgi network,CGN):位于高尔基体顺面最外侧的扁平膜囊,又称cis膜囊,呈中间多孔而呈连续分支状的管网结构。CGN膜厚约6nm,比高尔基体其它部位略薄,但与内质网膜厚度接近。一般认为,CGN接受来自内质网新合成的物质并将其分类后大部分转入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小部分蛋白质与脂类再返回内质网。返回内质网的蛋白质具有KDEL(或HDEL)这一信号序列,它是驻留在内质网内蛋白的特有序列。CGN区域还可能具有其它生物活性,如蛋白丝氨酸残基发生O--连接的糖基化;跨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结构域的酰基化;日冕病毒的装配也发生在CGN上。(2)高尔基体中间膜囊(medial Golgi):由扁平膜囊与管道组成,形成不同间隔,但功能上是连续的、完整的膜囊体系。多数糖基修饰、糖脂的形成以及与高尔基体有关的多糖的合成都发生在中间膜囊中。扁平膜囊特殊的形态使其具有很大的膜表面,从而大大增加了进行糖的合成与修饰的有效面积。(3)高尔基体反面的膜囊(trans Golgi)以及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trans Golgi network,TGN):TGN位于反面的最外层,与反面的扁平膜囊相连,另一侧伸入反面的细胞质中,形态呈管网状,并有囊泡与之相连。在不同的细胞中,TGN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其细胞化学特征也有所差异,TGN中的pH值可能比高尔基体其它部位低。经C6-NBP-ceramide或C5-DMB-ceramide标记后可在电镜下观察到TGN。在某些细胞中溶酶体的标志酶CMP酶也可以显示TGN,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呈CMP阳性反应的TGN就是GERL区域。TGN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的分类与包装,最后从高尔基体中输出,某些“晚期”的蛋白质修饰也发生在TGN中,如半乳糖(α)2,6位的唾液酸化、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硫酸化及蛋白原的水解加工作用等。有人认为TGN在蛋白质与脂类的转运过程中还起到“瓣膜”的作用,保证这些物质向单方向转运。与高尔基体的其它结构相比,TGN 的形态更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ピ诟叨基体的周围常常有大小不等的囊泡。顺面一侧的囊泡可能是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的物质运输小泡称之为ERGIC(endoplasmic reticulum-Golgi intermediate compartment),或称VTCs(Vesicular-tubular clusters),已知其唯一标志蛋白p53及其在小鼠中的同源蛋白p58。ERGIC53/58因此又称蛋白,ERGIC53/58具有与甘露糖结合的特性,推测它可能是一种在分泌途径早期起分选作用的凝集素。在高尔基体的反面一侧可以见到体积较大的分泌泡与分泌颗粒,将经过高尔基体分类与包装的物质运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三维形态研究表明,高尔基体各个囊膜之间均由膜性结构连在一起,它们在高尔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高尔基体周围另一些囊泡推测是囊膜周缘膨大部分出芽形成的,它们可能负责膜囊之间的物质运输。高尔基体与细胞骨架关系十分密切,在没有极性的细胞中,高尔基体分布在微管的负端-微管组织中心处,且分离的高尔基的膜囊上,既存在微管的马达蛋白细胞质臂动蛋白(cytoplasmic dynein)和动力蛋白(kinesin),又存在微丝的马达蛋白几种肌球蛋白(myosin)。最近还发现特异的血影蛋白(spectrin)网架也存在于高尔基体处。显然,它们在维持高尔基体动态的空间结构以及复杂的膜泡运输中起重要的作用。
 
高尔基体的功能
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是将内质网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内质网上合成的脂类一部分也要通过高尔基体向细胞质膜和溶酶体膜等部位运输,因此可以说,高尔基体是细胞内大分子运输的一个主要交通枢纽。此外高尔基体还是细胞内糖类合成的工厂,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多种重要的作用。
 
