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表
喙头目 龟鳖目蚓蜥目蜥蜴目蛇目鳄目
现仅存1科1属2种,即喙头蜥(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和棕楔齿蜥Sphenodon guntheri。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数量稀少。头骨具上、下2个颞孔,脊椎双凹型,肋骨的椎骨段具钩状突;腹部有胶膜肋;肱骨的远端有肱骨孔。在三叠纪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世界。外形很像蜥蜴,其差别为有锄骨齿;有发达的胶甲;雄性无交接器;泄殖肛孔横裂;有瞬膜(第三眼睑),当上、下眼睑张开时,瞬膜可自眼内角沿眼球表面向外侧缓慢地移动;头顶有发达的顶眼,具有小的晶状体与视网膜,动物幼年时,可透过上面透明的鳞片(角膜)感受光线的刺激,成年后,由于该处皮肤增厚而作用不显。体被原始的颗粒状鳞片。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蠕虫和软体动物。卵长形。寿命可达300年。
现存2亚目约220种。遍布各大洋。身体宽短,背腹具甲。硬甲壳的内层为骨质板,来源于真皮;外层或为角质甲或为厚的软皮,均来源于表皮。大多数种类的颈、四肢和尾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进甲内。脊椎骨和肋骨大都与背甲的骨质板愈合在一起,胸廓不能活动。上、下颌无齿而具坚硬的角质壳。雄性有交配器,卵生,有石灰质或革质的卵壳。一般营水栖生活,也有少数种类营陆地生活。水栖者产卵也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发育。陆栖龟类大多为草食性,鳖类大多为肉食性,其他种类也有杂食的。寿命较长,一般可活数十年,甚至达200余年。
有24属140余种,包括蚓蜥科Amphisbaenidae、佛罗里达蚓蜥科Amphisbaenidae、双足蚓蜥科Bipedidae和短头蚓蜥科Trogonophiidae。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北美洲、中东和欧洲。体长圆柱形,具浅沟。无外耳,眼退化。均无后肢,多数无前肢。穴居,头顶具大型坚硬鳞片,用以钻洞。既可生活于湿润的土壤中,也可生活在干燥的沙质中。与蜥蜴目近缘。
已知约3000种,可分为4个亚目。大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多具附肢2对。有的种类1对或2对均退化消失,但体内有肢带的残余。一般具外耳孔,鼓膜位于表面或深陷。眼具活动的眼睑和瞬膜(第3眼睑)。舌发达,多扁平而富肌肉。下颌骨左右两半靠骨缝牢固相联,口的张大有限。一些种类的尾遇敌害时常自断,断裂后可活动一段时间,以转移敌人注意力并逃脱;尾可再生,再生尾与原尾外形有异。多以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蠕虫等为食。有些种类兼吃植物,也有专吃植物的。卵生或卵胎生。
约3000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可分为3个亚目。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约有200种。身体细长,四肢、胸骨、肩带均退化,以腹部贴地而行。围颞窝的骨片全部失去而不存在颞窝。头骨特化,左右下颌骨不愈合,以韧带松弛连接,一些骨块彼此形成能动关节,使口可以开得很大,可达130度,以吞食比其头大好几倍的食物。脊椎骨数目多,可达141~435枚。犁鼻器发达。雄蛇尾基部两侧有1对交接器,交配时自内向外经泄殖肛孔两侧翻出,每次交配只用其一。卵生或卵胎生。
现存包括3科7属21种。为双颞窝类,是最高等的爬行动物。体长大,尾粗壮,侧扁。头扁平、吻长。鼻孔在吻端背面。指5,趾4(第5趾常缺),有蹼。眼小而微突。头部皮肤紧贴头骨,躯干、四肢覆有角质鳞片或骨板。颅骨坚固连结,不能活动;具顶孔。齿锥形,着生于槽中,为槽生齿。舌短而平扁,不能外伸。外鼻孔和外耳孔各有活瓣司开闭。心脏4室,左右心室由潘尼兹氏孔沟通。有颈肋、腹膜肋。无膀胱。阴茎单枚,肛孔内通泄殖腔,孔侧各有1个麝腺;下颌内侧也各有1个较小的麝腺。长者达10米。两栖生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大河与内地湖泊;有极少数入海。以鱼、蛙与小型兽为食。