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虽然早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就提示了高尔基体可能与细胞分泌活动有关,但对这一功能的了解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逐渐认识的过程。70年代初,Caro用3H-亮氨酸对胰腺的腺泡细胞进行脉冲标记,发现在脉冲标记3分钟后,放射自显影银粒主要位于内质网; 20分钟后,银粒出现在高尔基体; 120分钟后则位于分泌泡并开始在顶端释放。实验显示了分泌性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与转运途径,其转运的过程是通过高尔基体来完成的,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除分泌性蛋白外,很多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及胶原纤维等胞外基质成分都是通过高尔基体完成其定向转运过程。作为蛋白质合成主要场所的内质网常常同时合成多种蛋白质,那么高尔基体怎样完成对这些蛋白质的分类与转运功能呢?60年代,人们发现溶酶体中所有的酶都有共同的标志。70年代证明这一共同标志就是6-磷酸甘露糖(M6P),80年代纯化了与这一反应有关的酶及M6P受体,从而把溶酶体酶在高尔基体中的分类过程作为了解高尔基体功能的一个重要例子。溶酶体中含有几十种酸性水解酶类,它们在内质网上合成后进入高尔基体。在内质网上合成时发生了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即把一个寡糖链共价结合到溶酶体酶分子中的天冬酰氨残基上。在高尔基体的顺面的膜囊中存在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转移酶和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糖苷酶,在这二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寡糖链中的甘露糖残基磷酸化产生6-磷酸甘露糖。这种特异的反应,只发生在溶酶体的酶上,而不发生在其它的糖蛋白上,估计溶酶体酶本身的构象含有某种磷酸化的信号,如改变其构象则不能被识别也就不能形成6-磷酸甘露糖。在高尔基体反面的膜囊上结合着6-磷酸甘露糖的受体,由于溶酶体酶的许多位点上都可形成6-磷酸甘露糖,从而大大增加了与受体的亲和力,这种特异的亲和力使溶酶体的酶与其它蛋白质分离并起到局部浓缩的作用。在一种称为I细胞(inclusion cell)病中,病人由于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转移酶单基因的缺损,因此不能合成6-磷酸甘露糖,溶酶体的酶也就不能被受体识别,因而无法转运到溶酶体中。在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很多都是糖蛋白,而且这些蛋白质的糖链在高尔基体中经历十分复杂的修饰。于是人们猜测这种修饰作用可能与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的分类有关。然而用DNA重组技术证明,多种糖蛋白在去掉糖链后仍能正常地输送到细胞的特定部位,说明糖链在多数蛋白质的分类中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上述溶酶体酶的分选途径可能仅仅是一个特例,况且也不是溶酶体酶唯一的途径,已发现在肝细胞中溶酶体酶还存在不依赖于6-磷酸甘露糖的另一种分选途径。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显示了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分选及其转运的信息仅存在于编码这个蛋白质的基因本身。流感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可同时感染上皮细胞,这两种有囊膜病毒的囊膜蛋白均在内质网上合成,然后经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质膜上。流感病毒的囊膜蛋白特异性地转运到上皮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质膜上,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囊膜蛋白则转运到基底面的细胞质膜上。将克隆的流感病毒囊膜蛋白的基因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囊膜蛋白的基因同时在上皮细胞中表达,结果显示,两种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转运途径及在细胞质膜上的分布与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细胞时,病毒囊膜蛋白在质膜上的分布相同。目前,人们发现水泡性口炎病毒囊膜蛋白在由内质网合成后进入高尔基体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双酸分选信号(Asp-x-Gln或DxE)起重要的作用,其它一些膜蛋白也具有这一信号序列,表明膜蛋白在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时,也存在一种选择性的转运机制。但是关于高尔基体对各种蛋白自身所携带的分选信号的识别、进而对其分类、包装与运送的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至于高尔基体对蛋白转运的调控机制目前了解甚少。然而,一些实验显示一类小分子的G蛋白(GTP 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 or G protein)Rab在高尔基体的囊泡转运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蛋白质的糖基化及其修饰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类、多数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都是糖蛋白,而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核中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无糖基化修饰,仅有的例外是某些转录因子和核孔复合体上发现一些糖蛋白,结合在蛋白质上的糖基也比较简单。这就是说,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大多数蛋白质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发生了糖基化。不仅如此,在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及在高尔基体各囊膜之间的转运过程中,连接在蛋白侧链上的寡糖基发生一系列有序地加工与修饰。与细胞内其它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它们都具有一个模板,使用相同的一套酶系并以类似的重复过程进行合成)不同,糖蛋白中寡糖链的合成与加工都是没有模板,靠不同的酶而且在细胞的不同间隔中经历复杂的加工过程才能完成。因此人们推测,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糖基化一定具有某种重要的功能,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为各种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志,以利于高尔基体的分类与包装,同时保证糖蛋白从粗面内质网至高尔基体膜囊单方向进行转移。糖基化另一种功能是影响多肽的构象。用抗菌素tunicamycin阻断蛋白质糖基化,粗面内质网中合成的多肽,如分泌蛋白IgG抗体或分送到质膜上的糖蛋白如血凝素等,由于缺少糖基侧链不能正确折叠而滞留在内质网中。然而很多糖蛋白的分选与行使其功能并非需要糖基化的修饰,如在成纤维细胞中,它所分泌的纤粘蛋白(FN)的数量与速率不受蛋白质糖基化与否的影响,但是糖基化的FN比未糖基化的FN对组织蛋白酶有更强的抗性,提示糖基化增强了糖蛋白的稳定性。此外,多羟基糖侧链还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水溶性及蛋白质所带电荷的性质,如哺乳动物细胞表面常常带有负电荷,显然与很多膜蛋白糖侧链上的唾液酸残基的存在有关。目前对蛋白质糖基化生物学意义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从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蛋白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多数由高尔基体分选的蛋白质来说,糖基化并非作为蛋白质的分选信号,而更主要的作用可能是蛋白质在成熟过程中折叠成正确的构象和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但这样仍很难解释糖侧链在内质网,特别是在高尔基体中的如此复杂的加工过程。有些学者从进化的角度上提出,因为寡糖链具有一定的刚性,从而限制了其它大分子接近细胞表面的膜蛋白,这就可能使真核细胞的祖先具有一个保护性的外被,同时又不象细胞壁那样限制细胞的形状与运动。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步演化产生的。真核细胞中寡糖链一般结合在肽链的4种氨基酸残基上,由此可分成两大类不同的糖基化修饰,即N-连接(连接到天冬酰胺的酰胺氮原子上)和O-连接(连接到丝氨酸、苏氨酸或在胶原纤维中的羟赖氨酸或羟脯氨酸的羟基上)糖基化。N-连接与O-连接的寡糖在成分和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合成与加工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是对内质网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是细胞内大分子运输的一个主要交通枢纽
 

糖基化作用:高尔基体中含有多种糖基转移酶,能进一步加工、修饰蛋白质和脂类。与内质网不同的是,高尔基体进行的是O-链接糖基化,即糖基与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残基的侧链羟基相连
 

合成和运输多糖:纤维素、果胶等多糖物质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这可能与植物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植细胞分裂过程中,高尔基小泡内所含物质形成胞间层及初生壁
 
N-连接的糖基化反应发生在粗面内质网中,一个由14个糖残基的寡糖链从供体磷酸多萜醇上转移至新生肽链的特定三肽序列的天冬酰胺残基上(Asn-X-Ser或Asn X-Thr,其中X是除Pro以外的任何氨基酸)。因此所有的N-连接的寡糖链都有一个共同的前体,在粗面内质网内以及在通过高尔基体各间隔转移过程中寡糖链经过一系列酶的加工,切除和添加特定的单糖,最后形成成熟的糖蛋白。所有成熟的N-连接的寡糖链都含有2个N-乙酰葡萄糖胺和3个甘露糖残基。根据其结构特征又可分为高甘露糖N-连接寡糖(high mannose N-linked oligosacchiride)和复杂的N-连接寡糖(complex N-linked oligosacchiride),前者只含有N-乙酰葡萄糖和甘露糖,后者除此之外还含有岩藻糖、半乳糖和唾液酸,二者可能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糖蛋白中,也可能存在于同一条肽链的不同位点上。O-连接的糖基化是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进行的。随后由于不同的糖基转移酶催化每次加上一个单糖。同复杂的N-连接的糖基化一样,最后一步是加上唾液酸残基,这一反应发生在高尔基体反面膜囊和TGN中,至此完成全部糖基的加工与修饰。多数的糖蛋白在10分钟内便可从高尔基体转送到其目的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所有与糖基化及寡糖的加工有关的酶都是整合膜蛋白。它们固定在细胞的不同间隔中,其活性部位均位于内质网或高尔基体的腔面。在高尔基体中,其反应底物―核苷酸单糖(nucleotide sugar)通过载体蛋白介导的反向协同运输的方式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高尔基体囊腔内。在不同的间隔中,膜上的载体蛋白也有所不同,以维持腔内特定反应底物的浓度。用电镜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或不同的寡糖链合成的抑制剂,可显示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各间隔中寡糖合成的活性。如用3H-甘露糖进行脉冲标记,标记物集中在粗面内质网上,用3H-岩藻糖或3H-半乳糖标记,则标记物集中在高尔基体的反面囊膜中。进一步分析证明半乳糖苷转移酶位于高尔基体反面膜囊中,唾液酸转移酶存在于高尔基体反面囊膜和TGN中。因此寡糖链的合成与加工非常象在一条装配流水线上,糖蛋白从细胞器的一个间隔输送到另一个间隔,固定在间隔内壁上的一套排列有序的酶系,依次进行一道道加工,前一个反应的产物又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底物,确保只有加工过的底物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图6-9)。细胞中还有一类重要的糖蛋白,即蛋白聚糖(proteoglycan),也在高尔基体中组装。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氨聚糖(glycosaminoglycans)结合到核心蛋白的丝氨酸残基上,与一般O-连接寡糖不同,直接与丝氨酸羟基结合的不是N-乙酰半乳糖胺而是木糖(xylose)。蛋白聚糖多为胞外基质的成分,有些也整合在细胞质膜上,很多上皮细胞分泌的保护性粘液常常是蛋白聚糖和高度糖基化的糖蛋白的混合物。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合成和分泌多种多糖,它们至少含12种以上的单糖,多数多糖呈分支状且有很多共价修饰,远比动物细胞的复杂,估计构成植物细胞典型初生壁的过程就涉及数百种酶。除少数酶共价结合在细胞壁上外,多数酶都存在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其中一个例外是多数植物细胞的纤维素是由细胞质膜外侧的纤维素合成酶合成的。对糖脂研究的资料不多,但已有的证据表明,糖脂的糖侧链也是以与糖蛋白相同的途径和方式合成与加工的,最后由高尔基体转运到溶酶体膜或细胞质膜上。
 
蛋白酶的水解和其它加工过程
有些多肽,如某些生长因子和某些病毒囊膜蛋白,在粗面内质网中切除信号肽后便成为有活性的成熟多肽。还有很多肽激素和神经多肽(neuropeptides)当转运至高尔基体的TGN或TGN所形成的分泌小泡中时,在与TGN膜相结合的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经特异地水解(常常发生在与一对碱性氨基酸相邻的肽键上)才成为有生物活性的多肽。不同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酶解加工的方式各不相同,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比较简单的形式是没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原(proprotein)进入高尔基体后,将蛋白原N-端或两端的序列切除形成成熟的多肽。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血清蛋白(如白蛋白等)。(2)有些蛋白质分子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时便是含有多个相同氨基酸序列的前体,然后在高尔基体中水解成同种有活性的多肽,如神经肽等。(3)一个蛋白分子的前体中含有不同的信号序列,最后加工成不同的产物;有些情况下,同一种蛋白质前体在不同的细胞中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加工而产生不同种的多肽,这样大大增加了细胞信号分子的多样性。不同的多肽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推测其原因是: ①有些多肽分子太小,在 核糖体上难以有效地合成,如仅由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神经肽;②有些可能缺少包装并转运到分泌泡中的必要信号;③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活性物质在合成它的细胞内起作用,假如胰岛素如果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后便具有生物活性,那么它很可能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结合启动错误的反应。胰岛素即使进入分泌泡后也不会与受体结合,因为它仅在pH7左右的条件下与受体结合,而储存胰岛素的分泌泡中pH为5.5。硫酸化作用也在高尔基体中进行。硫酸化反应的硫酸根供体,是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fate,PAPS),它从细胞质基质中转入高尔基体膜囊内,在酶的催化下,将硫酸根转移到肽链中酪氨酸(tyrosine)残基的羟基上。硫酸化的蛋白质主要是蛋白聚糖。
 
高尔基体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
高尔基体在细胞内膜泡蛋白运输中起重要的枢纽作用。有人称之为细胞中的交通警察(traffic policeman)。自1954年Dalton和Felix首次在电镜下观察到高尔基体,结束了关于高尔基体是否存在的争论以来,对高尔基体的研究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对其结构与功能的争论却一直延续至今。从对高尔基体长期的争论中,不乏权威学者提出的模式一个个被否定的研究史中,可以看出:每次争论的结束和新一轮争论的挑起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如上个世纪50年代的电镜技术建立;60和70年代的酶的细胞化学、放射自显影和细胞组份分离技术;80和90年代的DNA重组技术的出现、高尔基体体外模式的建立以及对酵母突变株的研究等。因此,真正揭示高尔基体结构和功能的奥秘需凭借强有力的实验手段和确凿的实验证据以及从各种不同的实验均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样的模型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如果仔细分析高尔基体研究这段十分有趣的科学史,显然对我们如何对待和解决一个生物学问题会有一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